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比1分散载荷电梯的曳引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85786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1: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电梯曳引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8比1分散载荷电梯的曳引结构,包括轿厢架以及安装在轿厢架上方的承重组件与安装在轿厢架侧方的对重组件,所述的轿厢架顶部设有轿顶绳轮组,所述的对重组件上设有对重轮组,所述的对重轮组具有四个纵向设置且在同一直线上的对重轮,所述的对重组件上的对重轮下方具有四组纵向设置且在同一直线上的对重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省去了对重跨界导向轮的使用,避免绕线横向重叠降低对重组件的厚度,有助于提升电梯运行的稳定性,其结构坚固、负载能力强、具有良好的平衡性能,可以广泛应用在大吨位的电梯当中,产生可观的经济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8比1分散载荷电梯的曳引结构
本技术属于电梯曳引设备
,尤其是8比1分散载荷电梯的曳引结构。
技术介绍
电梯在运转过程中需要有稳定的平衡系统,曳引结构与电梯轿厢架的配置是电梯平衡系统的重要设计环节之一,在常规载重的货梯中,因轿厢不大,轿顶悬挂装置通常位于轿厢中部,当轿底载荷不位于轿厢中间且产生较大偏差时会对轿厢平衡产生影响,但当载重和轿厢均太大时,采用轿厢中部的曳引悬挂的方式难以保证轿厢的平衡。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电梯技术的发展,大批大型和高层厂房等建筑物的兴起且配置有电梯,随着楼层越高以及工业化的发展,对货梯的载重量要求也越来越大,对电梯的支载能力需求也越大,越来越多的大型设备、物流或货物需要在垂直方向上进行运输,目前的大吨位载货电梯中,曳引系统主要采用2:1或4:1等曳引比绕法,对主机、安全钳、导轨承受能力要求较高,也带来不必要的机械损耗及电能消耗。在中国专利文献公开的技术201721289605.2名称为“一种载货电梯曳引结构”的专利技术中公开了一种通过8:1曳引比绕法结构降低曳引机和曳引绳的载荷要求,比2:1或4:1曳引绕法载重量增加一倍,将曳引绳的载荷要求减少一半,然而该曳引结构中对重组件由两组双排对重块前后排列组成,需要占用电梯井道更多的横向空间有着较高安装的要求,且该方案中由于对重组件位置的设定需要使用对重跨界导向轮来配合导向轮绕线,存在着受力不均衡引发抖动、异响、绕线偏移等问题。因此传统曳引比结构的电梯只适用于载重量不大的电梯中,而当需要使用采用大吨位电梯的时候,要对大吨位电梯的运行速度提升则对应的曳引系统的悬挂也需要重新的合理布置,采用传统的曳引结构对主机负载能力要求高,无法保证轿厢在运行下继续保持稳定的承载,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坚固、承重能力好、安全系数高能够满足大吨位载货电梯运行的同时保证曳引结构稳定的8比1分散载荷电梯的曳引结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该8比1分散载荷电梯的曳引结构,包括轿厢架以及安装在轿厢架上方的承重组件与安装在轿厢架侧方的对重组件,所述的轿厢架顶部设有轿顶绳轮组,所述的承重组件上设有与轿顶绳轮组垂直的第一承重梁、第二承重梁、第三承重梁,所述的第二承重梁与第三承重梁之间设有横向放置的轿顶绕线梁,所述的轿顶绕线梁上设有配合轿顶绳轮组使用的轿顶绕线轮组,所述的第一承重梁上安装有对重侧绳头板与对重导向轮组,所述的第一承重梁与第二承重梁上安装有曳引主机与轿厢侧绳头板,所述的第三承重梁上分别安装有前轿架导向轮与后轿架导向轮,所述的对重组件上设有对重轮组,所述的对重侧导轮组具有三个纵向设置且在同一直线上的导向轮,所述的对重轮组具有四个纵向设置且在同一直线上的对重轮,所述的对重组件上的对重轮下方具有四组纵向设置且在同一直线上的对重块。