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44129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7 22:22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壳体,第一端子组和第二端子组以及间隔件。壳体具有第一侧壁,与第一侧壁间隔开的第二侧壁以及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的空腔。第一端子组设置在空腔中且与第一侧壁相邻。第二端子组设置在空腔中且与第二侧壁相邻。间隔件设置在空腔中且位于第一端子组和第二端子组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6年7月7日、申请号为201680051491.X(国际申请号为PCT/SG2016/050317)、专利技术名称为“电连接器”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电路板连接器。
技术介绍
电连接器广泛用于数据通信,数据存储,数据传输等电气系统中。电路板连接器已用于在分别安装有插头连接器和对应插座连接器的印刷电路板(PCB)之间建立电连接。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一个实施例,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壳体、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以及间隔件。壳体具有第一侧壁,与第一侧壁间隔开的第二侧壁以及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的空腔。第一端子组设置在空腔中,且与第一侧壁相邻。第二端子组设置在空腔中,且与第二侧壁相邻。间隔件设置在空腔中,且位于第一端子组和第二端子组之间。以下详细描述将使本专利技术的其它方面和优点清楚易懂,并以示例的方式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构思。附图说明下面参考附图揭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其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透视图;图2是用于连接到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配对连接器的透视图;图3是图1的主视图;图4是图1的俯视图;图5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分解透视图;图6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间隔件的俯视透视图;图7是图6所示间隔件的仰视透视图;图8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第一端子组的透视图;图9是图8所示第一端子组的另一视角透视图;<br>图10是图3所示电连接器沿A-A的截面透视图;图11是图3所示电连接器沿B-B的截面透视图;图12是图10所示电连接器的第一端子组和第二端子组的透视图;图13是图10所示电连接器的壳体的透视图;图14是图10中10A部分的放大图;图15是图11中11A部分的放大图;图16是图3所示电连接器沿C-C的截面透视图;图17A是图16所示电连接器的固定片的透视图;图17B是图16中16A部分的放大图;图18是图3所示电连接器沿D-D的截面透视图;图19是图18中18A部分的放大图;图20是图4所示电连接器沿E-E的截面透视图;图2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透视图;图22是图21的主视图;图23是图2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分解透视图;图24是图22所示的电连接器沿F-F的截面透视图;图25是图22所示电连接器沿G-G的截面透视图;图26是图22所示电连接器沿H-H的截面透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5,电连接器100包括壳体110、第一端子组120、第二端子组160和间隔件140。壳体110具有第一侧壁112以及与第一侧壁112间隔开的第二侧壁116,在第一侧壁112和第二侧壁116之间形成有空腔114。第一端子组120设置在空腔114中且与第一侧壁112相邻。第二端子组160设置在空腔114中且与第二侧壁116相邻。间隔件140设置在空腔114中,且位于第一端子组120和第二端子组160之间。壳体110定义了深度方向102,垂直于深度方向102的宽度方向104,和垂直于深度方向102和宽度方向104的高度方向106。如图1、3和4所示,第一端子组120包括第一信号对123和第一接地端子122。第一接地端子122中的每一个,设置在相邻的第一信号对123之间。第二端子组160包括第二信号对165和第二接地端子166。第二接地端子166中的每一个,设置在相邻的第二信号对165之间。在与第一信号对123和第二信号对165相对应的位置,壳体110具有形成于第一侧壁112和第二侧壁116上的窗口108(附图仅示出第一侧壁112上的窗口108)。。间隔件140的位置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22和所述第二接地端子166之间的距离,比与第一信号对123和第二信号对165之间的距离近。间隔件140可以与第一接地端子122和第二接地端子166接触,或者可替代地,间隔件140与第一接地端子122和第二接地端子166之间以空气间隙相隔。窗口108为第一接地端子122和第二接地端子166提供空气空间,这有助于保持电连接器100的信号完整性。间隔件140电耦合到第一接地端子122和第二接地端子166,作为谐振阻尼部件以改善电连接器100的信号完整性。第一信号对123和第一接地端子122可以位于第一平面内。第二信号对165和第二接地端子166可以位于第二平面内。如图6和图7所示,间隔件140具有基部141。在基部141的一侧形成有从基部141朝向第一端子组120突出的多个第一脊142。在基部141的另一侧形成有从基部141朝向第二端子组160突出的多个第二脊146。在相邻的第一脊142之间形成有第一槽口143。在相邻的第二脊146之间形成有第二槽口145。每个第一脊142与第一接地端子122中对应的一个沿壳体110的宽度方向104对齐。每个第二脊146与第二接地端子166中对应的一个沿壳体110的宽度方向104对齐。每个第一脊142与第一接地端子122中对应的一个接触,每个第二脊166与第二接地端子166中对应的一个接触。可替代地,每个第一脊142与第一接地端子122中对应的一个以空气间隙相隔,每个第二脊146与第二接地端子166中对应的一个以空气间隙相隔。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到20中进一步的细节所示,电连接器100包括第一框架130和第二框架150。第一框架130被模制于并支撑第一端子组120,以形成第一嵌模引线框架组件(IMLA)120a。第二框架150被模制于并支撑第二端子组160,以形成第二嵌模引线框架组件(IMLA)160a。第一IMLA120a和第二IMLA106a具有对称的结构和尺寸,因此在上下文中对IMLA中的一个所作的说明和参考适用于对IMLA中的另一个。第一框架130设置在壳体110的第一侧壁112与间隔件140之间。第二框架150设置在壳体110的第二侧壁116与间隔件140之间。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一框架130具有侧边柱体137和面向间隔件140的多个第一凸起133以及位于每相邻两个第一凸起133之间的槽口132。第二框架150具有第二柱体153和面向间隔件140的多个第二凸起155,以及位于每相邻两个第二凸起之间的槽口156。间隔件140的每个第一脊142位于对应的一个第一槽口132内,间隔件140的每个第二脊146位于对应的一个第二槽口156内。每个第一凸起133和第二凸起155置于间隔件140对应的相邻第一脊143和第二脊145之间。第一柱体137和第一凸部133在第一IMLA120a上朝向间隔件140形成有第一凹部139。类似地,第二柱体153和第二凸起155在第二IMLA160a上朝向间隔件140形成有第二凹部151。