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3016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1 23: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体及侧翻复位组件,侧翻复位组件包括驱动装置及防护盾,防护盾位于车体的侧方,驱动装置设于车体上,驱动装置与防护盾连接并驱动防护盾沿侧方远离或靠近车体。防护盾可以在车辆侧翻时保护车体,避免车体受到冲击直接接触地面,在车辆在侧翻后,防护盾相对抵靠地面,通过驱动装置伸出慢慢推动车体,将车体渐渐扶正,最终使车辆在自重作用下恢复正常行驶姿态,实现车辆在发生侧翻后可以利用驱动装置及防护盾自行将车体扶正继续行驶,而无需弃车或派出人员及设备救援,使车辆更能适应复杂的地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
技术介绍
目前的车辆行驶在野外恶劣、危险等特殊环境中时,很容易发生侧翻的情况,车辆侧翻发生后,往往是弃车或派出人员及设备救援,但救援的话,又置救援人员和设备于危险之境。目前还没有好的方法解决此类困境。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体;侧翻复位组件,包括驱动装置及防护盾,所述防护盾位于所述车体的侧方,所述驱动装置设于所述车体上,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防护盾连接并驱动所述防护盾沿侧方远离或靠近所述车体。本技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车辆,驱动装置与防护盾连接并驱动防护盾远离或靠近车体,这样,防护盾可以在车辆侧翻时保护车体,避免车体受到冲击直接接触地面,车辆在侧翻后,防护盾相对抵靠地面,通过驱动装置伸出慢慢推动车体,将车体渐渐扶正,最终使车辆在自重作用下恢复正常行驶姿态,实现车辆在发生侧翻后可以利用驱动装置及防护盾自行将车体扶正继续行驶,而无需弃车或派出人员及设备救援,使车辆更能适应复杂的地形。另外,本技术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车辆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车辆具有两个所述侧翻复位组件,两个所述侧翻复位组件分别设置在车体的两侧。在本方案中,两个侧翻复位组件分别设置在车体的两侧,这样,两个防护板可以对车辆两侧形成防护,且在发生侧翻时,可以对车体形成更好的防护。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防护盾包括相对于所述车体倾斜设置的下防护板,所述下防护板与所述车体侧中部之间的距离大于其与车体侧下部之间的距离。在本方案中,下防护板与车体侧中部之间的距离大于其与车体侧下部之间的距离,也即,下防护板自上至下逐渐靠近车体,这样,在车辆发生侧翻时,下防护板接触地面,由于下防护板与车体相倾斜,使得车体与地面保持相倾斜,而避免车体处于垂直于地面的情况发生,一方面,利用下防护板增加车体继续侧翻的阻力,避免车体继续侧翻至180度,另一方面,有利于利用车体的自重使车辆自动翻转复位。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防护盾包括连接在所述下防护板上端且相对于所述车体倾斜设置的上防护板,所述上防护板与所述车体侧中部之间的距离大于其与车体侧上部之间的距离。在本方案中,利用上防护板增加防护盾的面积,防护板的结构布局更合理,且在发生侧翻时,可以对车体形成更好的防护。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下防护板和所述上防护板上下对称分布。在本方案中,这样,防护盾的结构布局更合理,且在发生侧翻时,可以对车体形成更好的防护。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车辆包括可变形行走系统,所述行走系统包括第一滚轮组、第二滚轮组、履带、驱动轮和诱导轮,所述第一滚轮组具有至少两个第一滚轮,所述第二滚轮组具有至少两个第二滚轮,所述第一滚轮组和所述第二滚轮组这二者中的一者设于所述履带的内侧的上方,另一者设于所述履带的内侧的下方,所述驱动轮和诱导轮相对的设于所述履带的内侧的两端,所述驱动轮与所述履带传动配合,其中,所述第一滚轮组及所述第二滚轮组分别连接有驱动组件,通过驱动组件驱动与之连接的所述第一滚轮组及所述第二滚轮组在履带的纵向竖直平面内摆动以改变所述履带的形状。在本方案中,第一滚轮与第二滚轮上下分布,例如第一滚轮为托带轮支撑履带的上支段,而第二滚轮为负重轮支撑履带的下支段,此时车辆处于为第一行驶状态,在行走装置发生倾翻后,履带的上支段转换成下支段,下支段转换成上支段,驱动组件驱动与之连接的第一滚轮及第二滚轮摆动以改变履带的形状,这样,第一滚轮随之转换成负重轮支撑履带的下支段,第二滚轮转换成托带轮支撑履带的上支段,此时车辆处于为第二行驶状态,第一滚轮与第二滚轮互为备份,通过驱动组件驱动滚轮摆动实现第一滚轮与第二滚轮的功能互相转换,两个行驶状态下的车体相对反转180度,车体无论正向还是反向都可以行驶,在车体正向行驶时发生侧翻,由位于下方的防护板触地对车体进行防护及复位,在车体反向行驶时发生侧翻,由位于上方的防护板触地对车体进行防护及复位。