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式碳化硅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39375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1 23:28
一种立式碳化硅泵属于流体输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立式碳化硅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使用效果好的立式碳化硅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上泵体、下泵体和叶轮,其特征在于上泵体下端与下泵体上端通过紧固件相连组成泵体,泵体内壁设置有碳化硅层;下泵体下端中部为泵入口,泵入口处通过紧固件连接有下大上小的喇叭状下耐磨板,上泵体上端中部开口处通过紧固件连接有上耐磨板,上耐磨板中部设置有轴过孔;上泵体上端通过紧固件与下竖向下支架下端相连,下支架上端通过紧固件与竖向上支架下端相连,上支架和下支架中部穿有竖向轴,轴下端穿过所述轴过孔并连接有叶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立式碳化硅泵
本技术属于流体输送
,尤其涉及一种立式碳化硅泵。
技术介绍
在冶金、矿山、电力、石油精制、化工、海水淡化、环保流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循环水,一般都是通过泵直接从江河或海洋中取水。然而,现有泵的使用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使用效果好的立式碳化硅泵。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包括上泵体、下泵体和叶轮,其特征在于上泵体下端与下泵体上端通过紧固件相连组成泵体,泵体内壁设置有碳化硅层;下泵体下端中部为泵入口,泵入口处通过紧固件连接有下大上小的喇叭状下耐磨板,上泵体上端中部开口处通过紧固件连接有上耐磨板,上耐磨板中部设置有轴过孔;上泵体上端通过紧固件与下竖向下支架下端相连,下支架上端通过紧固件与竖向上支架下端相连,上支架和下支架中部穿有竖向轴,轴下端穿过所述轴过孔并连接有叶轮;上耐磨板的轴过孔处通过紧固件连接有密封函体,密封函体4中部轴孔与轴10之间设置有填料轴套31,填料轴套与密封函体中部轴孔之间设置有填料密封组件5,上支架上端中部轴过口处连接有下轴承体,轴通过下轴承与下轴承体中部轴过口相连,轴穿过下轴承;上支架上端中部轴过口处连接有上轴承体,轴通过上轴承与上轴承体中部轴过口相连,轴穿过上轴承;下泵体下端连接有基座,泵出口设置在泵体一侧。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本技术所述下轴承采用滚子轴承,滚子轴承与轴之间设置有润滑轴套。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技术所述下轴承体内下部润滑油池内围绕轴设置有螺旋状水管,水管两端分别与下轴承体下端的进出水接口相连。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技术所述上轴承采用推力轴承,推力轴承与轴之间设置有润滑轴套。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技术所述上轴承体内下部润滑油池内围绕轴设置有螺旋状水管,水管两端分别与上轴承体下端的进出水接口相连。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技术所述上轴承体上端通过紧固件连接有轴承端盖,下端通过紧固件连接有底板,上轴承体下端的进出水接口设置在底板上。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技术所述下轴承体上端通过紧固件连接有轴承端盖,下端通过紧固件连接有底板,下轴承体下端的进出水接口设置在底板上。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技术所述叶轮流道宽度为350mm。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技术所述叶轮采用陶瓷叶轮。其次,本技术所述轴下端旋有叶轮螺母,叶轮螺母上端与叶轮相抵。另外,本技术所述上泵体与下泵体的对接面上设置有上环形槽和下环形槽,下环形槽设置在上环形槽内侧,下环形槽设置在下泵体的端面上,上环形槽设置在上泵体的端面上,上环形槽内设置有上密封圈,下环形槽内设置有下密封圈。本技术有益效果。本技术本技术上耐磨板的轴过孔处通过紧固件连接有密封函体,密封函体中部轴孔与轴之间设置有填料轴套,填料轴套与密封函体中部轴孔之间设置有填料密封组件,密封性能好。本技术泵体和支架采用分体结构,运输、组装、检修方便。本技术设置耐磨板,防护性能好。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本技术保护范围不仅局限于以下内容的表述。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仰视图。图3是图1的A部放大图。图4是图1的B部放大图。图5是图1的C部放大图。图中,1为泵出口、2为上耐磨板、3为下支架、4为密封函体、5为填料密封组件、6为上支架、7为润滑轴承、8为油池、9为润滑轴套、10为轴、11为推力轴承、12为水管、13为滚子轴承、14为水管、15为油池、16为流道、17为上泵体、18为下密封圈、19为上密封圈、20为下泵体、21为基座、22为下耐磨板、23为泵入口、24为叶轮螺母、25为叶轮、26为地脚螺栓、27为轮毂、28为网板、29为碳化硅叶片、30为加强网板。