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校直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63944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4 22: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校直机,涉及检测校直设备领域,其包括机箱、设置在机箱内的第一轮组和第二轮组,所述第一轮组位于第二轮组的上方,所述第二轮组包括并排设置的多个第二动轮,所述第一轮组包括并排设置的多个第一动轮,所述第二动轮和第一动轮交错分布;所述机箱的两侧端面上均开设有供轴杆穿过的穿孔,所述机箱的一侧铰接有箱门;所述第二动轮的轮轴固定在机箱的侧壁上;所述机箱的侧壁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滑动设置有滑块,所述第一动轮安装在滑块上,所述机箱上还设置有控制滑块沿滑槽移动的驱动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校直效率高、校直精度高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校直机
本技术涉及检测校直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校直机。
技术介绍
钢筋、钢管等轴杆类产品在热处理后容易发生弯曲变形,为了使产品获得理想的直线度要求或回转精度要求,常需要对产品进行校直,由于产品具有可延展性、韧性和塑形,强行施加外力使其发生形变,即可达到校直的目的。常用的校直方式采用手动液压式校直,虽然满足了轴杆类零件的校直工艺要求,但是通过冲压头对轴杆进行校直,这种单点校直方式校直速度慢、人工成本高,不仅无法满足大批量生产加工的需要,而且校直的产品精度较低,对于高精度轴杆类产品的校直难以实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校直机,具有校直效率高、校直精度高的优点。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校直机,包括机箱、设置在机箱内的第一轮组和第二轮组,所述第一轮组位于第二轮组的上方,所述第二轮组包括并排设置的多个第二动轮,所述第一轮组包括并排设置的多个第一动轮,所述第二动轮和第一动轮交错分布;所述机箱的两侧端面上均开设有供轴杆穿过的穿孔,所述机箱的一侧铰接有箱门;所述第二动轮的轮轴固定在机箱的侧壁上;所述机箱的侧壁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滑动设置有滑块,所述第一动轮安装在滑块上,所述机箱上还设置有控制滑块沿滑槽移动的驱动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并排设置的多个第一动轮和第二动轮,轴杆在第一动轮和第二动轮间经过时即可实现校直,校直效率高;第一动轮通过滑块滑动设置在机箱的侧壁上,可根据轴杆的直径调节第一动轮与第二动轮之间的间距,而且在调节时,各个第一动轮与第二动轮之间的间距可由入口侧向出口侧方向逐渐减小,多点校直,轴杆的某个部位由入口侧向出口侧移动的过程中,校直精度也越来越高。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件为螺纹连接在机箱顶壁上的丝杠,所述丝杠竖直向下穿过机箱的顶壁,所述丝杠的下端转动连接在滑块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丝杠即可控制滑块和第一动轮沿滑槽竖直移动,实现方式简单,易于操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块的截面为工字型,所述滑槽为开设在机箱侧壁上的条形孔;所述第一动轮的轮轴和滑块上均开设有中孔,所述中孔内穿设有螺栓,所述螺栓的螺栓头抵接在第一动轮轮轴远离滑块的一侧表面上,所述螺栓远离其螺栓头的一端穿过滑块并连接有螺母。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动轮与滑块分体设置,螺栓穿设在第一动轮和滑块之间,旋动螺母使螺母的侧端面抵紧在滑块上时,第一动轮安装在滑块上。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螺母的侧壁上固定设置有若干个转动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杆作为力臂,旋动螺母时更为省力。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动杆远离螺母的端部固定有圆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人的手部可握持圆头进行旋转转动杆,增强了操作的舒适度。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动轮和第二动轮侧表面上靠近箱门的一侧边缘沿周向固定有挡边。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边对轴杆起到限位作用,防止轴杆在第一动轮和第二动轮间移动的过程中发生滑脱。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机箱的一侧端面上设置有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两个限位轮,所述限位轮的侧表面上沿周向开设有限位槽;所述机箱的侧端面上固定连接有横板,所述横板位于穿孔的下方,两个所述限位轮安装在横板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轴杆从两个限位槽之间穿过,限制了轴杆的空间位置,轴杆从穿孔进入机箱内时,不会与穿孔的边缘发生摩擦。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横板上固定连接有中心轴,所述限位轮与中心轴转动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轴杆贴着限位轮移动时,带动限位轮转动,减轻了限位轮与轴杆之间的相互摩擦。