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副油箱喷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193983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1: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副油箱喷射装置,包括底流通道和上流通道,底流通道和所述上流通道的交界处设置与主油箱连通的补油通道;底流通道与上流通道相对独立设置,两者独立加工,底流通道的顶部钻设安装槽,安装槽中安装喷嘴,喷嘴的内径远小于底流通道和上流通道的内径,油液经过喷嘴时具有更高的流速,油液喷出喷嘴后形成负压,主油箱内的油液从补油通道流入上流通道,与回流的油液共同经上流通道进入副油箱;底流通道的上表面开设安装槽,安装槽与上下等径的凹槽,喷嘴为上下等径的柱状结构,安装时喷嘴从上向下装入安装槽,不需要在底流通道的下表面打孔以在底流通道的上表面开设锥形孔,降低油液泄漏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副油箱喷射装置
本技术涉及液压设备
,更进一步涉及一种副油箱喷射装置。
技术介绍
液压系统的主油箱内设置副油箱,副油箱的横截面积小于主油箱,相同体积的油液在副油箱中具有更高的高度,因此副油箱中的油液可更容易被抽出。为了最大程度利用动能,利用从工作设备回流的油液带动主油箱中的部分油液流入副油箱,油路的方向沿副油箱的底部横向流动,转而向上流动,在竖直向上的油路中设置喷嘴,喷嘴处的口径缩小,形成负压,进而使主油箱中的油液进入油路中同步流动。喷嘴的形状为锥形,下部直径大,上部直径小,需要在横向油路上开孔以加工出喷嘴的安装孔,将喷嘴从下向上插入,此设置形式需要在横向油路上开孔,最后将开孔通过封盖密封,利用过盈配合的方式连接,长时间使用时容易发生泄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如何避免油液发生泄漏,是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副油箱喷射装置,喷嘴从外向内安装在底流通道的上表面,降低油液泄漏的概率,具体方案如下:一种副油箱喷射装置,包括底流通道和上流通道,所述底流通道和所述上流通道的交界处设置与主油箱连通的补油通道;所述底流通道和所述上流通道相对独立设置,所述底流通道的顶部钻设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中安装柱状的喷嘴,所述喷嘴的内径远小于所述上流通道的内径和所述底流通道的内径。可选地,所述安装槽为阶梯槽,下方设置用于定位所述喷嘴的定位台阶。可选地,所述喷嘴的外周设置用于增大摩擦的环形凸纹,所述喷嘴与所述安装槽过盈配合。可选地,所述喷嘴的外周设置外螺纹,所述喷嘴螺纹连接在所述安装槽内。可选地,所述底流通道的端部设置密封盖,所述密封盖与所述底流通道通过超声波焊接。可选地,所述底流通道通过插管插装在副油箱的底部;所述插管连接用于向下输送回流油液的下流通道。本技术提供一种副油箱喷射装置,包括底流通道和上流通道,底流通道和所述上流通道的交界处设置与主油箱连通的补油通道;底流通道与上流通道相对独立设置,两者独立加工,底流通道的顶部钻设安装槽,安装槽中安装喷嘴,喷嘴的内径远小于上流通道的内径和底流通道的内径,油液经过喷嘴时具有更高的流速,油液喷出喷嘴后形成负压,主油箱内的油液从补油通道流入上流通道,与回流的油液共同经上流通道进入副油箱;底流通道的上表面开设安装槽,安装槽与上下等径的凹槽,喷嘴为上下等径的柱状结构,安装时喷嘴从上向下装入安装槽,不需要在底流通道的下表面打孔以在底流通道的上表面开设锥形孔,降低油液泄漏的可能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副油箱喷射装置的剖面结构图;图2为图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中包括:底流通道1、上流通道2、补油通道3、喷嘴4、密封盖5、下流通道6、插管7。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核心在于提供一种副油箱喷射装置,喷嘴从外向内安装在底流通道的上表面,降低油液泄漏的概率。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副油箱喷射装置进行详细的介绍说明。