一种改进型漫水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47505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8 18: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改进型漫水桥结构,包括混凝土基础结构层及其两侧的混凝土挡墙,混凝土基础结构层上填筑有土石渣,在混凝土基础结构层与土石渣的连接面上设有横跨的管涵,管涵贯穿两侧的混凝土挡墙;在混凝土基础结构层上设有松木桩,该松木桩顶部与混凝土基础结构层顶部齐平,该松木桩向下穿过混凝土基础结构层及底部的级配碎石垫层并打入河道地基层;在所述土石渣顶部设有硬化路面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漫水桥整体性及稳定性好,抗冲刷能力强,且成本低、施工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进型漫水桥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改进型漫水桥结构,属于公路桥涵

技术介绍
在山区沟谷地带,多见冲沟或河流,河道整体宽度不大,河水量呈明显季节性,即枯期水量小,水流速度慢,雨季水量大,水流速度快;为保证河道两岸交通不断,且降低建设成本,多修建漫水桥进行连通。目前漫水桥常用的做法:①采用并排埋设成品管涵填充土石渣形成;②采用并排埋设成品管涵填充混凝土形成;③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箱涵或盖板涵形成;几种做法虽达到了基本的使用功能,但存在一些不足,做法①成本低、施工快,但整体稳定性差,不耐冲刷,暴雨期易受洪水损坏;做法②、③耐冲刷,但整体稳定性受桥基础影响大,且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对现有漫水桥做法进行改进,提供一种耐冲刷、整体稳定性好、成本低、施工简单的漫水桥结构。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改进型漫水桥结构,包括混凝土基础结构层及其两侧的混凝土挡墙,混凝土基础结构层上填筑有土石渣,在混凝土基础结构层与土石渣的连接面上设有横跨的管涵,管涵贯穿两侧的混凝土挡墙;在混凝土基础结构层上设有松木桩,该松木桩顶部与混凝土基础结构层顶部齐平,该松木桩向下穿过混凝土基础结构层及底部的级配碎石垫层并打入河道地基层;在所述土石渣顶部设有硬化路面结构。进一步的,所述松木桩矩阵式布置于排管涵之间,所述松木桩梢径12~20cm,长度≥3.0m。进一步的,所述管涵下部1/3埋在混凝土基础结构层中,上部2/3埋在土石渣中。进一步的,所述硬化路面结构对应行车道,与混凝土挡墙顶部结构由沥青麻絮分隔缝隔开。进一步的,在所述混凝土挡墙上嵌固设有防护栏杆。进一步的,沿顺水流方向对包括混凝土基础结构层、混凝土挡墙在内的刚性结构设置沉降缝,缝内用沥青麻絮填塞。与现有技术相比,首先,本专利技术的漫水桥整体性及稳定性好,这是由于松木桩打入河床地基层,且与混凝土基础结构层、混凝土挡墙现浇刚性连接,土石渣坐落于混凝土基础结构层、混凝土挡墙内部,桥身整体性好,由于采用松木桩部件本专利技术桥身可以具备对地基的适应性提高、稳定性好优点;在桥身刚性结构设置沉降横缝,使本专利技术具备增强结构整体抗变形能力等优点。其次,本专利技术的方案抗冲刷能力强,这是因为本专利技术在桥身上下游迎水面及路面采用混凝土挡墙结构及硬化路面结构,使本专利技术可承受暴雨期河水陡升陡降冲刷不损坏,减少后期修复、维护投入。再次,本专利技术成本低、施工简单,这是由于本专利技术的漫水桥桥身采用“金包银”结构:混凝土基础结构层、混凝土挡墙、土石渣,即达到了防冲刷效果,又降低了成本,松木桩可就地取材,以上构造的采用使得本专利技术施工过程中不需要大型设备,具备人力、机械等投入少、施工简单方便等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结构平面示意图;图2为结构纵断面示意图一(A-A断面);图3为结构纵断面示意图二(B-B断面);图4为结构横断面示意图一(C-C断面);图5为结构横断面示意图一(D-D断面)。