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恒压储气库系统及构建方法技术方案_技高网

一种恒压储气库系统及构建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1316105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3 14: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恒压储气库系统及构建方法,该系统包括储气子系统和恒压子系统;其中,所述储气子系统为承压空间;所述恒压子系统包括设于储气子系统内的柔性气囊,柔性气囊内充填有二氧化碳,柔性气囊内设有放热单元、吸热单元、热能循环单元和温度监测单元,放热单元、吸热单元和温度监测单元连接于温控单元上,放热单元、吸热单元同时与热能循环单元协同运行。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对储气库地理位置无要求,选址容易,且成本低,经济效益高,适用范围广;此外,本发明专利技术储气库具有泄气压力恒定,气密性好,对周围围岩影响小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储气库系统及构建方法,特别是一种恒压储气库系统及构建方法


技术介绍

1、大规模压缩空气储能系统通常采用岩洞、矿洞以及人造刚性容器等承压空间来存储高压压缩空气。而高压压缩空气在释放时,由于气体压力过大,通常需要经过减压阀进行节流减压,从而造成大量能量损耗,降低了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电-电效率。但在压缩空气储气库内压力恒定的工作状态下,可使压缩机和膨胀机始终工作在额定工况附近,从而使膨胀和压缩过程均具有较高的效率。

2、现有技术条件下,为确保储气库内的压力恒定,常见的做法有以下几种:

3、一、利用地面高位水池来增加和补偿储气库内降低的压力。这种做法对系统所处的地理位置要求很高,选址困难,且会使建造成本急剧增加。

4、二、利用水泵对水池的水进行补偿定压。这种方法可降低水池选址难度,但其主要缺陷在于系统所生产电能的15%左右会被用于驱动液压泵,对经济效益影响较大。

5、三、利用水的静压将柔性储气包内的压缩空气空气压力维持在恒定值。这种方法只能适用于水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中。

6、在定容储气库充放气运行条件下,为了满足储气库内的压缩空气压力维持在给定的恒定值,同时解决现有技术条件下确保储气库内压缩空气恒压措施的不足,降低施工难度以及建造成本,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恒压储气库系统及构建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恒压储气库系统构建方法。本专利技术方法对储气库地理位置无要求,选址容易,且成本低,经济效益高,适用范围广;此外,本专利技术储气库具有泄气压力恒定,气密性好,对周围围岩影响小的特点。

2、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

3、一种人工岩穴恒压储气库系统,包括储气子系统和恒压子系统;

4、其中,所述储气子系统为承压空间;

5、所述恒压子系统包括设于储气子系统内的柔性气囊,柔性气囊内充填有二氧化碳,柔性气囊内设有放热单元、热能循环单元、吸热单元和温度监测单元,放热单元、热能循环单元、吸热单元和温度监测单元连接于温控单元上。

6、本方案的储气库通过设置柔性气囊,并在其中设置放热单元、吸热单元、温度监测单元以及二氧化碳,通过二氧化碳温度变化后的相变特性,实现对储气库中压力的调节,从而具有储气库泄气压力恒定的优点。

7、作为优选,前述的恒压储气库系统,所述储气子系统包括承压空间,承压空间内依次设有衬砌层和密封层。

8、本方案的储气库通过在承压空间内设置混凝土衬砌层,并在混凝土衬砌层的内表面设置密封层,提高了气密封,降低了二氧化碳泄露对周围环境的破坏。

9、作为优选,前述的恒压储气库系统,所述柔性气囊中的二氧化碳的气态体积v1与液态体积v2之差等于储气库系统运行期间的工作气体积。

10、其中二氧化碳的气态体积对应柔性气囊的最大体积,二氧化碳的液态体积对应柔性气囊的最小体积,而工作气体积则对应储气库的注气和放气体积。

11、作为优选,前述的恒压储气库系统,所述柔性气囊在完全膨胀时的最大容积等于储气子系统的空间容积,并等于气态体积v1。

12、一种恒压储气库系统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3、s1.基本工况设计:确定装机规模、恒定压力值p0、工作气体积;

14、s2.恒压子系统安装:在储气库内安装好柔性气囊,并在柔性气囊内安装放热单元、吸热单元以及温度监测单元,同时将放热单元、吸热单元以及温度监测单元连接于温控单元上,将热能循环单元布置在放热单元和吸热单元之间;

15、s3.恒压子系统预备:向柔性气囊内充填二氧化碳;然后预先调试温控单元,得到温控单元控制下放热单元和吸热单元的加热和降温特性,获取s1设计的恒定压力下放热时或吸热时的柔性气囊的体积v以及柔性气囊内的温度t随工作时间t的变化的数学关系:v=f(温度t,时间t));

