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重载货梯的12比1曳引结构
本技术涉及重载货梯
,特别是一种用于重载货梯的12比1曳引结构。
技术介绍
电梯作为垂直载人送货的工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电梯技术的发展,大批大型和高层厂房等建筑物的兴起且配置有电梯,随着楼层越高以及工业化的发展,对货梯的载重量要求也越来越大,对电梯的支载能力需求也越大,越来越多的大型设备、物流或货物需要在垂直方向上进行运输,目前的大吨位载货电梯中,曳引系统主要采用2:1或4:1等曳引比绕法,对主机、安全钳、导轨承受能力要求较高,也带来不必要的机械损耗及电能消耗。因此传统曳引比结构的电梯只适用于载重量不太大的电梯中,而当需要大吨位电梯的时候,还采用现有的2:1或4:1等曳引比结构的电梯,主机、钢丝绳等无法满足使用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良好的平衡性能,增强重载货梯的负载能力,极大的提高了承载部件的使用寿命的曳引结构。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重载货梯的12比1曳引结构,包括轿厢架、承重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重载货梯的12比1曳引结构,包括轿厢架、承重组件和对重组件,所述承重组件设置在所述轿厢架的上方,所述对重组件设置在所述轿厢架的左侧或右侧,所述轿厢架的顶部设有轿顶反绳轮组,所述对重组件的顶部设有对重反绳轮组,其特征在于:/n所述承重组件包括曳引装置、钢丝绳、上层承重结构和下层承重结构,所述上层承重结构设置在所述下层承重结构的上端面,所述曳引装置安装在所述上层承重结构,所述下层承重结构设有轿顶绕绳轮组和对重绕绳轮组;/n所述上层承重结构设有第一绳头板,所述下层承重结构设有第二绳头板,所述钢丝绳的第一端部绕过所述轿顶反绳轮组和所述轿顶绕绳轮组后与所述第一绳头板连接,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重载货梯的12比1曳引结构,包括轿厢架、承重组件和对重组件,所述承重组件设置在所述轿厢架的上方,所述对重组件设置在所述轿厢架的左侧或右侧,所述轿厢架的顶部设有轿顶反绳轮组,所述对重组件的顶部设有对重反绳轮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重组件包括曳引装置、钢丝绳、上层承重结构和下层承重结构,所述上层承重结构设置在所述下层承重结构的上端面,所述曳引装置安装在所述上层承重结构,所述下层承重结构设有轿顶绕绳轮组和对重绕绳轮组;
所述上层承重结构设有第一绳头板,所述下层承重结构设有第二绳头板,所述钢丝绳的第一端部绕过所述轿顶反绳轮组和所述轿顶绕绳轮组后与所述第一绳头板连接,所述钢丝绳的第二端部绕过所述对重反绳轮组和所述对重绕绳轮组后与所述第二绳头板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重载货梯的12比1曳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架包括至少3组相互平行的轿架,各所述轿架依次等间距地设置,所述轿厢架包括前端轿架和后端轿架,所述前端轿架设置在所述轿厢架的前端,所述后端轿架设置在所述轿厢架的后端;
所述轿顶反绳轮组包括第一轿顶反绳轮组和第二轿顶反绳轮组,所述第一轿顶反绳轮组设置在所述前端轿架的顶部,所述第二轿顶反绳轮组设置在所述后端轿架的顶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重载货梯的12比1曳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承重结构包括相互平行第一承重梁、第二承重梁和第三承重梁,所述第一承重梁设置在所述前端轿架的正上方,所述第三承重梁设置在所述后端轿架的正上方;
所述轿顶绕绳轮组包括第一轿顶绕绳轮组和第二轿顶绕绳轮组,所述第一轿顶绕绳轮组设置在所述第一承重梁,所述第二轿顶绕绳轮组设置在所述第三承重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重载货梯的12比1曳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承重结构包括相互平行的第四承重梁和第五承重梁,所述第四承重梁垂直于所述第一承重梁;
所述曳引装置设置在所述第四承重梁的一端,所述第一绳头板安装在所述第四承重梁的另一端;
所述第一轿顶绕绳轮组和所述第二轿顶绕绳轮组之间设有导向绳轮组,所述导向绳轮组设置在所述第五承重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重载货梯的12比1曳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轿顶绕绳轮组包括第一轿顶绳轮和第二轿顶绳轮,所述第一轿顶反绳轮组包括第三轿顶绳轮、第四轿顶绳轮、第五轿顶绳轮和第六轿顶绳轮,所述第二轿顶绕绳轮组包括第七轿顶绳轮和第八轿顶绳轮,所述第二轿顶反绳轮组包括第九轿顶绳轮、第十轿顶绳轮、第十一轿顶绳轮和第十二轿顶绳轮,所述导向绳轮组包括第一导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国强,潘健,李忠,
申请(专利权)人:菱王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