31为填料轴套。具体实施方式如图所示,本技术包括上泵体17、下泵体20和叶轮25,上泵体17下端与下泵体20上端通过紧固件相连组成泵体,泵体内壁设置有碳化硅层;下泵体20下端中部为泵入口23,泵入口23处通过紧固件连接有下大上小的喇叭状下耐磨板22,上泵体17上端中部开口处通过紧固件连接有上耐磨板2,上耐磨板2中部设置有轴过孔;上泵体17上端通过紧固件与下竖向下支架3下端相连,下支架3上端通过紧固件与竖向上支架6下端相连,上支架6和下支架3中部穿有竖向轴10,轴10下端穿过所述轴过孔并连接有叶轮25;上耐磨板2的轴过孔处通过紧固件连接有密封函体4,密封函体4中部轴孔与轴之间设置有填料轴套31,填料轴套31与密封函体4中部轴孔之间设置有填料密封组件5,上支架6上端中部轴过口处连接有下轴承体,轴10通过下轴承与下轴承体中部轴过口相连,轴10穿过下轴承;上支架6上端中部轴过口处连接有上轴承体,轴10通过上轴承与上轴承体中部轴过口相连,轴10穿过上轴承;下泵体20下端连接有基座21。基座21两端可设置地脚螺栓26,通过地脚螺栓26便于泵体与基础固定。所述下轴承采用滚子轴承13,滚子轴承13与轴之间设置有润滑轴套9。所述下轴承体内下部润滑油池15内围绕轴设置有螺旋状水管14,水管14两端分别与下轴承体下端的进出水接口相连。所述上轴承采用推力轴承11,推力轴承11与轴之间设置有润滑轴套9。所述上轴承体内下部润滑油池8内围绕轴设置有螺旋状水管12,水管12两端分别与上轴承体下端的进出水接口相连。上下轴承油池独立分开,减小油池体积;冷却系统(水管)独立,保证冷却效果不会受到其他影响。上下轴承独立的润滑轴套9可以保证轴承都能很好的润滑,不会因为润滑不足导致轴承的损坏,有效的保证轴承始终处于良好的转动环境。所述上轴承体上端通过紧固件连接有轴承端盖33,下端通过紧固件连接有底板32,上轴承体下端的进出水接口设置在底板上。所述下轴承体上端通过紧固件连接有轴承端盖34,下端通过紧固件连接有底板35,下轴承体下端的进出水接口设置在底板上。所述叶轮流道16宽度为350mm。所述叶轮25采用陶瓷叶轮,防腐蚀效果好。所述轴下端旋有叶轮螺母24,叶轮螺母24上端与叶轮25相抵。所述上泵体17与下泵体20的对接面上设置有上环形槽和下环形槽,下环形槽设置在上环形槽内侧,下环形槽设置在下泵体20的端面上,上环形槽设置在上泵体17的端面上,上环形槽内设置有上密封圈19,下环形槽内设置有下密封圈18。本技术可应用于电厂、水厂的河水、海水提升。叶轮25与轴可通过键连接,轴套与轴可通过键连接。所述叶轮25可由网板28、轮毂27和碳化硅叶片29构成,轴穿过轮毂27中心孔,轮毂27外壁与网板28焊接,碳化硅叶片29包裹在轮毂27和网板28外侧。下耐磨板22内可设置环状加强网板3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立式碳化硅泵,包括上泵体、下泵体和叶轮,其特征在于上泵体下端与下泵体上端通过紧固件相连组成泵体,泵体内壁设置有碳化硅层;/n下泵体下端中部为泵入口,泵入口处通过紧固件连接有下大上小的喇叭状下耐磨板,上泵体上端中部开口处通过紧固件连接有上耐磨板,上耐磨板中部设置有轴过孔;/n上泵体上端通过紧固件与下竖向下支架下端相连,下支架上端通过紧固件与竖向上支架下端相连,上支架和下支架中部穿有竖向轴,轴下端穿过所述轴过孔并连接有叶轮;/n上耐磨板的轴过孔处通过紧固件连接有密封函体,密封函体中部轴孔与轴之间设置有填料轴套,填料轴套与密封函体中部轴孔之间设置有填料密封组件,上支架上端中部轴过口处连接有下轴承体,轴通过下轴承与下轴承体中部轴过口相连,轴穿过下轴承;上支架上端中部轴过口处连接有上轴承体,轴通过上轴承与上轴承体中部轴过口相连,轴穿过上轴承;/n下泵体下端连接有基座,泵出口设置在泵体一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式碳化硅泵,包括上泵体、下泵体和叶轮,其特征在于上泵体下端与下泵体上端通过紧固件相连组成泵体,泵体内壁设置有碳化硅层;
下泵体下端中部为泵入口,泵入口处通过紧固件连接有下大上小的喇叭状下耐磨板,上泵体上端中部开口处通过紧固件连接有上耐磨板,上耐磨板中部设置有轴过孔;
上泵体上端通过紧固件与下竖向下支架下端相连,下支架上端通过紧固件与竖向上支架下端相连,上支架和下支架中部穿有竖向轴,轴下端穿过所述轴过孔并连接有叶轮;
上耐磨板的轴过孔处通过紧固件连接有密封函体,密封函体中部轴孔与轴之间设置有填料轴套,填料轴套与密封函体中部轴孔之间设置有填料密封组件,上支架上端中部轴过口处连接有下轴承体,轴通过下轴承与下轴承体中部轴过口相连,轴穿过下轴承;上支架上端中部轴过口处连接有上轴承体,轴通过上轴承与上轴承体中部轴过口相连,轴穿过上轴承;
下泵体下端连接有基座,泵出口设置在泵体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立式碳化硅泵,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轴承采用滚子轴承,滚子轴承与轴之间设置有润滑轴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立式碳化硅泵,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轴承体内下部润滑油池内围绕轴设置有螺旋状水管,水管两端分别与下轴承体下端的进出水接口相连。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宗久于晓滨王连飞辛莘李林刘啸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九和流体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