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介入治疗用多功能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3137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8 22: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介入治疗用多功能导管,包括灌注接头、线缆、若干腔道、球囊、传感器、远端侧孔和超声波换能器。在使用时腔道通入药物,药物撑开球囊,同时球囊贴合血管内壁,如此实现定向灌注;从专有的腔道定向给药避免了传统药物球囊在血管中输送过程的药物损失和药物接触病变表面的难题;至于振荡单元,利用超声波激发药物运动使其更加深入,从而实现深层给药。从整体上看,治疗效果更好。此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介入治疗技术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介入治疗用多功能导管
本技术涉及介入治疗
,特别是涉及一种介入治疗用多功能导管。
技术介绍
心血管疾病已逐渐成为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发病率和致死率均高居首位。目前心血管介入治疗已经成为血管狭窄的重要治疗手段。1993年NicoPijls等提出了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FlowReserve,简称FFR)指标,即通过测量血管狭窄部位近侧和远侧的压力比来判定血流情况,进而确定治疗方案。目前临床上使用压力测量导丝进行测量,是在导丝远端安装有压力传感器,用来探测导丝远端位置处血压值,根据计算的FFR值判断血管中血流情况。现有的压力测量导丝精度和稳定性受导丝的弯曲变形影响较大而且传感器基座固定在导丝头端,这可能会影响导丝头端原有的头端硬度和柔顺性,进而影响导丝通过病变的能力。同时支架植入后再狭窄发生率较为严重,5%~60%的病人会发生短中期再狭窄,而药物球囊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再狭窄问题,但球囊在血管中输送至再狭窄病变过程中,会与血管壁产生摩擦,同时在血流冲刷下,会有大量药物损失,送达病变后,球囊表面的药物也仅仅与狭窄病变内表面接触,无法将药物渗透至内皮深处,使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介入治疗用多功能导管,实现定向灌注和对狭窄病变定向深层给药。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介入治疗用多功能导管,包括导管主体,内部具有至少三个相互分隔开的腔道;球囊,位于所述导管主体上,所述球囊采用半透膜材质,所述球囊的内侧与导管主体的其中一个腔道连通;振荡单元,获取外界能量后振动或变形,设置在所述球囊中,所述振荡单元的线缆布置在导管主体的另一个腔道。腔道有两种形成方式,一是所述导管主体内设有若干隔板,相邻两隔板之间以及隔板与导管主体之间限定出若干腔道。二是所述导管主体内包裹有若干小管道,各个所述小管道作为腔道。导管主体需要保持适量的强度,从而稳定的包裹着上述腔道。有益效果:在使用时腔道通入药物,药物撑开球囊,同时球囊贴合血管内壁,如此实现定向灌注;从专有的腔道定向给药避免了传统药物球囊在血管中输送过程的药物损失和药物接触病变表面的难题;至于振荡单元,利用超声波激发药物运动使其更加深入,从而实现深层给药。从整体上看,治疗效果更好。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导管主体的侧壁上具有缺口从侧限定出远端侧孔,所述远端侧孔与导管主体的其中一个腔道连通。远端侧孔主要用于血栓抽吸和局部造影,属于拓展导管主体的功能。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导管主体的尾端设有两个灌注接头,两个所述灌注接头分别与对应着球囊和远端侧孔的两个腔道连通。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远端侧孔为斜切孔,即开口宽但是内侧窄结构,类似倒角,更加方便抽吸和注射造影剂。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导管主体的前端设置传感器,所述传感器的线缆布置在导管主体的其中一个腔道。传感器可以实现对血管内压力监测、评价狭窄等级,为医护人员判断病情提供依据。该设计属于拓展导管主体的功能。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传感器为压力传感器或光纤传感器。传感器通过基座安装在导管主体的一个腔道中,传感器的线缆放置在同样的腔道并从此延伸出去。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球囊的表面设有若干点状的微孔,所述微孔通过激光或机加手段制作。微孔方便临时储存药物。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球囊的表面设有沿导管主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该设计保留血流通道,防止球囊长时间阻隔血流。这里的球囊可以已经不同于上述类似圆柱形或球体的球囊,可以算作异形球囊。