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纺丝设备无风区的改进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31079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7: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纺丝设备无风区的改进结构,其包括有纺丝箱、风筒箱以及无风区,所述无风区包括有固定于纺丝箱下表面的第一隔热板及固定于第一隔热板正下方的第二隔热板,所述第一隔热板的下表面上开设有第一燕尾槽,所述第二隔热板上表面成型有与所述第一燕尾槽尺寸形状相配合的燕尾凸条,其下表面开设有第二燕尾槽,所述第一燕尾槽与第二燕尾槽其槽口方向与第二隔热板插入方向一致,无风区高度改变是通过将燕尾凸条插于或拔出第一燕尾槽或第二燕尾槽来实现,从而实现了第二隔热板的拆装便捷,同时设置有支撑装置,从而保障员工安全,减少员工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纺丝设备无风区的改进结构
:本技术涉及纺丝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纺丝设备无风区的改进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国内化纤工业的蓬勃发展,化纤设备及技术在不断进步,为了满足人们对不同功能及用途的服装面料的需求,化纤产品的种类也在不断丰富。为了适应种类不同的化纤产品生产,要求的设备及工艺条件、环境也随之变化。在涤纶长丝生产中,熔体通过高温管道(290℃)到喷丝板后需要经过冷却风(28℃~30℃)冷却,在喷丝板表面(温度290℃左右)到达冷却风(28℃~30℃)区域有一段无风区缓冲,而无风区的距离长短,对于不同品种(特别是粗细不同)有不同的要求,同时无风区距离长短对产品质量有较大影响。无风区又称密闭区域,在此区域中熔体细流处于塑化状态。设立此区域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熔体细流一出喷丝孔即迅速冷却,结晶速度过快,纤维取向度不均,与冷却风风速和风温相比,无风区的高度对生产的影响更大。而现有的改变无风区高度的技术手段为增加或者减少隔热板的数量,但是现有的技术手段存在以下缺陷:1、拆装困难:隔热板上开设有30~40个螺丝孔,隔热板之间通过螺丝钉进行固定,每次需要改变无风区高度的时候,都需要拧下所有的螺丝钉,增加或者减少隔热板的数量后,再拧上所有的螺丝钉进行固定,操作繁琐,隔热板的拆装十分不便。2、安全性不高:在拆卸隔热板时,需要有一位工作人员将固定于无风区内的隔热板顶起,另一位工作人员拆卸螺丝钉,因为无风区内的温度极高,需要人为的顶起隔热板,安全系数低,也可能存在工作人员没有举起隔热板而导致隔热板掉落的危险情况发生。3、工作效率低:拆卸螺丝钉的过程繁琐,耗时长,增加了员工的工作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问题,而提供一种纺丝设备无风区的改进结构,不仅能够轻松实现无风区的高度变化,同时设置有支撑装置,不仅保障了工作人员的安全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纺丝设备无风区的改进结构,其包括有纺丝箱、位于纺丝箱正下方的风筒箱以及位于纺丝箱与风筒箱之间的无风区,所述无风区包括有固定于纺丝箱下表面的第一隔热板以及固定于第一隔热板正下方的第二隔热板,所述第一隔热板的下表面上开设有第一燕尾槽,所述第二隔热板上表面成型有与所述第一燕尾槽相配合的燕尾凸条,其下表面开设有第二燕尾槽,所述第一燕尾槽与第二燕尾槽其槽口方向与第二隔热板插入方向一致,且沿第二隔热板插入的方向分为插入起始端与插入终止端,所述第一燕尾槽与第二燕尾槽其插入起始端为敞开式,其插入终止端为封闭式。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隔热板与第二隔热板上均开设有位置大小相互对应的螺丝孔。作为优选,所述风筒箱前侧面上固定有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有内棘轮、成型于内棘轮上的棘齿以及位于棘齿之间且与棘齿相配合的棘爪,所述内棘轮通过轴固定于风筒箱的前侧面,所述轴通过轴承与内棘轮转动连接,所述棘爪固定于所述轴靠近内棘轮的一端,所述内棘轮表面固定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远离所述内棘轮的一端固定有滚轮。作为优选,所述轴靠近内棘轮处开设有凹槽,所述棘爪上开设有与所述凹槽相对应的通孔,所述凹槽内放置有扭簧,所述扭簧一端顶紧凹槽的内壁,其另一端顶紧于所述通孔的内侧壁,销轴穿过通孔以及凹槽套合于扭簧内,所述销轴的长度大于所述棘爪的厚度,所述销轴超出所述棘爪的上部开设有螺纹,所述销轴通过螺纹固定有螺帽,所述螺帽的外径大于所述通孔的内径。作为优选,所述第二燕尾槽与所述第一燕尾槽位置相对应,其大小相同。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隔热板与第二隔热板的厚度为9mm~15mm。作为优选,所述支撑装置的数量为2个或者2个以上。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隔热板与第二隔热板之间以及第二隔热板之间是紧密贴合。作为优选,所述螺丝孔(8)的数量为2~6个。