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的副油箱喷射装置的剖面结构图;本技术的副油箱喷射装置包括底流通道1、上流通道2、补油通道3、喷嘴等结构,底流通道1和上流通道2的交界处设置与主油箱连通的补油通道3,底流通道1与上流通道2相对独立设置,两者分别单独加工制作,加工完成后装配形成一体,并且底流通道1与上流通道2装配时并不直接接触,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形成补油通道3,底流通道3与主油箱相对连通,主油箱中的油液可从补油通道3进入上流通道2。底流通道1和上流通道2相对独立设置,底流通道1的顶部钻设安装槽,安装槽3为上下等径的空腔,开口向上,安装槽中安装柱状的喷嘴4,喷嘴4的外周上下等径,与安装槽的内腔匹配固定;喷嘴4的内径远小于上流通道2的内径,喷嘴4的内径同样远小于底流通道1的内径,当油液经过喷嘴4时截面缩小,流速增大,油液被压缩高速喷出后形成负压环境,主油箱中的油液经由补油通道3流入上流通道2,两路油液合流共同引射。如图1所示,底流通道1上表面的安装槽从上向下钻设,因此不需要在底流通道1的下表面设置开孔,保证了底流通道1下表面完整,因此不需要单独设置密封结构,降低油液泄漏的概率。图1中的箭头表示油液的流动方向,从工作设备回流的油液沿底流通道1横向流动,到达右端时转折向上流动,油液向上流动时经过喷嘴4,喷嘴4处的内径缩小,油液的喷射速度提高,在喷嘴4的出口处形成负压,主油箱中的油液经过被油通道3被向上抽送,共同进入上流通道2,从上流通道2顶部流出的油液进入副油箱中。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中的安装槽为阶梯槽,阶梯槽的内径上大下小,下方设置用于定位喷嘴4的定位台阶,当喷嘴4安装到位时顶在定位台阶的上表面,对喷嘴4起到定位的作用。优选地,本技术在喷嘴4的外周设置用于增大摩擦的环形凸纹,喷嘴4与所述安装槽过盈配合;如图2所示,为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安装时喷嘴4按图2中箭头所示的方向从上向下压入安装槽中完成装配。喷嘴4还可采用以下结构:喷嘴4的外周设置外螺纹,对应地在安装槽中内壁上设置内螺纹,喷嘴4螺纹连接在安装槽内。为了加工底流通道1的内腔,需要在图1中的左端钻设开孔,底流通道1的端部设置密封盖5,密封盖5与底流通道1通过超声波焊接,密封盖5与油箱本体均采用塑料制成,保证连接的密封性。优选地,本技术的底流通道1通过插管7插装在副油箱的底部,底流通道1与副油箱之间过盈配合,两者之间相对密封,防止油液从两者之间泄漏影响流入上流通道的油液量;如图1所示,插管7为上下贯通的管状结构,插管7插装连接用于向下输送回流油液的下流通道6,工作设备回流的油液经过下流通道进入插管7,并从插管7流入底流通道1,形成油液的循环。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副油箱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流通道(1)和上流通道(2),所述底流通道(1)和所述上流通道(2)的交界处设置与主油箱连通的补油通道(3);/n所述底流通道(1)和所述上流通道(2)相对独立设置,所述底流通道(1)的顶部钻设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中安装柱状的喷嘴(4),所述喷嘴(4)的内径远小于所述上流通道(2)的内径和所述底流通道的内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副油箱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流通道(1)和上流通道(2),所述底流通道(1)和所述上流通道(2)的交界处设置与主油箱连通的补油通道(3);
所述底流通道(1)和所述上流通道(2)相对独立设置,所述底流通道(1)的顶部钻设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中安装柱状的喷嘴(4),所述喷嘴(4)的内径远小于所述上流通道(2)的内径和所述底流通道的内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油箱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为阶梯槽,下方设置用于定位所述喷嘴(4)的定位台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油箱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肇江陈德忍魏舜波
申请(专利权)人:汇润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