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压线束结构及高压线束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33305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8 23: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高压线束结构及高压线束连接结构,属于高压线束连接领域。该高压线束结构包括:线束主体,包括从内到外依次设置的导体、内绝缘层、屏蔽层和外绝缘层,线束主体的一端为用于与待连接设备相连目标端,目标端设置为沿指向端部的方向依次露出屏蔽层、内绝缘层和导体;和外形呈阶梯圆筒形的屏蔽环,屏蔽环包括:第一圆筒部,其内表面与目标端的屏蔽层压合、外表面与固定装置的屏蔽弹簧的内侧抵接,固定装置固定于待连接设备上;第二圆筒部,其内表面与目标端的外绝缘层压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包括上述高压线束结构的高压线束连接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高压线束结构安装便捷、便于检测质量且屏蔽性能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压线束结构及高压线束连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高压线束连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高压线束结构及高压线束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商用车行业因每年政策不确定、市场需求多变、市场需求总量低、节奏快、开发可验证时间相对较短等因素影响,技术水平与乘用车行业还存在一定差距,高压电气件集成度相对薄弱,零部件对成本明感度较高。作为新能源车辆上重要零部件之一,高压线束相当于整车高压电气件供血管道,提高高压线束性能、降低成本,对于新能源车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驱动电机类高压线主流电气连接方式是采用接线盒方式,外部高压电缆单独连接电机内三相接线柱,线缆连接端压接铜导体OT端子,该连接方式在电气导电性及机械性能上相对可靠。但是受限于接线盒技术水平及配套解决方案存在缺陷,导致线缆屏蔽层接地效果不佳,导致驱动电机产生的EMI对整车系统存在影响。目前在用的屏蔽层处理方式有两种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种方式是在屏蔽层外部包裹铜箔,通过铜箔与屏蔽弹簧接触,实现与驱动电机壳体相连,驱动电机与整车之间使用专用接地线。该连接方式为纯手工包裹,存在加工速度慢、生产后一致性差、尺寸偏差大、铜箔可靠性差、易腐蚀脱落等缺点。第二种方式是在屏蔽层外部压接圆柱式金属环,通过金属环与屏蔽弹簧接触,实现与驱动电机壳体相连,驱动电机与整车之间使用专用接地线。该连接方式相对使用铜箔包裹方式有所提高,但还存在一些缺陷。主要有:压接后呈多边形,存在尖角,在装配过程易损伤屏蔽弹簧;压接后外观差,存在易脱落失效风险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安装便捷且便于检测质量的高压线束结构。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要提高屏蔽性能。本技术第二方面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安装便捷且屏蔽性能高的高压线束连接结构。特别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高压线束结构,包括:线束主体,包括从内到外依次设置的导体、内绝缘层、屏蔽层和外绝缘层,所述线束主体的一端为用于与待连接设备相连的目标端,所述目标端设置为沿指向端部的方向依次露出所述屏蔽层、所述内绝缘层和所述导体;和外形呈阶梯圆筒形的屏蔽环,所述屏蔽环包括:第一圆筒部,其内表面与所述目标端的所述屏蔽层压合、外表面与固定装置的屏蔽弹簧的内侧抵接,所述固定装置固定于所述待连接设备上;第二圆筒部,其内表面与所述目标端的所述外绝缘层压合。可选地,所述第二圆筒部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圆筒部的外径,以在所述屏蔽环的外表面形成轴肩,所述轴肩与所述屏蔽弹簧一端的端面抵接。可选地,所述第一圆筒部设有凸起于其内表面的多个弹性簧片,用于与所述线束主体的所述目标端的所述屏蔽层压接。可选地,多个所述弹性簧片沿所述第一圆筒部的周向均匀分布。可选地,所述屏蔽环设置成通过环形压接工具压接于所述高压线束结构。可选地,至少大部分的所述第一圆筒部的外表面与所述屏蔽弹簧接触。可选地,高压线束结构还包括:接线端子,与所述线束主体的所述目标端的所述导体相连。特别地,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高压线束连接结构,包括固定装置和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高压线束结构,所述固定装置固定于待连接设备上且包括屏蔽弹簧。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屏蔽结构,即外形呈阶梯圆筒形的屏蔽环,这种分段形式的屏蔽环安装时套入线束主体的目标端即可,因此安装便捷、节省时间。并且这种屏蔽环容易实现一体化设计,尺寸统一,生产后一致性高,便于批量检测,生产稳定后可通过抽检方式代替全检以降低人力成本。进一步地,由于该屏蔽环内部设置为分别与线束主体的目标端的屏蔽层和外绝缘层压合,因此可以与线束主体的屏蔽层充分接触,可以提高屏蔽性能,降低电磁干扰(EMI)。