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源箱及动车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5090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1 17: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源箱,包括箱体,箱体内设置有:第一框架,第一框架与箱体固定连接;第二框架,第二框架与第一框架平行设置,第二框架与箱体固定连接,第二框架通过竖梁与第一框架固定连接;第三框架,第三框架设置于第一框架与第二框架之间,第三框架与第一框架、第二框架、箱体固定连接,第三框架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隔板,第三框架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隔板;箱体、第一框架、第二框架、第三框架、第一隔板以及第二隔板形成充电机腔室和蓄电池腔室。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电源箱,能够隔断充电机产生的热量,保证充电机和蓄电池的正常使用,节省了安装空间,提高了电源箱的隔热性能,避免充电机产生的热量对蓄电池的性能产生不良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源箱及动车组
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车辆充电机
,特别涉及一种电源箱及动车组。
技术介绍
现标准动车组在两侧头车分别装有充电机和蓄电池。蓄电池负责在动车组没有外接电源或受电弓未受流的情况下为动车组控制电路、车内照明等设备供电;充电机负责在动车组有外接电源或受电弓受流的情况下为动车组蓄电池、控制电路、车内照明等设备供电。现有技术中,充电机和蓄电池作为独立的个体安装在动车组的车体上,经过外部导线将充电机和蓄电池导通,但此安装方式占用空间大、重量大以及车体走线复杂,会对外部的设备易产生干扰。目前,为解决上述问题,将充电机和蓄电池放置于同一箱体内,但放置于同一箱体内,由于充电机发热温度高,而蓄电池对温度敏感,将会影响蓄电池的正常工作,并且由于蓄电池的电池液会产生氢气等可燃性其他,当可燃性其他达到一定浓度时,遇到明火或高温易发生燃烧、爆炸。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源箱空间占用大以及隔热性能差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源箱,能够隔断充电机产生的热量,保证充电机和蓄电池的正常使用,节省了安装空间,提高了电源箱的隔热性能,避免充电机产生的热量对蓄电池的性能产生不良影响。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源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包括箱体顶板、箱体底板以及箱体侧板,所述箱体内设置有:第一框架,所述第一框架贴合于所述箱体顶板,并与所述箱体侧板固定连接;第二框架,所述第二框架与所述第一框架平行设置,所述第二框架贴合于所述箱体底板,并与所述箱体侧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框架通过竖梁与所述第一框架固定连接;第三框架,所述第三框架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与所述第二框架之间,并沿着所述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三框架与所述第一框架、所述第二框架、所述箱体顶板以及所述箱体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框架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三框架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隔板;所述箱体、所述第一框架、所述第二框架、所述第三框架、所述第一隔板以及所述第二隔板形成充电机腔室和蓄电池腔室。进一步地,所述充电机腔室内沿着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有:充电机功率模块、电磁模块、三相电抗器、第一充电机输出模块、第二充电机输出模块以及机箱;所述充电机功率模块和所述电磁模块均设置于所述箱体底板上,所述三相电抗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上;所述三相电抗器与所述第一充电机输出模块之间设置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一框架、所述第二框架以及所述第三框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充电机输出模块设置于所述第一挡板上;所述第二充电机输出模块设置于所述箱体底板上,所述机箱设置于所述箱体侧板上。进一步地,靠近所述充电机功率模块的箱体侧板上设置有进风口,所述三相电抗器和所述第一挡板之间的所述箱体底板上设置有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形成风道。进一步地,所述电磁模块与所述三相电抗器之间设置有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一框架、所述第二框架、所述第三框架以及所述第一挡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设置有通孔,所述进风口、所述通孔以及所述出风口形成风道。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设置有冷却风机。进一步地,所述三相电抗器与所述第一挡板之间设置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一挡板以及所述第二框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挡板的竖直高度小于所述第一安装板的竖直高度。进一步地,所述充电机腔室内的箱体底板上设置有第一检修门、第二检修门以及第三检修门;所述第一检修门与所述模块安装板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均设置于所述第二检修门上,所述出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二检修门上。进一步地,所述箱体侧板上设置有第一箱门和第二箱门;所述第一箱门设置于所述充电机腔室上,所述第一箱门上设置有进风口;所述第二箱门设置于所述蓄电池腔室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一挡板之间的所述箱体侧板的外侧上设置有进线箱。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动车组,包括如上所述的电源箱。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或优点:(1)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源箱,设置有第一框架、第二框架以及第三框架,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均与箱体固定连接,第三框架与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固定连接,第三框架的两侧固定连接有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箱体、第一框架、第二框架、第三框架、第一隔板以及第二隔板形成充电腔室和蓄电池腔室。