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乘用车用空心梯形臂及后悬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28747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1 23: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梯形臂技术领域,公开一种乘用车用空心梯形臂及后悬架。其中乘用车用空心梯形臂包括:梯形臂本体,其上设有第一腔室;前弯壁、后弯壁,前弯壁和后弯壁设于梯形臂本体的右侧且分别位于梯形臂本体的两端,前弯壁上设有第二腔室,后弯壁上设有第三腔室,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及第三腔室依次连通,前弯壁的末端设有衬套安装孔,后弯壁的末端设有球面销安装孔;转向节安装支架和连杆安装支架,并列设于梯形臂本体的左侧面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乘用车用空心梯形臂将梯形臂本体、前弯壁及后弯壁空心设置,减轻了乘用车用空心梯形臂的重量,衬套安装孔的中心轴线与球面销安装孔的中心轴线平行设置,能够适用于后轴载荷更高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乘用车用空心梯形臂及后悬架
本技术涉及梯形臂
,尤其涉及一种乘用车用空心梯形臂及后悬架。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制成梯形臂的材料有许多种,以铝合金低压铸造及普通球墨铸铁材料砂型铸造两种方式最为常见。采用普通球墨铸铁材料砂型铸造而成的梯形臂其材料强度在500MPa以下,适用于后轴载荷在2吨以下的乘用车产品,但针对后轴载荷2吨以上重量的后悬架,普通球墨铸铁梯形臂无法满足强度要求,使用过程中经常损坏。采用铝合金低压铸造而成的后悬架虽然其重量较轻,但是铝合金材料抗拉强度在300MPa以下,仅适用于后轴载荷在1.5吨以下的乘用车产品。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以上所述,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乘用车用空心梯形臂,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梯形臂仅适用于后轴载荷较低的车型的问题。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悬架,增强了乘车用乘用车用空心梯形臂与副车架的连接强度,能够适用于后轴载荷较高的车型。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乘用车用空心梯形臂,所述乘用车用空心梯形臂包括:梯形臂本体,所述梯形臂本体上设有第一腔室;前弯壁、后弯壁,所述前弯壁和所述后弯壁设于所述梯形臂本体的右侧且分别位于所述梯形臂本体的两端,所述前弯壁上设有第二腔室,所述后弯壁上设有第三腔室,所述第一腔室、所述第二腔室及所述第三腔室依次连通,所述前弯壁的末端设有衬套安装孔,所述后弯壁的末端设有球面销安装孔,所述衬套安装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球面销安装孔的中心轴线平行;转向节安装支架和连杆安装支架,所述转向节安装支架和所述连杆安装支架并列设于所述梯形臂本体的左侧面上。作为一种乘用车用空心梯形臂的优选方案,所述梯形臂本体、所述前弯壁及所述后弯壁为一体成型件,所述一体成型件上设有至少两个清砂孔,所述清砂孔与所述第一腔室、所述第二腔室及所述第三腔室连通。作为一种乘用车用空心梯形臂的优选方案,所述乘用车用空心梯形臂为球墨铸铁空心梯形臂,所述球墨铸铁空心梯形臂的抗拉强度不低于800MPa、屈服强度不低于600MPa。作为一种乘用车用空心梯形臂的优选方案,所述乘用车用空心梯形臂还包括:稳定杆连接杆安装支架,其位于所述梯形臂本体的上侧面上;第一安装凸台,其位于所述梯形臂本体的上侧面上,其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的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凸台,其位于所述梯形臂本体的左侧面上且位于所述转向节安装支架与所述连杆安装支架之间,所述第二安装凸台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的第二安装孔。作为一种乘用车用空心梯形臂的优选方案,所述梯形臂本体上设有第一凸台,所述前弯壁的末端设有第二凸台,所述后弯壁的末端设有第三凸台,所述第一凸台、所述第二凸台及所述第三凸台的上侧面互相平行,且所述第一凸台的上侧面为第一定位平面上。作为一种乘用车用空心梯形臂的优选方案,所述梯形臂本体的前侧面或后侧面上设有第四凸台,所述第四凸台的前侧面为第二定位平面。作为一种乘用车用空心梯形臂的优选方案,所述梯形臂本体的左侧面上设有第五凸台,所述第二安装凸台的左侧面与所述第五凸台的左侧面平行,所述第五凸台的左侧面为第三定位平面上,其中,所述第一定位平面、所述第二定位平面及所述第三定位平面互相垂直。作为一种乘用车用空心梯形臂的优选方案,所述转向节安装支架的与所述连杆安装支架的平行,所述转向节安装支架上设有第一支架孔,所述连杆安装支架上设有第二支架孔,所述第一支架孔的中线轴线与所述第二支架孔的中心轴线平行。作为一种乘用车用空心梯形臂的优选方案,所述球面销安装孔内设有环形限位凸台,所述环形限位凸台凸设于所述球面销安装孔内,球面销穿过所述球面销安装孔与所述环形限位凸台抵接以使所述球面销限位在所述球面销安装孔内。