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15585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4 22: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尾水深度处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适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的装置。该装置包括污水原水集水池、高效生物滤池、出水综合集水池,所述污水原水集水池的前端设有进水管及进水泵,进水管连接至污水处理厂二沉池,所述污水原水集水池的后端连接至高效生物滤池,所述高效生物滤池的后端连接至滤池出水综合集水池,所述高效生物滤池设置第一回流管连接至污水原水集水池,所述滤池出水综合集水池设置第二回流管连接至高效生物滤池。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稳定性高、工程投资少及运行费用合理、推广应用潜力大等优点。推广应用潜力大等优点。推广应用潜力大等优点。

A device suitable for advanced treatment of tailwater in urban sewage treatment pla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的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环保
,涉及一种市政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的系统及工艺,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的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近些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增加了城市污水排放量,污水治理工作却止步不前。当前,我国众多城市污水都是流向各地面河流或浅层地下水,且人类社会的主要供水来源于河流湖库,虽然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出水水质达到排放指标,但部分市政污水处理厂尾水的直排入河现象甚是严重,从而不仅威胁居民的身体健康,还影响着我国淡水资源的安全。由于目前地表淡水资源的匮乏和水体黑臭现场频发,水资源的保护已成为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但市政污水处理厂尾水其CODcr、总磷、氨氮等指标仍然偏高,处理后的水再排入自然水体中,对水体富营养化仍然是隐患。
[0003]目前为削减市政污水处理厂处理的尾水对地表水造成的污染,常常在尾水排入地表水之前采用活性炭吸附、磁混凝沉淀及生物膜等物理、化学、生物的方法拦截氮、磷等污染物。经过一系列的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大大减少了水体黑臭发生的可能。然而这些措施的使用存在着投资运行成本高、二次污染、净化不理想等问题。
[0004]目前国内部分市政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工艺存在处理技术单一、工程投资较大、占地面积广、维护不便、对高负荷水体处理效果有限等问题,上述单一处理工艺均存在一定局限,且除双膜法外,其他单一处理工艺在总氮指标上达到同级排入要求存在一定困难。即目前市政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同级排入工艺中存在以下问题:

单一处理工艺技术,效果有限,适用性不强,维护困难;

尾水可生化性差,可有效利用碳源不足,总氮难以达到同级排入要求;

工程建设及运行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市政污水处理厂尾水的深度处理工艺,以解决现有的尾水处理方式存在的投资运行成本高、二次污染、净化不理想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适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的装置,该装置包括污水原水集水池、高效生物滤池、出水综合集水池,所述污水原水集水池的前端设有进水管及进水泵,进水管连接至污水处理厂二沉池,所述污水原水集水池的后端连接至高效生物滤池,所述高效生物滤池的后端连接至滤池出水综合集水池,所述高效生物滤池设置第一回流管连接至污水原水集水池,所述滤池出水综合集水池设置第二回流管连接至高效生物滤池。
[0008]本技术技术方案中:污水原水集水池内设置有悬挂型仿生填料床。
[0009]本技术技术方案中:所述悬挂型仿生填料床底部设有微孔曝气系统,该系统由所述污水原水集水池外部的回转风机进行供气增氧。
[0010]本技术技术方案中:所述高效生物滤池内从下至上依次为布水曝气区、第一
填料区、第二填料区和产水区。
[0011]本技术技术方案中:所述中部填料区为双层铺设,第一填料区滤层由鹅卵石和砾石构成基底层,粒径分别为50~80mm和10~35mm,第一填料区滤层的铺设高度为50~80cm;第二填料区(35)滤层由脱氮除磷滤料构成,粒径约为2~3mm;上层滤层的铺设高度为120~180cm。
[0012]本技术技术方案中:布水曝气区内设有曝气管道,曝气管道上方设有布水管道,布水管道与供水装置连接;填料区包括底部的支撑板、顶部的拦截板和位于两者之间的滤料;产水区设有溢流管,处理后的出水,经由溢流管输送至滤池出水综合集水池。
[0013]本技术技术方案中:所述滤池出水综合集水池内构建生态景观区,包括水生植物区和水生动物区和空白对照区,所述水生植物区、水生动物区、空白对照区之间通过隔离墙单独隔开,形成三个独立的配水区,且相邻两个区域间不连通。
[0014]本技术技术方案中:进水管连接至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取二沉池出水为整个装置的处理原水,原水集水池的后端连接至高效生物滤池,所述高效生物滤池采用一体化滤罐装置,其原理是利用脱氮除磷滤料将反硝化菌群有效富集,从而使硝态氮快速转化为氮气,从而实现尾水的高效脱氮除磷。所述用于高效生物滤池出水的综合集水池,接收所述高效生物滤池输出的二次处理水,池内设置水生生态景观区,对二次处理水内的有机物、氨氮和总氮含量指标等进行进一步地处理降解。
[0015]本技术技术方案中:所述悬挂型仿生填料床底部的曝气量控制约为2~3mg/LDO。
[0016]本技术技术方案中:所述产水区深度约为50~80cm,便于观察滤池系统出水表观状态,经双层滤料处理后的出水流经出水围堰并通过滤池出水管流出。
[0017]本技术技术方案中:所述污水原水集水池出水从高效生物滤池的底部流入,向上流运行,进入布水曝气区,并进行曝气,气水混合后依次流经下层鹅卵石