优选地,所述的对重轮组上的四个对重轮与四组对重块按等间距均匀排布在对重组件上,对重侧导轮组上的三个导向轮按等间距均匀排布在相邻对重轮之间的上方,所述的对重轮组上的四个对重轮以对重组件前后左右中线为基准对称排布。优选地,所述的轿厢架包括轿底板以及设置在轿底板上的轿框架,所述的轿底板与轿框架上固定安装有由前向后放置的第一厢架、第二厢架、第三厢架,所述的第一厢架、第二厢架、第三厢架分别由上梁、下梁、立柱组成的矩形框结构。优选地,所述的轿框架包括两根分别与第一厢架、第二厢架、第三厢架上的左右两侧立柱固定的连接梁,两根连接梁的端部之间设有横向的固定槽钢,所述的连接梁上的端部分别设有与轿底板固定连接的轿门立柱。优选地,所述的第一厢架、第二厢架、第三厢架的上梁上设有一根纵向的轿顶固定件,所述的轿顶固定件分别与第一厢架、第二厢架、第三厢架的上梁连接固定。优选地,所述的轿顶绳轮组包括设置在第一厢架上梁上的前轿顶绳轮与设置在第三厢架上梁上的后轿顶绳轮,所述的前轿顶绳轮与后轿顶绳轮为横向绕线放置,所述的前轿顶绳轮与后轿顶绳轮分别由左绳轮与右绳轮组成。优选地,所述的轿顶绕线梁包括前轿顶绕线梁与后轿顶绕线梁,所述的轿顶绕线轮组包括设置在前轿顶绕线梁上的前绕线轮与设置在后轿顶绕线梁上的后绕线轮组成。优选地,所述的曳引主机靠轿厢架侧的曳引绳依次向下横向绕过前轿顶绳轮的左绳轮、向上横向绕过前绕线轮、向下横向绕过前轿顶绳轮的右绳轮、向上纵向绕过前轿架导向轮、向后纵向绕过后轿架导向轮、向下横向绕过后轿顶绳轮的右绳轮、向上横向绕过后绕线轮、向下横向绕回后轿顶绳轮的左绳轮、向上固定在轿厢侧绳头板上。优选地,所述的曳引主机靠对重组件侧的曳引绳依次“S”型交叉向下绕过四个对重轮与向上绕过三个导向轮,所述的曳引绳最后由对重轮引出向上固定在对重侧绳头板上,所述的曳引绳绕过对重轮和导向轮形成8比1曳引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8比1分散载荷电梯的曳引结构通过将轿厢架侧边的对重组件上四个对重轮与四组对重块设置在同一垂直的平面上,且对重轮组上的四个对重轮与对重侧导轮组上的三个导向轮设置在同一平面上,使用曳引绳直接对四个对重轮与三个导向轮进行绕线即可形成8比1曳引结构,省去了对重跨界导向轮的使用,避免绕线横向重叠降低对重组件的厚度,可以满足狭窄的电梯井道设置8比1曳引结构安装需求,有助于提升电梯运行的稳定性,另外,轿厢架上方起到固定与绕线使用的部件均安装在承重组件的承重梁与绕线梁上,且轿顶绕线轮组配合轿顶绳轮组传动,使得轿厢受力点更均衡,有助于曳引绳的整齐绕线与运转受力,降低曳引绳的载荷要求。其结构坚固、负载能力强、具有良好的平衡性能,可以广泛应用在大吨位的电梯当中,产生可观的经济价值。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8比1分散载荷电梯的曳引结构一个角度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8比1分散载荷电梯的曳引结构另一个角度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承重组件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对重组件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轿厢架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8比1分散载荷电梯的曳引结构,包括轿厢架1以及安装在轿厢架1上方的承重组件2与安装在轿厢架1侧方的对重组件3,所述的轿厢架1顶部设有轿顶绳轮组4,所述的轿厢架1包括轿底板10以及设置在轿底板10上的轿框架7,所述的轿底板10与轿框架7上固定安装有由前向后放置的第一厢架11、第二厢架12、第三厢架