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对工件内孔内撑夹紧的夹具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314116 阅读:130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8 22:31
一种对工件内孔内撑夹紧的夹具装置,包括驱动组件、内撑杆和用于装夹工件的内撑件,内撑杆和驱动组件互为转动连接,内撑件套设在内撑杆的外表面上,内撑件的一端设有开口部,内撑杆的一端最大外径>开口部内径,开口部四周边的拐角处均设有缝隙,开口部外表面通过滚花工艺设有用于增加摩擦接触力的纹理;开口部插进工件的内孔中,驱动组件带动内撑杆往复移动在内撑件内,内撑杆的一端逐渐接触开口部,开口部的内径自上而下逐渐增大,以撑开开口部并夹紧工件的内孔;或者,内撑杆的一端在移动中逐渐远离开口部,开口部收缩复位并松开工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开口部外表面通过滚花工艺设有用于增加摩擦接触力的纹理,进而增加对工件内孔的夹紧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对工件内孔内撑夹紧的夹具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对工件内孔内撑夹紧的夹具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工件打磨都是手工作业,例如锤头,若没有设备自动化,而手工打磨难以得到打磨效果的一致性,而且人工打磨效率较低。所以锤头工件通过机器人用夹具夹紧来实现打磨工艺是很有必要的。一些对工件内孔内撑夹紧的夹具装置的夹头比较单一,而工件内孔为常见的方形或圆形,方形的工件内孔在加工完后有很多毛刺,导致内撑夹具对方形的工件内孔夹紧度不一致,夹紧效果不理想,进而导致打磨面不均匀。若工件的夹紧部位是较大的内孔,机器人夹具一般采用气缸平行内夹的方式,但该结构不适用内径较小的内孔和夹紧稳定性不够,会出现夹不紧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装夹效果良好、自动化程度高、劳动强度较低,有效解决安装在机器人上的夹具来夹紧工件,在保证精度和稳定性的情况下实现对工件的打磨的对工件内孔内撑夹紧的夹具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对工件内孔内撑夹紧的夹具装置,包括驱动组件、内撑杆和用于装夹工件的内撑件,内撑杆和驱动组件互为转动连接,内撑件套设在内撑杆的外表面上,内撑件的一端设有开口部,内撑杆的一端最大外径>开口部内径,开口部四周边的拐角处均设有缝隙,以使开口部形成分叉的开口槽孔,开口部外表面通过滚花工艺设有用于增加摩擦接触力的纹理;其中,内撑件带有纹理的开口部插进工件的内孔中,驱动组件带动内撑杆往复移动在内撑件内,内撑杆的一端逐渐接触开口部,开口部的内径自上而下逐渐增大,以撑开开口部并夹紧工件的内孔;或者,内撑杆的一端在移动中逐渐远离开口部,开口部收缩复位并松开工件。工件的内孔朝上放置在治具上,机器人和对工件内孔内撑夹紧的夹具装置配合连接,并将内撑件插入工件的内孔,然后内撑件在工件的内孔中撑开来实现对的工件夹紧,机器人便可以对工件进行打磨作业。缝隙朝开口部上方延伸设置;开口部呈分叉的X形圆槽孔或方形槽孔。当工件的内孔为圆形时,开口部呈分叉的X形圆槽孔;当工件的内孔为方形时,开口部呈分叉的方形槽孔。因为方形的内孔四个角均有较大毛刺,而方形对角开槽便可避开内孔毛刺,保证工件的夹取和放料。缝隙的宽度为0.5-2mm,优选1mm,保证内撑件的强度。内撑件包括拆卸式连接的上内撑部和下内撑部,开口部设置在下内撑部上,以在内撑件的上内撑部中替换不同的形状的开口部,降低生产成本。开口部内侧设有导向斜面,内撑杆的一端对应导向斜面设有倒锥形头,便于内撑杆的一端插入开口内。内撑杆和内撑件之间设有一个以上的导向套,内撑杆沿导向套往复移动在内撑件内。导向套包括两个小的铜套,两个铜套中间放一个长的隔套,能减小内撑件与内撑杆之间的移动摩擦力并起到导向作用。驱动组件包括气动或电力驱动的推杆,推杆和内撑杆之间设有连杆、且三者相配合连接,推杆通过连杆带动内撑杆往复移动在内撑件内。连杆中部设有支撑块、且二者转动连接,推杆带动连杆朝支撑块左侧或右侧进行摆动。驱动组件包括气缸,推杆至少为设置在气缸缸体内的活塞杆。气缸通过连杆机构拉动带有锥度的内撑杆实现上下运动,从而对内撑件的撑开和收缩。内撑件的开口部撑开后,开口部底部形状比上方大,这会对工件有一种往上拉的夹紧力,保证工件不会脱落。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a、开口部外表面通过滚花工艺设有用于增加摩擦接触力的纹理,进而增加对工件内孔的夹紧力;b、缝隙的宽度为0.5-2mm,优先为1mm,保证内撑件的强度;c、开口部呈分叉的方形槽孔,方形对角开槽便可避开内孔毛刺,保证工件的夹取和放料;d、内撑件设置为拆卸式连接的上内撑部和下内撑部,以在内撑件的上内撑部中替换不同的形状的开口部,降低生产成本;e、开口部内侧设有便于插入内撑杆的导向斜面;f、内撑杆和内撑件之间设有导向作用的导向套,并减小内撑件与内撑杆之间的移动摩擦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对工件内孔内撑夹紧的夹具装置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对工件内孔内撑夹紧的夹具装置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内撑件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图。