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污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490479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1 23: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河道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生态滤池组件及用于对污水进行同步脱氮除磷的生物滤池,以及用于分解水中污染物的净化修复单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河道污水处理装置,通过生物滤池、净化修复组件和生态滤池组件的相互配合,对水体从水面到水底进行全面的净化治理,同时使用植物和水体中的微生物进行治理,不需添加额外的化学试剂,不会造成二次污染,也不需要太多的机械设备增加运营成本,用于治理的水生植物还可以作为景观美化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道污水处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水体清洁
,具体涉及一种河道污水处理装置,更加具体为一种城市河道排污口原位强化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水污染程度日益加剧,许多水体如城市河流、湖泊、水库出现季节性或终年黑臭现象等严重问题,修复水体以改善水质环境已刻不容缓。其中,城市河道作为城市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放的水体,污染情况更加明显,从城市河道现场调研的情况来看,现有河道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是未截流污水、径流、混流水污染,对已开展调研的城市黑臭河道的数据收集和现场污染调查来看,未截流污水、降雨形成的径流污染和非雨季污水混流入雨水管道成为河道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城市黑臭河道水体整治工作的关键在于截污纳管、雨污分流,控制排污口的污水排放,但是有些排污口不具备截污纳管条件,需要通过设置一体化处理装置、人工湿地等其他方式处理排污口的污染水体,投资成本高,占地面积大,管理难度大。因此,为解决排污口污水直排现象,考虑水体净化效能、景观效应、环境相容、便于实施等多方面因素,需要结合河道排污口实际情况,研究工程量小、低成本、便于管理的河道排污口污水原位处理装置与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城市黑臭河道治理技术技术中的成本高、净化效果差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无二次污染、运行成本低、净水效果好的河道污水处理装置。本技术提供一种河道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生态滤池组件及用于对污水脱氮除磷的生物滤池,所述生态滤池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吸附氮磷及改善污水透明度的生态滤池,所述生态滤池设置于所述生物滤池一侧且两者彼此连通;净化修复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分解水中污染物的净化修复单元,所述净化修复单元设置于所述生态滤池上且与所述生态滤池连通。进一步的,所述生物滤池内间隔设置若干用于将所述生物滤池分割为第一反应区、第二反应区和第三反应区的隔板;所述第一反应区位于所述生物滤池中央,本反应区为厌氧反应区,聚磷菌本身虽然是好氧菌,其运动能力很弱,增殖缓慢,在利用有机物的竞争中比其它好氧菌占优势,使得聚磷菌成为本反应区的优势菌群,本反应区主要功能为释放磷,使污水中P的浓度升高,溶解性有机物被微生物细胞吸收而使污水中的BOD5浓度下降,另外,NH3-N因细胞的合成而被去除一部分,使污水中的NH3-N浓度下降,但NO3-N含量没有变化;所述第二反应区位于第一反应区两侧,本反应区为缺氧反应区,经第一反应区的污水进入本反应区,反硝化菌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作碳源,将污水中带入的大量NO3-N和NO2-N还原为N2释放至空气,因此BOD5浓度下降,NO3-N浓度大幅度下降,而磷的变化很小;所述第三反应区位于所述第二反应区远离第一反应区的一侧,本反应区为好氧反应区,本反应区内有机物被微生物生化降解,而继续下降,有机氮被氨化继而被硝化,使NH3-N浓度显著下降,但随着硝化过程使NO3-N的浓度增加,P随着聚磷菌的过量摄取,也以较快的速度下降,本反应区进行硝化及吸磷反应;所述第一反应区依次与第二反应区和第三反应区连通形成折线型流道;所述隔板的一端固定于河道的一侧岸边,另一端延伸至河道内且与河道的另一侧岸边存在间隙。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反应区内设置用于将泥沙和污水分离的泥水分离器;所述第三反应区内间隔设置若干用于曝气充氧的浮筒式表面曝气机。进一步地,所述净化修复单元包括设置在水面上的网状托架,所述网状托架两侧分别固定在河道两岸,所述网状托架的网孔中设置栽种基盘,所述栽种基盘内栽种挺水植物,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植物的筛选,包括美人蕉、梭鱼草、水生鸢尾、菖蒲等,在具有净水效果的同时还可以起到景观作用;所述栽种基盘下部悬挂碳纤维生物绳,碳纤维生物绳下方布置微孔曝气装置。进一步地,所述碳纤维生物绳由10000-15000根5-10微米的微细纤丝集束而成,所述碳纤维生物绳由上到下间隔设置若干第一球状载体盒,所述碳纤维生物绳及第一球状载体盒内设置的第一填料单元可吸附微生物群形成微生物膜,所述微生物膜用于分解污染物质,所述微生物群为在污水中以有机物和/或无机物作为养料来生存的微生物,包括硝化细菌和/或浮游生物;所述微孔曝气装置包括微孔曝气管和圆锥塔形支架,所述微孔曝气管缠绕于所述圆锥塔形支架上,所述圆锥塔形支架通过铁丝固定于所述网状托架上。