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的一种纺丝设备无风区的改进结构,其改变无风区的高度为增加或者减少第二隔热板的数量,即需要增加第二隔热板时,通过将燕尾凸条插于第一燕尾槽或第二燕尾槽内进行初步固定,再通过2~6个螺丝钉进行统一固定,使得固定牢固,若要减少第二隔热板时,拧开2~6个螺丝钉,将需要拆卸的第二隔热板拔出即可,相比于传统的需要拧30~40个螺丝钉而言,拆装更加便捷,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了员工的工作量,使得员工操作更加轻松,更具人性化。2、本技术的一种纺丝设备无风区的改进结构,所述第一隔热板与第二隔热板之间或者第二隔热板之间通过燕尾凸条与第一燕尾槽或者燕尾凸条与第二燕尾槽进行初步固定,再用2~6个螺丝钉进行统一,故在拧开或者拧上螺丝钉时,无需人员将固定于无风区内的第一隔热板与第二隔热板始终托起,不仅省去了人员的占用,保障人员的安全,同时因为进行了初步固定不会出现固定于无风区内的第二隔热板掉落的情况,提高安全性。3、本技术的一种纺丝设备无风区的改进结构,设置有支撑装置,将支撑杆顺着棘爪与棘齿的配合方向转动至需要的高度,从而在需要增加第二隔热板时,支撑杆能将第二隔热板举到相应的高度,再将燕尾凸条插入固定,在减少第二隔热板时,将支撑杆转动到相应的高度,再将第二隔热板拔出,无需工作人员将需要插入或者拔出的第二隔热板进行举起支撑,再进行操作,同时支撑杆顶端设置有滚轮,故第二隔热板在滚轮上无论是插入还是拔出均是非常省力,使得员工操作更加轻松便捷,更加人性化,提高工作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纺丝设备正视图;图2为本技术无风区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锁第一隔热板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锁第二隔热板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二隔热板仰视图;图6为本技术第二隔热板正视图;图7为本技术支撑装置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支撑装置正视图;图9为本技术纺丝设备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棘爪与轴的固定结构示意图;图中:1、纺丝箱;2、风筒箱;3、无风区;4、第一隔热板;41、第一燕尾槽;5、第二隔热板;51、燕尾凸条;52、第二燕尾槽;6、圆形通孔;7、支撑装置;71、内棘轮;72、棘爪;73、轴;74、支撑杆;76、滚轮;8、通孔;9、机架;731、凹槽;732、扭簧;733、销轴;734、螺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纺丝设备无风区的改进结构,其包括有纺丝箱(1)、位于纺丝箱(1)正下方的风筒箱(2)以及位于纺丝箱(1)与风筒箱(2)之间的无风区(3),其特征在于:所述无风区(3)包括有固定于纺丝箱(1)下表面的第一隔热板(4)以及固定于第一隔热板(4)正下方的第二隔热板(5),所述第一隔热板(4)的下表面上开设有第一燕尾槽(41),所述第二隔热板(5)上表面成型有与所述第一燕尾槽(41)相配合的燕尾凸条(51),其下表面开设有第二燕尾槽(52),所述第一燕尾槽(41)与第二燕尾槽(52)其槽口方向与第二隔热板(5)插入方向一致,且沿第二隔热板(5)插入的方向分为插入起始端(521)与插入终止端(522),所述第一燕尾槽(41)与第二燕尾槽(52)其插入起始端(521)为敞开式,其插入终止端(522)为封闭式。/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纺丝设备无风区的改进结构,其包括有纺丝箱(1)、位于纺丝箱(1)正下方的风筒箱(2)以及位于纺丝箱(1)与风筒箱(2)之间的无风区(3),其特征在于:所述无风区(3)包括有固定于纺丝箱(1)下表面的第一隔热板(4)以及固定于第一隔热板(4)正下方的第二隔热板(5),所述第一隔热板(4)的下表面上开设有第一燕尾槽(41),所述第二隔热板(5)上表面成型有与所述第一燕尾槽(41)相配合的燕尾凸条(51),其下表面开设有第二燕尾槽(52),所述第一燕尾槽(41)与第二燕尾槽(52)其槽口方向与第二隔热板(5)插入方向一致,且沿第二隔热板(5)插入的方向分为插入起始端(521)与插入终止端(522),所述第一燕尾槽(41)与第二燕尾槽(52)其插入起始端(521)为敞开式,其插入终止端(522)为封闭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纺丝设备无风区的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热板(4)与第二隔热板(5)上均开设有位置大小相互对应的螺丝孔(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纺丝设备无风区的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筒箱(2)前侧面上固定有支撑装置(7),所述支撑装置(7)包括有内棘轮(71)、成型于内棘轮(71)上的棘齿以及位于棘齿之间且与棘齿相配合的棘爪(72),所述内棘轮(71)通过轴(73)固定于风筒箱(2)的前侧面,所述轴(73)通过轴承与内棘轮(71)转动连接,所述棘爪(72)固定于所述轴(73)靠近内棘轮(71)的一端,所述内棘轮(71)表面固定有支撑杆(74),所述支撑杆(74)远离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少杰沈林良
申请(专利权)人:新凤鸣集团湖州中石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