13,所述的第一厢架11、第二厢架12、第三厢架13分别由上梁14、下梁15、立柱16组成的矩形框结构,增强了轿厢架1的底部载重的支撑强度和安全性,所述的轿顶绳轮组4包括设置在第一厢架11上梁上的前轿顶绳轮40与设置在第三厢架11上梁上的后轿顶绳轮41,所述的前轿顶绳轮40与后轿顶绳轮41为横向绕线放置,所述的前轿顶绳轮40与后轿顶绳轮41分别由左绳轮与右绳轮组成,所述的承重组件2上设有与轿顶绳轮组4垂直的第一承重梁21、第二承重梁22、第三承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8比1分散载荷电梯的曳引结构,包括轿厢架以及安装在轿厢架上方的承重组件与安装在轿厢架侧方的对重组件,所述的轿厢架顶部设有轿顶绳轮组,所述的承重组件上设有与轿顶绳轮组垂直的第一承重梁、第二承重梁、第三承重梁,所述的第二承重梁与第三承重梁之间设有横向放置的轿顶绕线梁,所述的轿顶绕线梁上设有配合轿顶绳轮组使用的轿顶绕线轮组,所述的第一承重梁上安装有对重侧绳头板与对重导向轮组,所述的第一承重梁与第二承重梁上安装有曳引主机与轿厢侧绳头板,所述的第三承重梁上分别安装有前轿架导向轮与后轿架导向轮,所述的对重组件上设有对重轮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对重侧导轮组具有三个纵向设置且在同一直线上的导向轮,所述的对重轮组具有四个纵向设置且在同一直线上的对重轮,所述的对重组件上的对重轮下方具有四组纵向设置且在同一直线上的对重块。/n

【技术特征摘要】
1.8比1分散载荷电梯的曳引结构,包括轿厢架以及安装在轿厢架上方的承重组件与安装在轿厢架侧方的对重组件,所述的轿厢架顶部设有轿顶绳轮组,所述的承重组件上设有与轿顶绳轮组垂直的第一承重梁、第二承重梁、第三承重梁,所述的第二承重梁与第三承重梁之间设有横向放置的轿顶绕线梁,所述的轿顶绕线梁上设有配合轿顶绳轮组使用的轿顶绕线轮组,所述的第一承重梁上安装有对重侧绳头板与对重导向轮组,所述的第一承重梁与第二承重梁上安装有曳引主机与轿厢侧绳头板,所述的第三承重梁上分别安装有前轿架导向轮与后轿架导向轮,所述的对重组件上设有对重轮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对重侧导轮组具有三个纵向设置且在同一直线上的导向轮,所述的对重轮组具有四个纵向设置且在同一直线上的对重轮,所述的对重组件上的对重轮下方具有四组纵向设置且在同一直线上的对重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8比1分散载荷电梯的曳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对重轮组上的四个对重轮与四组对重块按等间距均匀排布在对重组件上,对重侧导轮组上的三个导向轮按等间距均匀排布在相邻对重轮之间的上方,所述的对重轮组上的四个对重轮以对重组件前后左右中线为基准对称排布。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8比1分散载荷电梯的曳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轿厢架包括轿底板以及设置在轿底板上的轿框架,所述的轿底板与轿框架上固定安装有由前向后放置的第一厢架、第二厢架、第三厢架,所述的第一厢架、第二厢架、第三厢架分别由上梁、下梁、立柱组成的矩形框结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8比1分散载荷电梯的曳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轿框架包括两根分别与第一厢架、第二厢架、第三厢架上的左右两侧立柱固定的连接梁,两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健李忠李杰兴李麟庆
申请(专利权)人:菱王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