砾石基底层、上层复合滤料层,进入上方产水区后,流经出水围堰并通过滤池出水管流出。
[0018]本技术技术方案中:所述滤池出水综合集水池内构建生态景观区,包括水生植物种植区和水生动物养殖区和空白对照区(用来方便对整个系统处理后的尾水进行取样检测)。
[0019]进一步的,所述水生植物种植区根据实际情况及需求,可以主要种植有水葱/水生美人蕉/芦苇/菖蒲/千屈菜等挺水植物,或者种植有水浮莲/凤眼莲/萍蓬草等漂浮植物,其作用均是利用光合作用在植物根区附近营造好氧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对污染物进行吸收降解,利用植物净化功能对水体进行净化。
[0020]进一步的,所述水生动物养殖区根据实际情况及需求,可以投放一些诸如滤食性水生动物包括鲢鳙鱼、螺类、蚌类、浮游动物等或者草食性鱼类包括草鱼、鳊鱼等,增加水体生物学多样性,形成良好的水生态系统,并维持当前水体的生态稳定性。
[0021]进一步的,设置所述空白对照区,其目的是便于对整个系统处理后的尾水进行取样检测,同时还可作为水生植、动物区的补给水源。使尾水末端构建的生态景观区保持水量平衡。
[0022]污水原水集水池内设置有悬挂型仿生填料床,是一种生物碳纤维填料,具有比表面积大、高吸附和导电性等特点,从而提高后续生化系统的处理效果;所述悬挂型仿生填料
床底部的曝气量控制约为2~3mg/L DO,所产生的好氧微生物进一步对前端进水的有机污染物、氮、磷杂质进行降解,实现对水体的深度净化;
[0023]所述高效生物滤池内基质填料是以新型硫铁复合填料,通过微生物预培养,形成自养、异养混合微生物菌群,利用硫助反硝化、磷助除磷双管机制,实现污水同步脱氮除磷。相比于天然硫铁矿,新型硫铁复合填料结构更为蓬松,且其暴露在填料表面的有效硫组分与铁组分负载比例增大,大大增加了微生物附着和反应点位,提高了脱氮除磷的反应效率;
附图说明
[00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污水原水集水池(2)、高效生物滤池(3)、出水综合集水池(4),所述污水原水集水池(2)的前端设有进水管(12)及进水泵(11),进水管连接至污水处理厂二沉池(1),所述污水原水集水池(2)的后端连接至高效生物滤池(3),所述高效生物滤池(3)的后端连接至滤池出水综合集水池(4),所述高效生物滤池(3)设置第一回流管(37)连接至污水原水集水池(2),所述滤池出水综合集水池(4)设置第二回流管(47)连接至高效生物滤池(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污水原水集水池(2)内设置有悬挂型仿生填料床(2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挂型仿生填料床底部设有微孔曝气系统(22),该系统由所述污水原水集水池外部的回转风机(21)进行供气增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生物滤池(3)内从下至上依次为布水曝气区(33)、第一填料区(34)、第二填料区(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良良周卫东李磊宛愈曹建华范俊梁英陈肖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华创环境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