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速器齿轮箱壳体内的甩油结构及其变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18829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1 23: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变速器齿轮箱壳体内的甩油结构及其变速器,变速器齿轮箱壳体内的甩油结构包括用于容纳发电机齿轮、发动机齿轮、驱动电机齿轮、中间轴齿轮、差速器齿轮、离合器齿轮的壳体和与壳体配合的壳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壁设有与差速器齿轮间形成润滑间隙的第一甩油挡板、与中间轴齿轮间形成润滑间隙的第二甩油挡板、与发动机齿轮间形成润滑间隙的第三甩油挡板;所述第一甩油挡板、第二甩油挡板、第三甩油挡板上分别设有用于提升甩油高度的第一甩油槽、第二甩油槽、第三甩油槽。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通过设置甩油槽和甩油挡板,无需增加变速箱内润滑的初始液位高度,即可提升搅油齿轮重力方向的甩油高度,提升传动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速器齿轮箱壳体内的甩油结构及其变速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变速器齿轮箱飞溅润滑
,具体地指一种变速器齿轮箱壳体内的甩油结构及其变速器。
技术介绍
目前,大多数的变速器还是采用齿轮式的,齿轮式变速器主要依靠齿轮的不同的传动比来改变驱动轮的转速。为了减少齿轮之间的摩擦,需要在齿轮的工作面之间形成油膜,以使工作面相对分离,从而提高齿轮机构的工作效率及使用寿命。通常汽车变速器润滑系统大部分采用飞溅润滑的方式,但是对于几何尺寸较大的变速器,不同传动轴在重力方向的间距较大,这样处于重力方向较高位置的传动轴齿轮和轴承依靠飞溅润滑的润滑效果较差,因此必须通过主动润滑方式和导油板槽结构将润滑油引导至需要润滑的轴齿等零件部位。现有的变速器的齿轮箱内,齿轮组一般包括六个齿轮传动,发电机齿轮、发动机齿轮、驱动电机齿轮、中间轴齿轮、差速器齿轮、离合器齿轮,发电机齿轮和发动机齿轮啮合,差速器齿轮与发动机齿轮通过离合器齿轮传递动力,驱动电机齿轮与差速器齿轮通过中间轴齿轮传递动力。差速器齿轮和离合器齿轮作为搅油齿轮实现箱体内的飞溅润滑,但发电机齿轮、驱动电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速器齿轮箱壳体内的甩油结构,包括用于容纳发电机齿轮(1)、发动机齿轮(2)、驱动电机齿轮(3)、中间轴齿轮(4)、差速器齿轮(5)、离合器齿轮(6)的壳体(7)和与壳体(7)配合的壳盖(8),其特征在于,/n所述壳体(7)内壁设有与差速器齿轮(5)间形成润滑间隙的第一甩油挡板(9)、与中间轴齿轮(4)间形成润滑间隙的第二甩油挡板(10)、与发动机齿轮(2)间形成润滑间隙的第三甩油挡板(11),所述第一甩油挡板(9)、第二甩油挡板(10)、第三甩油挡板(11)上分别设有用于提升甩油高度的第一甩油槽(91)、第二甩油槽(104)、第三甩油槽(111);/n所述第一甩油挡板(9)从差速器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速器齿轮箱壳体内的甩油结构,包括用于容纳发电机齿轮(1)、发动机齿轮(2)、驱动电机齿轮(3)、中间轴齿轮(4)、差速器齿轮(5)、离合器齿轮(6)的壳体(7)和与壳体(7)配合的壳盖(8),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7)内壁设有与差速器齿轮(5)间形成润滑间隙的第一甩油挡板(9)、与中间轴齿轮(4)间形成润滑间隙的第二甩油挡板(10)、与发动机齿轮(2)间形成润滑间隙的第三甩油挡板(11),所述第一甩油挡板(9)、第二甩油挡板(10)、第三甩油挡板(11)上分别设有用于提升甩油高度的第一甩油槽(91)、第二甩油槽(104)、第三甩油槽(111);
所述第一甩油挡板(9)从差速器齿轮(5)最低处沿转动方向朝上延伸至与第二甩油挡板(10)连接,所述第二甩油挡板(10)设有导油机构将从第一甩油挡板(9)飞溅出的部分润滑油进行导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齿轮箱壳体内的甩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甩油挡板(10)包括与中间轴齿轮(4)最低处相切的直板段(101)以及直板段(101)沿中间轴齿轮(4)转动方向朝上延伸的弧板段(102),所述直板段(101)端部与第一甩油挡板(9)上端连接且所述第一甩油挡板(9)宽度大于直线段(101)宽度形成导油缺口(103)。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器齿轮箱壳体内的甩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机构包括位于导油缺口(103)正上方的分油片(12)和设置于直线段(101)上的导油片(13),所述分油片(12)沿第一甩油挡板(9)宽度方向设置且至少与第一甩油挡板(9)同宽,所述导油片(13)从直板段(101)的外边缘起延伸至与壳体(7)内壁间形成进油间隙(14)。


4.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毅张文龙崔燕平王江涛尹曼莉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