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上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42764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5 05:35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梯上梁,包括:相对布置的两根边梁,以及安装在两根边梁之间的至少两个轿顶轮,沿各边梁的长度方向排布有多个安装位,安装位的数量至少比轿顶轮的数量多两个,所述轿顶轮安装在预定的安装位上以调节曳引悬挂索的包角。本申请通过改变轿顶轮的位置来调节曳引悬挂索的曳引包角,不需要更换曳引轮,也不需要拆卸电梯轿架,操作更方便,制造成本低,且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梯上梁
本申请涉及电梯
,特别是涉及电梯上梁。
技术介绍
“包角”在工具书上也解释为“接触角”、亦称“卷绕角”,在电梯曳引系统中,是指曳引悬挂索(例如钢丝绳)与驱动绳轮(即曳引轮)接触弧长所对应的圆心角,是决定电梯曳引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根据GB7588-2003附录M,一部电梯在正常工作运行中,应有足够的曳引能力,即钢丝绳不打滑,但当对重(或轿厢)滞留时,又要求曳引机打滑,轿厢(或对重)不能被提升。相同条件下,电梯曳引包角越大,电梯曳引能力越大,反之亦然。现有技术中,当电梯出现曳引能力不够或者曳引力过剩的情况时,只能通过更换曳引轮,调整配重块对重块数量,更改电梯结构等方式进行调整。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一种方便调整电梯曳引包角的技术方案,以解决包角调整不便的问题。电梯上梁,包括:相对布置的两根边梁,以及安装在两根边梁之间的至少两个轿顶轮,沿各边梁的长度方向排布有多个安装位,安装位的数量至少比轿顶轮的数量多两个,所述轿顶轮安装在预定的安装位上以调节曳引悬挂索的包角。以下还提供了若干可选方式,但并不作为对上述总体方案的额外限定,仅仅是进一步的增补或优选,在没有技术或逻辑矛盾的前提下,各可选方式可单独针对上述总体方案进行组合,还可以是多个可选方式之间进行组合。可选的,所述轿顶轮为两个,各边梁上的安装位分为两组,两组安装位分别位于所在边梁的两端,各轿顶轮安装在对应组预定的安装位上。可选的,各轿顶轮通过轮座安装在边梁上,所述轮座包括:底板;<br>固定在底板上的两个支架,轿顶轮的轮轴两端分别轴向限位固定在对应的支架上。可选的,在每根边梁的各安装位处分别设有安装孔,通过贯穿底板和安装孔的螺栓固定连接底板和边梁。可选的,每个安装位至少对应设有两个安装孔。可选的,所述支架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平板和第二平板,第一平板与底板贴靠固定,第二平板用于安装轿顶轮的轮轴。可选的,各边梁具有上折边和下折边,所述安装孔设置在下折边上,使用状态下,轮座的底板位于所述下折边的下方,且下折边与底板之间设有减震垫。可选的,所述底板朝向轿顶轮的区域铺设有吸音棉。可选的,边梁内部设有相对布置的两块连接板,各连接板上设有用于容纳轿顶轮轮轴的通孔,通孔的位置与安装位的位置相适应,且通孔的数量不少于安装位的数量。可选的,所述边梁上设有沿边梁长度方向延伸的条形孔,所述条形孔内位置可调地安装有挡绳杆。本申请通过改变轿顶轮的位置来调节曳引悬挂索的曳引包角,不需要更换曳引轮,也不需要拆卸电梯轿架,操作更方便,制造成本低,且实用性强。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电梯上梁其中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为本申请电梯上梁其中一实施例的侧视图;图3为本申请电梯上梁其中一实施例的爆炸图;图4为本申请电梯上梁其中一实施例中轿顶轮以及轮座的爆炸图;图5为本申请电梯上梁其中一实施例使用状态示意图。