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容式微机械陀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6562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容式微机械陀螺,用来解决现有技术中不能实现驱动模态与检测模态的解耦问题,其特征在于:两根驱动梳齿梁(28)分别与固定在内锚点(96)上的内驱动弯曲梁(72)和连接在惯性质量平板框架(22)上的内敏感弯曲梁(74)相连;驱动梳齿梁(28)的两侧分别伸出一组驱动梳齿(30),与驱动施力电极(32)上伸出的驱动检测梳齿(34)交叠构成变面积的驱动施力电容对(36),与驱动检测电极(40)上伸出的驱动检测梳齿(42)交叠构成变面积的驱动检测电容对(44);驱动施力电极(32)和驱动检测电极(40)均通过锚点固定在基体上。由于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了解耦梁结构,可实现陀螺驱动模态与敏感模态之间的解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容式微机械陀螺
技术介绍
电容式微机械陀螺采用硅基半导体工艺制作,具有体积小、可靠度高、可批量制造等特点,可用于飞机、导弹、汽车等运动物体的角速度测量、姿态稳定等。微机械陀螺都是基于科里奥里力检测角速度的,包含两个相互垂直的工作模态驱动模态与敏感模态。参照图2,文献“Micromachined z-axis vibratory gyroscope,US Patent 5992233”介绍了美国伯克利大学的William A.Clark基于上述原理的一种z轴电容式微机械陀螺,在该陀螺中,惯性质量平板框架22由两根框架梁24,两根检测梳齿梁26,一根驱动梳齿梁28共同构成。驱动梳齿梁28在各个自由度具有较大的刚度,在陀螺工作过程中不发生变形,其两侧分别伸出一组横截面为矩形的梳齿状悬臂梁即驱动梳齿30,梳齿30与框架内的驱动施力电极32上伸出的驱动电极梳齿34交叠构成变面积的梳齿驱动电容对36,且梳齿之间的间距相等,用于产生沿着驱动方向的静电力维持惯性质量平板框架22的振动。两根检测梳齿梁26同样具有较大的刚度且不发生变形,其两侧分别伸出一组梳齿,其中位于框架内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容式微机械陀螺,包括惯性质量平板框架(22)、检测梳齿(46)、左变间距梳齿(48.1)、右变间距梳齿(48.2)、驱动弯曲梁(52)、敏感弯曲梁(54)以及无变形连接梁(56),惯性质量平板框架(22)通过四根驱动弯曲梁(52)分别与两根无变形连接梁(56)连接,再由四根敏感弯曲梁(54)通过锚点(60)固连于基体,惯性质量平板框架(22)的外侧分别伸出一组检测梳齿(46),左变间距梳齿(48.1)和右变间距梳齿(48.2)等距离位于检测梳齿(46)两侧构成变间距的敏感电容对(50),并通过锚点固定在基体上,其特征在于:两根驱动梳齿梁(28)分别连接在内驱动弯曲梁(72)上,内驱动弯曲...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苑伟政常洪龙谢建兵蒋庆华
申请(专利权)人:西北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7[中国|西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