图中,1为内撑杆,1.1为倒锥形头,2为内撑件,2.1为开口部,2.2为缝隙,2.3为导向斜面,3为工件,3.1为内孔,4为导向套,4.1为铜套,4.2为隔套,5为推杆,6为连杆,7为支撑块,8为气缸。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参见图1-图4,一种对工件内孔内撑夹紧的夹具装置,包括驱动组件、内撑杆1和用于装夹工件3的内撑件2,内撑杆1和驱动组件互为转动连接,内撑件2套设在内撑杆1的外表面上,内撑件2的一端设有开口部2.1,内撑杆1的一端最大外径>开口部2.1内径,开口部2.1四周边的拐角处均设有缝隙2.2,以使开口部2.1形成分叉的开口槽孔,开口部2.1外表面通过滚花工艺设有用于增加摩擦接触力的纹理;其中,内撑件2带有纹理的开口部2.1插进工件3的内孔3.1中,驱动组件带动内撑杆1往复移动在内撑件2内,内撑杆1的一端逐渐接触开口部2.1,开口部2.1的内径自上而下逐渐增大,以撑开开口部2.1并夹紧工件3的内孔,内撑件2的开口部2.1撑开后,开口部2.1底部形状比上方大,这会对工件3有一种往上拉的夹紧力,保证工件3不会脱落;或者,内撑杆1的一端在移动中逐渐远离开口部2.1,开口部2.1收缩复位并松开工件3。本实施例的工件3为锤头。缝隙2.2朝开口部2.1上方延伸设置;开口部2.1呈分叉的X形圆槽孔或分叉的方形槽孔。缝隙2.2的宽度为0.5-2mm,优选为1mm,保证内撑件2的强度。内撑件2包括拆卸式连接的上内撑部和下内撑部,开口部2.1设置在下内撑部上,以在内撑件2的上内撑部中替换不同的形状的开口部2.1。开口部2.1内侧设有导向斜面2.3,内撑杆1的一端对应导向斜面2.3设有倒锥形头1.1。内撑杆1和内撑件2之间设有一个以上的导向套4,内撑杆1沿导向套4往复移动在内撑件2内。导向套包括两个小的铜套4.1,两个铜套4.1中间放一个长的隔套4.2,两个铜套4.1、隔套4.2分别位于内撑件2内。内撑件2内对应最下方的铜套4.1设有台阶,最下方的铜套4.1限位在该台阶上。驱动组件包括气动或电力驱动的推杆5,推杆5和内撑杆1之间设有连杆6、且三者相配合连接,推杆5通过连杆6带动内撑杆1往复移动在内撑件2内。推杆5一端设有螺钉,螺钉头部和连杆6一端连接、且二者通过销钉连接;连杆6另一端和内撑杆1通过销钉连接。连杆6另一端设有凹槽,内撑杆1顶端位于凹槽内,销钉横向贯穿凹槽、内撑杆1顶端。连杆6中部设有支撑块7、且二者转动连接,推杆5带动连杆6朝支撑块7左侧或右侧进行摆动,以支撑块7作为摆动支点。连杆6中部和支撑块7通过销钉连接。驱动组件包括气缸8,推杆5至少为设置在气缸8缸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对工件内孔内撑夹紧的夹具装置,包括驱动组件、内撑杆(1)和用于装夹工件(3)的内撑件(2),内撑杆(1)和驱动组件互为转动连接,内撑件(2)套设在内撑杆(1)的外表面上,其特征在于:内撑件(2)的一端设有开口部(2.1),内撑杆(1)的一端最大外径>开口部(2.1)内径,开口部(2.1)四周边的拐角处均设有缝隙(2.2),以使开口部(2.1)形成分叉的开口槽孔,开口部(2.1)外表面通过滚花工艺设有用于增加摩擦接触力的纹理;其中,内撑件(2)带有纹理的开口部(2.1)插进工件(3)的内孔(3.1)中,驱动组件带动内撑杆(1)往复移动在内撑件(2)内,内撑杆(1)的一端逐渐接触开口部(2.1),开口部(2.1)的内径自上而下逐渐增大,以撑开开口部(2.1)并夹紧工件(3)的内孔;或者,内撑杆(1)的一端在移动中逐渐远离开口部(2.1),开口部(2.1)收缩复位并松开工件(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对工件内孔内撑夹紧的夹具装置,包括驱动组件、内撑杆(1)和用于装夹工件(3)的内撑件(2),内撑杆(1)和驱动组件互为转动连接,内撑件(2)套设在内撑杆(1)的外表面上,其特征在于:内撑件(2)的一端设有开口部(2.1),内撑杆(1)的一端最大外径>开口部(2.1)内径,开口部(2.1)四周边的拐角处均设有缝隙(2.2),以使开口部(2.1)形成分叉的开口槽孔,开口部(2.1)外表面通过滚花工艺设有用于增加摩擦接触力的纹理;其中,内撑件(2)带有纹理的开口部(2.1)插进工件(3)的内孔(3.1)中,驱动组件带动内撑杆(1)往复移动在内撑件(2)内,内撑杆(1)的一端逐渐接触开口部(2.1),开口部(2.1)的内径自上而下逐渐增大,以撑开开口部(2.1)并夹紧工件(3)的内孔;或者,内撑杆(1)的一端在移动中逐渐远离开口部(2.1),开口部(2.1)收缩复位并松开工件(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对工件内孔内撑夹紧的夹具装置,其特征在于:缝隙(2.2)朝开口部(2.1)上方延伸设置;开口部(2.1)呈分叉的X形圆槽孔或方形槽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对工件内孔内撑夹紧的夹具装置,其特征在于:缝隙(2.2)的宽度为0.5-2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对工件内孔内撑夹紧的夹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欧文俊蒋小双胡尕磊霍锦添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利迅达机器人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