16、s4.运行前系统就位:向柔性气囊内充填二氧化碳,温控单元控制放热单元工作,温度监测单元获取温度并持续向温控单元发送信号,始终保持柔性气囊内温度t1高于二氧化碳临界温度t0,直至柔性气囊膨胀并占满储气子系统的全部空间,即达到v1,且压力达到恒定压力值p0,此时系统就位完毕,可开始正式运行;

17、s5.储能阶段:温控单元控制吸热单元工作,吸热单元获得的热量传递至热能循环单元进行储存,温度监测单元获取实时温度值并持续向温控单元发送信号,始终保持柔性气囊内温度t2低于二氧化碳临界温度t0;按照步骤s3的数学关系,二氧化碳逐渐液化,柔性气囊的体积逐渐缩小,此时开始同步向储气子系统内注入等体积空气,注气过程中储气子系统中p0保持不变;直至柔性气囊内的气体二氧化碳全部相变为液体,柔性气囊的体积缩小至最小,即达到v2,停止注气,储能完毕;

18、s6.释能阶段:温控单元控制放热单元工作,热能循环单元储存的热量传递给放热单元,温度监测单元获取实时温度值并持续向温控单元发送信号,始终保持柔性气囊内温度t1高于二氧化碳临界温度t0;按照步骤s3的数学关系,二氧化碳逐渐气化,柔性气囊的体积逐渐增大,此时开始同步将储气子系统内空气放出等体积空气,放气过程中储气子系统中p0保持不变;直至柔性气囊内的液体二氧化碳全部相变为气体,柔性气囊的体积膨胀至最大,即达到v1,停止放气,释能完毕;

19、s7.循环阶段:重复步骤s5和s6的过程即可。

20、本专利技术方法是在储气库内增设柔性气囊,并在内部设置放热单元、吸热单元以及温度监测单元和填充二氧化碳,利用二氧化碳升温和降温过程中发生的液化和气化特性,来调节柔性气囊的体积大小,从而实现对储气库的储气空间的条件,实现储气库内的气体的恒压释放。本专利技术整个系统具有对储气库地理位置无要求,选址容易,且建造成本低,经济效益高,适用范围广的优点。

21、作为优选,前述的恒压储气库系统的构建方法,所述s1中的恒定压力值p0选择7.38-15mpa的某一个恒定值,并在后续步骤保持不变。

22、本方案方法限定了储气库中的压缩空气的压力为7.38-15mpa,其中7.38mpa为二氧化碳工质的临界压力。而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储气库中的压缩空气的压力为10mpa,为常见的压缩空气工作压力。

23、作为优选,前述的恒压储气库系统的构建方法,所述s5中的注入空气的温度等于柔性气囊内二氧化碳温度

24、作为优选,前述的恒压储气库系统的构建方法,所述温控单元的控温范围为20~50℃。

25、本方案方法限定了温控单元的控温范围,当二氧化碳处于7.38mpa以上压力环境时,温度高于31.2℃即可气化,而低于31.2℃即可液化,从而实现对储气库中的气压的调节,过程简单,成本低。

2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27、本专利技术方法是在储气库内增设柔性气囊,并在内部设置放热单元、热能循环单元、吸热单元以及温度监测单元和填充二氧化碳,利用二氧化碳升温和降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恒压储气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储气子系统和恒压子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岩穴恒压储气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压空间(1)内依次设有衬砌层(2)和密封层(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压储气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气囊(4)中的二氧化碳的气态体积V1与液态体积V2之差等于储气库系统运行期间的工作气体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恒压储气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气囊(4)在完全膨胀时的最大容积等于储气子系统的空间容积,并等于气态体积V1。

5.一种恒压储气库系统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恒压储气库系统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的恒定压力值P0选择7.38-15MPa的某一个恒定值,并在后续步骤保持不变。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恒压储气库系统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5中的注入空气的温度等于柔性气囊内二氧化碳温度。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恒压储气库系统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单元的控温范围为20~50℃。</p>...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恒压储气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储气子系统和恒压子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岩穴恒压储气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压空间(1)内依次设有衬砌层(2)和密封层(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压储气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气囊(4)中的二氧化碳的气态体积v1与液态体积v2之差等于储气库系统运行期间的工作气体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恒压储气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气囊(4)在完全膨胀时的最大容积等于储气子系统的空间容积,并等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克勋张云龙蒋中明田湘朱代强陈再谦刘祥刚赵代尧张宁张毅张斌邹申威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