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通过并排设置第一轮组和从动轮组,可实现自动多点校直,提高了校直效率;2.第一动轮通过滑块滑动设置在机箱的侧壁上,并可通过丝杠进行调节,可适应不同直径的轴杆,保证校直精度;3.通过限位组件的设置,使轴杆沿特定路径进入机箱内,避免了轴杆与穿孔之间的摩擦,保护了轴杆。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为表示第一动轮和滑块与机箱连接关系的示意图。图3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1、机箱;11、滑槽;12、横板;13、中心轴;2、第二动轮;3、第一动轮;4、滑块;5、丝杠;6、螺母;61、转动杆;62、圆头;7、挡边;8、限位轮;81、限位槽;9、螺栓。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校直机,包括机箱1、设置在机箱1内的第二轮组和第一轮组,机箱1的一侧铰接有箱门,第二轮组包括三个并排设置的第二动轮2,第一轮组包括两个并排设置的第一动轮3,第一轮组设置在第二轮组的上方,且第一动轮3和第二动轮2交错布置;机箱1的两侧端面上分别开设有供轴杆穿过的穿孔,机箱1的一侧还设置有对轴杆进行支撑的限位组件。参照图1和图2,第一动轮3和第二动轮2的中心轴线上均设置有轮轴,第一动轮3和第二动轮2均与其轮轴转动连接。第二动轮2的轮轴固定连接在机箱1的箱壁上,第一动轮3滑动设置在机箱1的箱壁上,第一动轮3和第二动轮2侧表面靠近箱门的一侧边缘沿周向固定设置有一圈挡边7,用于对轴杆进行限位;机箱1的箱壁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滑槽11,滑槽11为一种条形孔,滑槽11内滑动设置有截面为工字形的滑块4,滑块4可沿滑槽11在竖直方向上滑动,第一动轮3和滑块4上均开设有中孔,中孔内滑动安装有螺栓9,螺栓9穿设在第一动轮3和滑块4之间,螺栓9的螺栓头抵靠在第一动轮3轮轴靠近箱门的一侧表面上,螺栓9远离其螺栓头的一端穿过滑块4并螺纹连接有螺母6,螺母6的侧端面抵紧在滑块4上时,第一动轮3即安装在滑块4上,第一动轮3与滑块光滑贴合;螺母6的侧表面上还沿周向固定连接有三个转动杆61,转动杆61远离螺母6的一端固定设置有圆头62,人手握住圆头62转动螺母6时更为舒适。机箱1上设有控制滑块4沿滑槽11上下移动的驱动件,本实施例中驱动件为丝杠5,丝杠5竖直穿设在机箱1的顶壁上,且丝杠5与机箱1的顶壁螺纹连接,丝杠5的下端转动连接在滑块4上,转动丝杠5的上端可控制滑块4和第一动轮3在竖直方向上运动。参照图1和图3,机箱1的一侧端面上固定设置有横板12,横板12位于穿孔的下方,限位组件设置在横板12上。横板12上固定连接有两根中心轴13,限位组件包括两个限位轮8,限位轮8转动连接在中心轴13上,限位轮8的侧表面上沿周向开设有一圈限位槽81,轴杆由两个限位槽81的中间穿过并伸进机箱1内。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进行轴杆校直前,根据轴杆的直径旋动丝杠5,调节第一动轮3与第二动轮2的中心距,以适应轴杆的直径,保证校直精度,以限位组件所在一侧为轴杆的入口侧,将轴杆从两个限位轮8中间的间隙中穿过,并由穿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校直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箱(1)、设置在机箱(1)内的第一轮组和第二轮组,所述第一轮组位于第二轮组的上方,所述第二轮组包括并排设置的多个第二动轮(2),所述第一轮组包括并排设置的多个第一动轮(3),所述第二动轮(2)和第一动轮(3)交错分布;/n所述机箱(1)的两侧端面上均开设有供轴杆穿过的穿孔,所述机箱(1)的一侧铰接有箱门;/n所述第二动轮(2)的轮轴固定在机箱(1)的侧壁上;/n所述机箱(1)的侧壁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滑槽(11),所述滑槽(11)内滑动设置有滑块(4),所述第一动轮(3)安装在滑块(4)上,所述机箱(1)上还设置有控制滑块(4)沿滑槽(11)移动的驱动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校直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箱(1)、设置在机箱(1)内的第一轮组和第二轮组,所述第一轮组位于第二轮组的上方,所述第二轮组包括并排设置的多个第二动轮(2),所述第一轮组包括并排设置的多个第一动轮(3),所述第二动轮(2)和第一动轮(3)交错分布;
所述机箱(1)的两侧端面上均开设有供轴杆穿过的穿孔,所述机箱(1)的一侧铰接有箱门;
所述第二动轮(2)的轮轴固定在机箱(1)的侧壁上;
所述机箱(1)的侧壁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滑槽(11),所述滑槽(11)内滑动设置有滑块(4),所述第一动轮(3)安装在滑块(4)上,所述机箱(1)上还设置有控制滑块(4)沿滑槽(11)移动的驱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校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为螺纹连接在机箱(1)顶壁上的丝杠(5),所述丝杠(5)竖直向下穿过机箱(1)的顶壁,所述丝杠(5)的下端转动连接在滑块(4)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校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4)的截面为工字型,所述滑槽(11)为开设在机箱(1)侧壁上的条形孔;
所述第一动轮(3)的轮轴和滑块(4)上均开设有中孔,所述中孔内穿设有螺栓(9),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霍伟亮张卫波臧建强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赛尔克瑞特电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