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电源箱,将充电机和蓄电池集成于一个箱体中,节省了空间的占用,提高了产品的集成度,同时缩短了充电机与蓄电池之间电缆长度,降低了传输的损耗和电缆的重量,由于第三框架两侧安装有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能够将充电机和蓄电池隔开,提高了密封性,隔断了充电机产生的热量,保证了充电机和蓄电池的正常使用,同时,由于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留有空气隔层,提高了电源箱的隔热性能,避免充电机产生的热量对蓄电池的性能产生不良影响。(2)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源箱,设置有第一挡板,充电机功率模块、电磁模块以及三相电抗器高压侧设置于第一挡板的一侧,第一充电机输出模块、第一充电机输出模块以及机箱低压侧设置于第一挡板的另一侧,通过第一挡板,将高压侧和低压侧分开布局,实现了良好的电磁兼容效果,避免了高压信号对低压信号的干扰。(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电源箱,充电机腔室内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和出风口形成通道,风流能够带走充电机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提高充电机散热的效率,充电机腔室内还设置有第一安装板,第一安装板上设置有通孔,第一安装板上还设置有冷却风机,通过通孔有效的控制风量,并与冷却风机作用,进一步地提高充电机散热的效率。(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电源箱,充电机腔室还包括第二挡板,第二挡板与第二隔板、第一挡板以及第二框架固定连接,第二挡板的竖直高度小于第一安装板的竖直高度,通过第二挡板,控制了风量以及通风路径,迫使冷风直吹充电机腔室需要散热的模块,进一步地提高了充电机散热的效率。附图说明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和第三框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源箱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又一个电源箱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充电机腔室各模块放置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箱体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又一个箱体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风流向的示意图。附图说明:1、箱体;11、箱体顶板;12、箱体底板;121、第一检修门;122、第二检修门;1221、出风口;123、第三检修门;13、箱体侧板;131、第一箱门;1311、进风口;132、第二箱门;133、进线箱;2、第一框架;21、吊装轴;3、第二框架;4、竖梁、5、第三框架;51、第一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源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包括箱体顶板、箱体底板以及箱体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内设置有:/n第一框架,所述第一框架贴合于所述箱体顶板,并与所述箱体侧板固定连接;/n第二框架,所述第二框架与所述第一框架平行设置,所述第二框架贴合于所述箱体底板,并与所述箱体侧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框架通过竖梁与所述第一框架固定连接;/n第三框架,所述第三框架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与所述第二框架之间,并沿着所述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三框架与所述第一框架、所述第二框架、所述箱体顶板以及所述箱体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框架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三框架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隔板;/n所述箱体、所述第一框架、所述第二框架、所述第三框架、所述第一隔板以及所述第二隔板形成充电机腔室和蓄电池腔室。/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源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包括箱体顶板、箱体底板以及箱体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内设置有:
第一框架,所述第一框架贴合于所述箱体顶板,并与所述箱体侧板固定连接;
第二框架,所述第二框架与所述第一框架平行设置,所述第二框架贴合于所述箱体底板,并与所述箱体侧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框架通过竖梁与所述第一框架固定连接;
第三框架,所述第三框架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与所述第二框架之间,并沿着所述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三框架与所述第一框架、所述第二框架、所述箱体顶板以及所述箱体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框架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三框架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隔板;
所述箱体、所述第一框架、所述第二框架、所述第三框架、所述第一隔板以及所述第二隔板形成充电机腔室和蓄电池腔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机腔室内沿着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有:充电机功率模块、电磁模块、三相电抗器、第一充电机输出模块、第二充电机输出模块以及机箱;
所述充电机功率模块和所述电磁模块均设置于所述箱体底板上,所述三相电抗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上;
所述三相电抗器与所述第一充电机输出模块之间设置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一框架、所述第二框架以及所述第三框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充电机输出模块设置于所述第一挡板上;
所述第二充电机输出模块设置于所述箱体底板上,所述机箱设置于所述箱体侧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箱,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充电机功率模块的箱体侧板上设置有进风口,所述三相电抗器和所述第一挡板之间的所述箱体底板上设置有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形成风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机腔室内还设置有模块安装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作鑫彭健迟久鸣庄曦林祥礼朱友远王飞刘和刘莹莹郭吉顺陈俊凯孙文龙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