附图标记说明:1-松木桩,2-级配碎石垫层,3-混凝土挡墙,31-混凝土基础结构层,4-管涵,5-土石渣,6-硬化路面结构,7-沥青麻絮分隔缝,8-防护栏杆,9-沉降缝,10-河床坡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上述新型结构,已在部分工程漫水桥建设中使用,效果良好,实施案例及过程如下。本实例以河湾水库漫水桥为例,漫水桥桥长18.5m,桥面宽度5.5m,过水管涵由7孔直径1.5m钢筋混凝土预制管组成,具体实施方式如下:1、整平河床坡面10及基层,对河床地基进行挖填、夯实,若涉及软弱层,应挖除采用块碎石换填。2、在整平碾压密实的河床基层上铺设级配碎石垫层2,铺设厚度约0.3m~0.5m,碾压密实;根据图1结构平面图布设松木桩1和管涵4轴网或定位点,打设松木桩1入河床基层,松木桩1梢径12~20cm,长度≥3.0m,打入后松木桩外露高度至管涵4下部1/3图3所示高程,本实例外露高度1.0m,松木桩1可采用挖掘机打设。3、立模浇筑基础结构层混凝土,混凝土采用C25二级配,并在图3所示漫水桥中部位置设置2cm宽沉降缝9,沥青麻絮填塞,当浇筑至管涵4底高程时,利用8t汽车吊吊装铺设管涵4固定后继续浇筑混凝土至图3所示与松木桩1顶部高程齐平。4、立模浇筑上下游混凝土挡墙3至桥面设计高程,在图2中所示中部位置设置2cm宽沉降缝9,沥青麻絮填塞,混凝土浇筑效果见图4、图5。5、混凝土达到设计龄期后,利用1m3~2m3反铲挖掘机挖土石渣5至图4桥身内部,挖掘机辅以人工分层摊铺,摊铺厚度30cm~50cm,采用手扶式振动夯辅以夯板进行分层碾压密实,压实度不低于90%,桥身土石渣采用分层摊铺、分层碾压方式至图4中硬化路面结构6底高程。6、在土石渣5完成面上立模浇筑混凝土硬化路面结构6,道路两侧与混凝土挡墙3之间设2cm宽沥青麻絮分隔缝7。7、在两侧混凝土挡墙3顶部开孔承插防护栏杆8后回填水泥浆,完成防护栏杆8连接杆螺栓连接。当然,以上只是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应用范例,本专利技术还有其他的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专利技术所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改进型漫水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土基础结构层(31)及其两侧的混凝土挡墙(3),混凝土基础结构层(31)上填筑有土石渣(5),在混凝土基础结构层(31)与土石渣(5)的连接面上设有横跨的管涵(4),管涵(4)贯穿两侧的混凝土挡墙(3);在混凝土基础结构层(31)上设有松木桩(1),该松木桩(1)顶部与混凝土基础结构层(31)顶部齐平,该松木桩(1)向下穿过混凝土基础结构层(31)及底部的级配碎石垫层(2)并打入河道地基层;在所述土石渣(5)顶部设有硬化路面结构(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进型漫水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土基础结构层(31)及其两侧的混凝土挡墙(3),混凝土基础结构层(31)上填筑有土石渣(5),在混凝土基础结构层(31)与土石渣(5)的连接面上设有横跨的管涵(4),管涵(4)贯穿两侧的混凝土挡墙(3);在混凝土基础结构层(31)上设有松木桩(1),该松木桩(1)顶部与混凝土基础结构层(31)顶部齐平,该松木桩(1)向下穿过混凝土基础结构层(31)及底部的级配碎石垫层(2)并打入河道地基层;在所述土石渣(5)顶部设有硬化路面结构(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型漫水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松木桩(1)矩阵式布置于排管涵(4)之间,所述松木桩(1)梢径12~20cm,长度≥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焦艳彬刘明张文毅邓伯均凡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