一种后悬架,包括副车架、衬套、球面销、转向节、连杆及以上任一方案所述的乘用车用空心梯形臂,所述衬套和所述球面销分别与所述副车架连接,所述衬套可拆卸连接于所述衬套安装孔内,所述球面销安装于所述球面销安装孔内,所述衬套安装孔和所述球面销安装孔的中心轴线分别与所述副车架的长度方向垂直,所述转向节可拆卸连接于所述转向节安装支架上,所述连杆可拆卸连接于所述连杆安装支架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的乘用车用空心梯形臂将梯形臂本体、前弯壁及后弯壁空心设置,减轻了乘用车用空心梯形臂的重量,衬套安装孔的中心轴线与球面销安装孔的中心轴线平行设置,能够适用于后轴载荷更高的情况。本技术的后悬架通过衬套、球面销、转向节、连杆将副车架和乘用车用空心梯形臂连接在一起,增加了车辆运行的平稳性,防止车辆的倾翻。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乘用车用空心梯形臂在一个方向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乘用车用空心梯形臂在另一个方向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后悬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中:11、梯形臂本体;12、前弯壁;121、衬套安装孔;13、后弯壁;131、球面销安装孔;132、环形限位凸台;21、转向节安装支架;211、第一支架孔;22、连杆安装支架;221、第二支架孔;23、稳定杆连接杆安装支架;231、第三支架孔;24、第一安装凸台;241、第一安装孔;25、第二安装凸台;251、第二安装孔;31、第一清砂孔;32、第二清砂孔;33、第三清砂孔;34、第四清砂孔;35、第五清砂孔;36、第六清砂孔;37、第七清砂孔;41、第一凸台;42、第二凸台;43、第三凸台;44、第四凸台;45、第五凸台;51、转向节;52、副车架;53、衬套;54、球面销;55、连杆。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乘用车用空心梯形臂,其特征在于,所述乘用车用空心梯形臂包括:/n梯形臂本体(11),所述梯形臂本体(11)上设有第一腔室;/n前弯壁(12)、后弯壁(13),所述前弯壁(12)和所述后弯壁(13)设于所述梯形臂本体(11)的右侧且分别位于所述梯形臂本体(11)的两端,所述前弯壁(12)上设有第二腔室,所述后弯壁(13)上设有第三腔室,所述第一腔室、所述第二腔室及所述第三腔室依次连通,所述前弯壁(12)的末端设有衬套安装孔(121),所述后弯壁(13)的末端设有球面销安装孔(131),所述衬套安装孔(121)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球面销安装孔(131)的中心轴线平行;/n转向节安装支架(21)和连杆安装支架(22),所述转向节安装支架(21)和所述连杆安装支架(22)并列设于所述梯形臂本体(11)的左侧面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乘用车用空心梯形臂,其特征在于,所述乘用车用空心梯形臂包括:
梯形臂本体(11),所述梯形臂本体(11)上设有第一腔室;
前弯壁(12)、后弯壁(13),所述前弯壁(12)和所述后弯壁(13)设于所述梯形臂本体(11)的右侧且分别位于所述梯形臂本体(11)的两端,所述前弯壁(12)上设有第二腔室,所述后弯壁(13)上设有第三腔室,所述第一腔室、所述第二腔室及所述第三腔室依次连通,所述前弯壁(12)的末端设有衬套安装孔(121),所述后弯壁(13)的末端设有球面销安装孔(131),所述衬套安装孔(121)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球面销安装孔(131)的中心轴线平行;
转向节安装支架(21)和连杆安装支架(22),所述转向节安装支架(21)和所述连杆安装支架(22)并列设于所述梯形臂本体(11)的左侧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用车用空心梯形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形臂本体(11)、所述前弯壁(12)及所述后弯壁(13)为一体成型件,所述一体成型件上设有至少两个清砂孔,所述清砂孔与所述第一腔室、所述第二腔室及所述第三腔室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乘用车用空心梯形臂,其特征在于,所述乘用车用空心梯形臂为球墨铸铁空心梯形臂,所述球墨铸铁空心梯形臂的抗拉强度不低于800MPa、屈服强度不低于600MPa。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用车用空心梯形臂,其特征在于,所述乘用车用空心梯形臂还包括:
稳定杆连接杆安装支架(23),其位于所述梯形臂本体(11)的上侧面上;
第一安装凸台(24),其位于所述梯形臂本体(11)的上侧面上,其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的第一安装孔(241);
第二安装凸台(25),其位于所述梯形臂本体(11)的左侧面上且位于所述转向节安装支架(21)与所述连杆安装支架(22)之间,所述第二安装凸台(25)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的第二安装孔(25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乘用车用空心梯形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形臂本体(11)上设有第一凸台(41),所述前弯壁(12)的末端设有第二凸台(42),所述后弯壁(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成龙王兴平王念强李耀超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