优选地,所述第一填料单元为海绵铁-AT-PVF复合填料,是由切割成1.5cm×1.5cm×1.5cm的凹凸棒土复合亲水性聚氨酯泡沫与粒径为2~5cm的海绵铁按1∶4~50的重量比均匀装填而成。进一步地,所述生态滤池底层设置砾石群层,通过局部改变河流水体流态,改善水生生物生存环境,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场所;所述砾石群层上设置沉水植物层,起到拦截悬浮物,吸收氮磷、提高透明度等净化效果。优选地,所述砾石群层选用表面粗糙、多孔并且直径为0.5-1m的不规则大棱角石灰石、玄武石、花岗岩或鹅卵石平铺形成,3-4块砾石组成砾石群,相邻砾石彼此咬合,相邻砾石群之间的间距为3-4m;所述砾石群层表面布置铁丝笼网格,所述铁丝笼网格内间隔设置若干第二球状载体盒,所述第二球状载体盒内设置由填料组成的、可吸附微生物群形成微生物膜的第二填料单元,所述微生物膜用于分解污染物质,所述第二填料单元为海绵铁-AT-PVF复合填料。所述沉水植物层包括生态袋和种植在生态袋中的沉水植物,所述生态袋间隔设置在所述铁丝笼网格上,袋内按照2:1的比例填充土、沙混合物或自然土和河沙,高20cm-30cm,沉水植物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植物的筛选,可选丝叶眼子菜、穿叶眼子菜、水菜花、海菜花、海菖蒲、苦草、金鱼藻、水车前、穗花狐尾藻或黑藻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地,所述铁丝笼网格外部再设置一层尼龙纱网,避免第二球状载体盒及生态袋随水体的流失,同时减小水体对砾石群层的冲击性。进一步地,还包括透水隔网槽,所述透水隔网槽设置于所述生态滤池上并覆盖所述生态滤池的进水口,透水隔网槽孔径为0.03mm~0.8mm,可将粗大的垃圾和落叶等漂浮物截留在隔网槽内,槽内截留下来的垃圾定期进行清理。所述透水隔网槽内设置用于截留来自河道排污口的污水中漂浮物的储污篮,通过储污篮的设置,体积较大的杂质落在储污篮内,河道保洁打捞人员可通过储污篮定期对储污篮内的杂质进行清理,保证储污篮的储污效果。本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提供的原位强化处理装置,通过生物滤池、净化修复组件和生态滤池组件的相互配合,对水体从水面到水底进行全灭的净化治理,同时使用植物和水体中的微生物进行治理,不需添加额外的化学试剂,不会造成二次污染,也不需要太多的机械设备增加运营成本,用于治理的植物还可以作为景观美化环境。2.本技术提供的生物滤池,通过泥水分离器和浮筒表面曝气机,将该系统按氧气含量分为厌氧反应区,缺氧反应区和好氧反应区,不同反应区因为氧气含量的不同,造成其主菌落的不同,污水首先进入厌氧反应区,厌氧反应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河道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生态滤池组件及用于对污水脱氮除磷的生物滤池,所述生态滤池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吸附氮磷及改善污水透明度的生态滤池,所述生态滤池设置于所述生物滤池一侧且两者彼此连通;/n净化修复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分解水中污染物的净化修复单元,所述净化修复单元设置于所述生态滤池上且与所述生态滤池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道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生态滤池组件及用于对污水脱氮除磷的生物滤池,所述生态滤池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吸附氮磷及改善污水透明度的生态滤池,所述生态滤池设置于所述生物滤池一侧且两者彼此连通;
净化修复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分解水中污染物的净化修复单元,所述净化修复单元设置于所述生态滤池上且与所述生态滤池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滤池内间隔设置若干用于将所述生物滤池分割为第一反应区、第二反应区和第三反应区的隔板,所述第一反应区位于所述生物滤池中央;所述第二反应区位于第一反应区两侧;所述第三反应区位于所述第二反应区远离第一反应区的一侧;所述第一反应区依次与第二反应区和第三反应区连通形成折线型流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河道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应区内设置用于将泥沙和污水分离的泥水分离器;所述第三反应区内间隔设置若干用于曝气充氧的浮筒式表面曝气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修复单元包括设置在水面上的网状托架,所述网状托架两侧分别固定在河道两岸,所述网状托架的网孔中设置栽种基盘,所述栽种基盘内栽种挺水植物,所述栽种基盘下部悬挂碳纤维生物绳,碳纤维生物绳下方布置微孔曝气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河道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生物绳由10000~15000根5~10微米的微细纤丝集束而成,所述碳纤维生物绳由上到下间隔设置若干第一球状载体盒,所述碳纤维生物绳及第一球状载体盒内设置的第一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良良梁英陈肖崔彦兵李保菊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华创环境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