第一端子组120位于第一凹部139内的部分相对于第一柱体137和第一凸起133内凹,第二端子组160位于第二凹部151内的部分相对于第二柱体153和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n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间隔开的第二侧壁以及在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空腔;/n第一端子组,所述第一端子组设置在所述空腔中且与所述第一侧壁相邻;/n第二端子组,所述第二端子组设置在所述空腔中且与所述第二侧壁相邻;/n谐振阻尼件,所述谐振阻尼件设置在所述空腔中且位于所述第一端子组和所述第二端子组之间,所述谐振阻尼件包括:/n基部;/n从所述基部朝向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侧壁突出的多个第一脊;及/n从所述基部朝向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二侧壁突出的多个第二脊,/n其中所述多个第一脊中的至少一个第一脊与所述多个第二脊中的至少一个第二脊沿将所述第一侧壁从所述第二侧壁分开的方向对齐;/n支撑所述第一端子组的第一框架,所述第一框架在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谐振阻尼件之间,所述第一框架包括:/n面向所述谐振阻尼件的多个第一凸起;和/n位于每相邻两个第一凸起之间的第一槽口;/n支撑所述第二端子组的第二框架,所述第二框架在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谐振阻尼件之间,所述第二框架包括:/n面向所述谐振阻尼件的多个第二凸起;和/n位于每相邻两个第二凸起之间的第二槽口,/n其中:/n所述谐振阻尼件的每个第一脊位于一个第一槽口内,且/n所述谐振阻尼件的每个第二脊位于一个第二槽口内。/n...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707 SG 10201505358W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间隔开的第二侧壁以及在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空腔;
第一端子组,所述第一端子组设置在所述空腔中且与所述第一侧壁相邻;
第二端子组,所述第二端子组设置在所述空腔中且与所述第二侧壁相邻;
谐振阻尼件,所述谐振阻尼件设置在所述空腔中且位于所述第一端子组和所述第二端子组之间,所述谐振阻尼件包括:
基部;
从所述基部朝向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侧壁突出的多个第一脊;及
从所述基部朝向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二侧壁突出的多个第二脊,
其中所述多个第一脊中的至少一个第一脊与所述多个第二脊中的至少一个第二脊沿将所述第一侧壁从所述第二侧壁分开的方向对齐;
支撑所述第一端子组的第一框架,所述第一框架在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谐振阻尼件之间,所述第一框架包括:
面向所述谐振阻尼件的多个第一凸起;和
位于每相邻两个第一凸起之间的第一槽口;
支撑所述第二端子组的第二框架,所述第二框架在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谐振阻尼件之间,所述第二框架包括:
面向所述谐振阻尼件的多个第二凸起;和
位于每相邻两个第二凸起之间的第二槽口,
其中:
所述谐振阻尼件的每个第一脊位于一个第一槽口内,且
所述谐振阻尼件的每个第二脊位于一个第二槽口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端子组包括第一信号对和第一接地端子,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中的每一个设置在相邻的第一信号对之间,所述第二端子组包括第二信号对和第二接地端子,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中的每一个设置在相邻的第二信号对之间,其中所述谐振阻尼件电耦合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和所述第二接地端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谐振阻尼件的位置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和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之间的距离比与所述第一信号对和所述第二信号对之间的距离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谐振阻尼件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和所述第二接地端子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信号对和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位于第一平面内,所述第二信号对和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位于第二平面内;所述每个第一脊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中对应的一个沿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对齐,所述每个第二脊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中对应的一个沿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对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每个第一脊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中对应的一个接触,所述每个第二脊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中对应的一个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每个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分别置于所述谐振阻尼件对应的相邻第一脊和第二脊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框架具有第一柱体,所述第一柱体与所述第一凸起形成有第一凹部,所述第二框架具有第二柱体,所述第二柱体与所述第二凸起形成有第二凹部,所述第一凹部面向所述间隔件以在所述第一端子组与所述谐振阻尼件之间形成第一空气间隙,所述第二凹部面向所述谐振阻尼件以在所述第二端子组与所述间隔件之间形成第二空气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框架具有面向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侧壁的第一肋部,所述第二框架具有面向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二侧壁的第二肋部,所述第一肋部将所述第一端子组与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侧壁隔开,所述第二肋部将所述第二端子组与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二侧壁隔开。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壳体并接合于所述谐振阻尼件的一对固定片,其中所述第一框架具有一对第一凹槽,所述第二框架具有一对第二凹槽,其中一个所述固定片安装于所述第一框架中的所述一对第一凹槽中的一个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框架中所述一对第二凹槽中对应的一个第二凹槽,另一个所述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笹目直孝梶浦索本山雅彦
申请(专利权)人:安费诺富加宜亚洲私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新加坡;SG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