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支撑杆和驱动部件,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车体可伸缩的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防护盾连接,所述驱动部件驱动所述支撑杆相对于车体向内侧或外侧伸缩。在本方案中,支撑杆的一端与车体可伸缩的连接,另一端与防护盾连接,这样结构更简单,组装更方便,驱动部件驱动支撑杆相对于车体向内侧或外侧伸缩,这样,在车体发生侧翻时,防护盾抵靠地面,利用驱动部件驱动支撑杆相对于车体向外侧伸出,进而支撑杆向车体提供推动力,使得车体在推动力及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翻转复位,从而实现车体在侧翻后的复位。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杆设于所述车体上下两端的中间位置。在本方案中,支撑杆设于车体上下两端的中间位置,这样,支撑杆可以给车体最大的推动力,在车辆发生侧翻后,支撑杆可以最快的将车体扶正。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防护盾覆盖所述车体的侧面。在本方案中,防护盾覆盖车体的侧面,这样,无论是在正常状态下,还是发生侧翻时,防护盾可以更好的防护车体,避免车体收到冲击。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车体侧面的外轮廓与所述防护盾的外轮廓相对应。在本方案中,车体侧面的外轮廓与防护盾的外轮廓相对应,也即车体侧面的外轮廓形状与防护盾的形状相对应,在防护盾可以全面防护车体侧面的同时避免防护盾的面积过大给车辆行驶造成阻碍。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所述车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所述车辆在第一状态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所述车辆在第二状态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所述车辆在第三状态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所述可变形行走系统在第一行驶状态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所述可变形行走系统在第二行驶状态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至图6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100车辆,110车体,120侧翻复位组件,121驱动装置,122防护盾,1221a上防护板,1221b下防护板,1223开口,130可变形行走系统,131第一滚轮、132第二滚轮、133履带、1331上支段,1332下支段,134驱动轮,135驱动组件,136诱导轮。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n车体;/n侧翻复位组件,包括驱动装置及防护盾,所述防护盾位于所述车体的侧方,所述驱动装置设于所述车体上,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防护盾连接并驱动所述防护盾沿侧方远离或靠近所述车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体;
侧翻复位组件,包括驱动装置及防护盾,所述防护盾位于所述车体的侧方,所述驱动装置设于所述车体上,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防护盾连接并驱动所述防护盾沿侧方远离或靠近所述车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具有两个所述侧翻复位组件,两个所述侧翻复位组件分别设置在车体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护盾包括相对于所述车体倾斜设置的下防护板,所述下防护板与所述车体侧中部之间的距离大于其与车体侧下部之间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护盾包括连接在所述下防护板上端且相对于所述车体倾斜设置的上防护板,所述上防护板与所述车体侧中部之间的距离大于其与车体侧上部之间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防护板和所述上防护板上下对称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包括可变形行走系统,所述行走系统包括第一滚轮组、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世惠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