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通过将屏蔽环设置成其第一圆筒部和第二圆筒部的轴肩与屏蔽弹簧的端面抵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屏蔽环的轴向自由度,从而从结构上防止屏蔽环进入待连接设备内部,保证电气间隙在安全范围内。进一步地,第一圆筒部设有凸起于其内表面的多个弹性簧片,通过设置弹性簧片进一步增加了屏蔽环和线束主体的屏蔽层之间的接触力,降低脱漏风险。结合屏蔽环本身为阶梯形,杜绝了屏蔽环脱落至待连接设备内部的风险。进一步地,屏蔽环设置成通过环形压接工具压接于所述高压线束结构。在通过弹性簧片使得屏蔽环与屏蔽层之间具有一定的压紧力,安装后再使用环形压接工具进行二次压接,使得压接后的屏蔽环外观统一,外形保持圆柱形不变,美观度好。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附图说明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高压线束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高压线束结构的线束主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高压线束结构的屏蔽环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高压线束结构与固定装置的装配状态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高压线束结构100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高压线束结构100的线束主体10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高压线束结构100的屏蔽环2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的高压线束包括线束主体10和屏蔽环20。如图2所示,线束主体10包括从内到外依次设置的导体11、内绝缘层12、屏蔽层13和外绝缘层14,线束主体10的一端为用于与待连接设备相连的目标端,目标端设置为沿指向端部的方向依次露出屏蔽层13、内绝缘层12和导体11。如图3所示,屏蔽环20的外形呈阶梯圆筒形,且包括第一圆筒部21和第二圆筒部22。第一圆筒部21的内表面与目标端的屏蔽层13压合、外表面与固定装置200的屏蔽弹簧201的内侧抵接,固定装置200固定于待连接设备上。这里的待连接设备可以是电气端的接线盒,例如电机的接线盒。第二圆筒部22的内表面与目标端的外绝缘层14压合。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屏蔽结构,即上述的外形呈阶梯圆筒形的屏蔽环20,这种分段形式的屏蔽环20安装时套入线束主体10的目标端即可,因此安装便捷、节省时间。并且这种屏蔽环20容易实现一体化设计,尺寸统一,生产后一致性高,便于批量检测,生产稳定后可通过抽检方式代替全检以降低人力成本。进一步地,由于该屏蔽环20内部设置为分别与线束主体10的目标端的屏蔽层13和外绝缘层14压合,因此可以与线束主体10的屏蔽层13充分接触,可以提高屏蔽性能,降低电磁干扰(EMI)。图4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高压线束结构100与固定装置200的装配状态的剖视图。如图3所示,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圆筒部22的外径大于第一圆筒部21的外径,以在屏蔽环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压线束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线束主体,包括从内到外依次设置的导体、内绝缘层、屏蔽层和外绝缘层,所述线束主体的一端为用于与待连接设备相连的目标端,所述目标端设置为沿指向端部的方向依次露出所述屏蔽层、所述内绝缘层和所述导体;和/n外形呈阶梯圆筒形的屏蔽环,所述屏蔽环包括:/n第一圆筒部,其内表面与所述目标端的所述屏蔽层压合、外表面与固定装置的屏蔽弹簧的内侧抵接,所述固定装置固定于所述待连接设备上;/n第二圆筒部,其内表面与所述目标端的所述外绝缘层压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压线束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线束主体,包括从内到外依次设置的导体、内绝缘层、屏蔽层和外绝缘层,所述线束主体的一端为用于与待连接设备相连的目标端,所述目标端设置为沿指向端部的方向依次露出所述屏蔽层、所述内绝缘层和所述导体;和
外形呈阶梯圆筒形的屏蔽环,所述屏蔽环包括:
第一圆筒部,其内表面与所述目标端的所述屏蔽层压合、外表面与固定装置的屏蔽弹簧的内侧抵接,所述固定装置固定于所述待连接设备上;
第二圆筒部,其内表面与所述目标端的所述外绝缘层压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线束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圆筒部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圆筒部的外径,以在所述屏蔽环的外表面形成轴肩,所述轴肩与所述屏蔽弹簧一端的端面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压线束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圆筒部设有凸起于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建王荣华卢锦龙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新能源商用车集团有限公司吉利四川商用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