微孔不设置在凹槽上。作为上述方案的该机,所述振荡单元为超声波换能器。目前来说超声波换能器可以实现高频振动,但以后也有可能出现某一种材料或结构,可以传递高频振动,比如在结构的输入端引入振动,然后结构的输出端相应地振动。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超声波换能器的材料为压电陶瓷或磁致伸缩材料。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超声波换能器为环形,尽量绕导管主体一圈,在其振动时,同时激发球囊四周的药物。如果超声波换能器为长条形,则可以将其圆形阵列,每一条的超声波换能器沿导管主体的长度方向。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是多功能导管的截面的示意图;图2是第一种实施例中的球囊位置的放大图,球囊类似圆柱面;图3是第二种实施例中的球囊位置的放大图,球囊的表面设置微孔;图4是第三种实施例中的球囊位置的放大图,球囊为异形;图5是第四种实施例中的球囊位置的放大图,球囊的表面设置微孔;图6是球囊与超声波换能器组合的示意图;图7是导管主体上远端侧孔的示意图;图8是传感器安装的示意图;图9是第一种实施例中的整个多功能导管的示意图;图10是第二种实施例中的整个多功能导管的示意图;图11是第三种实施例中的整个多功能导管的示意图;图12是第四种实施例中的整个多功能导管的示意图。1:灌注接头之一;2:灌注接头之二;3:线缆之一;4:线缆之二;5:腔道之一;6:腔道之二;7:球囊;8:传感器;9:远端侧孔;10:腔道之三;11:微孔;12:凹槽;13:超声波换能器;14:基座。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创造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创造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创造的限制。在本技术创造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本技术创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
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参照图1至图12,本技术为一种介入治疗用多功能导管。实施例1具体参照图9,所述多功能导管包括灌注接头之一1、灌注接头之二2、线缆之一3、线缆之二4、腔道之一5、腔道之二6、球囊7、传感器8、远端侧孔9、腔道之三10和超声波换能器13。本实施例中,灌注接头之一1连接腔道之一5和球囊7,可以为球囊提供药物,线缆之一3连接超声波换能器13,为其提供电信号。球囊7为半透膜,药物通过灌注接头之一1注入球囊7后,将球囊7撑起并与病变接触,在超声波换能器13驱动下,药物通过半透膜渗入病变内部,实现治疗效果。灌注接头之二2连接腔道之二6和远端侧孔9,针对需要大流量靶向灌注或需要抽吸的状况可通过该通道实现治疗。线缆之一4和传感器8连接,为其传输信号,将远端血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介入治疗用多功能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n导管主体,内部具有至少三个相互分隔开的腔道;/n球囊,位于所述导管主体上,所述球囊采用半透膜材质,所述球囊的内侧与导管主体的其中一个腔道连通;/n振荡单元,获取外界能量后振动或变形,所述振荡单元设置在所述球囊中,所述振荡单元的线缆布置在导管主体的另一个腔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介入治疗用多功能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管主体,内部具有至少三个相互分隔开的腔道;
球囊,位于所述导管主体上,所述球囊采用半透膜材质,所述球囊的内侧与导管主体的其中一个腔道连通;
振荡单元,获取外界能量后振动或变形,所述振荡单元设置在所述球囊中,所述振荡单元的线缆布置在导管主体的另一个腔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入治疗用多功能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主体的侧壁上具有缺口从侧限定出远端侧孔,所述远端侧孔与导管主体的其中一个腔道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入治疗用多功能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主体的尾端设有两个灌注接头,两个所述灌注接头分别与对应着球囊和远端侧孔的两个腔道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介入治疗用多功能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侧孔为斜切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奕彤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海思卡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