图中:1、连接板;2、轿顶轮;3、连接件;4、边梁;41、上折边;42、下折边;43、安装孔;5、减震垫;6、轿厢固定机构;7、条形孔;8、轮座;81、第二平板;82、第一平板;83、底板;84、吸音棉;85、加强板;9、挡绳杆;10、曳引机;11、通孔;12、曳引悬挂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为了更好地描述和说明本申请的实施例,可参考一幅或多幅附图,但用于描述附图的附加细节或示例不应当被认为是对本申请的专利技术创造、目前所描述的实施例或优选方式中任何一者的范围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时,它可以直接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参见图1、图2所示,一种电梯上梁,包括:相对布置的两根边梁4,以及安装在两根边梁4之间的至少两个轿顶轮2,沿各边梁4的长度方向排布有多个安装位,安装位的数量至少比轿顶轮2的数量多两个,轿顶轮2安装在预定的安装位上以调节曳引悬挂索12的包角。两根边梁4之间通过连接件3固定相对位置,连接件3可用于安装导靴,使用状态下,连接件3位于边梁4的上方且位于边梁4的两端。边梁4上还安装有轿厢固定机构6,在进行检修时,通过轿厢固定机构6与导轨相配合固定轿厢的位置。每个边梁4的外侧(两边梁4相互背离的一侧即为外侧)至少安装一个轿厢固定机构6,轿厢固定机构6分布在边梁4的两端。沿边梁4的长度方向设置多个安装位,轿顶轮2可以根据包角的需要安装在预定的安装位上,在进行轿顶轮2移动的过程中,只需要拆卸安装轿顶轮2的螺栓即可,不需要拆卸上梁和直梁形成的轿架结构,拆装过程更容易。参见图5所示,在采用两个轿顶轮2(两个轿顶轮2对称分布在边梁4的两端)的实施方式中,在使用状态下,曳引悬挂索12绕置在曳引机10的曳引轮以及轿顶轮2上,当轿顶轮2安装在A位置时,曳引包角最大,当轿顶轮2安装在B位置时,曳引包角最小,当出现曳引力不足的情况时,将轿顶轮2向C方向移动,当出现曳引力过剩的情况时,将轿顶轮2向D方向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只需要拆卸安装轿顶轮2的螺栓即可,不需要拆卸上梁和直梁形成的轿架结构。本申请通过改变轿顶轮2的位置来调节曳引悬挂索12的曳引包角,不需要更换曳引轮,也不需要拆卸电梯轿架,操作更方便,制造成本低,且实用性强。参见图1、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轿顶轮2为两个,各边梁4上的安装位分为两组,两组安装位分别位于所在边梁4的两端,各轿顶轮2安装在对应组预定的安装位上。两个轿顶轮2对称安装边梁4的两端,每个轿顶轮2对应一组安装位,轿顶轮2安装在对应组安装位上的某个安装位上,且始终保持对称分布在边梁4上,此处的对称是指,各轿顶轮2与边梁4长度方向的中点距离相同。参见图4所示,各轿顶轮2通过轮座8安装在边梁4上,轮座8包括:底板83;固定在底板83上的两个支架,轿顶轮2的轮轴两端分别轴向限位固定在对应的支架上。底板83采用平板结构,两个支架通过螺栓或焊接的方式固定在底板83上。轿顶轮2的轮轴两端分别安装在对应的支架上。两个支架之间还连接有加强板85,支架与加强板85形成稳定的框架结构。轮座8与边梁4之间为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以方便实现轿顶轮2位置的调整,参见图3所示,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在每根边梁4的各安装位处分别设有安装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电梯上梁,包括:相对布置的两根边梁,以及安装在两根边梁之间的至少两个轿顶轮,其特征在于,沿各边梁的长度方向排布有多个安装位,安装位的数量至少比轿顶轮的数量多两个,所述轿顶轮安装在预定的安装位上以调节曳引悬挂索的包角。/n

【技术特征摘要】
1.电梯上梁,包括:相对布置的两根边梁,以及安装在两根边梁之间的至少两个轿顶轮,其特征在于,沿各边梁的长度方向排布有多个安装位,安装位的数量至少比轿顶轮的数量多两个,所述轿顶轮安装在预定的安装位上以调节曳引悬挂索的包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上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轿顶轮为两个,各边梁上的安装位分为两组,两组安装位分别位于所在边梁的两端,各轿顶轮安装在对应组预定的安装位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上梁,其特征在于,各轿顶轮通过轮座安装在边梁上,所述轮座包括:
底板;
固定在底板上的两个支架,轿顶轮的轮轴两端分别轴向限位固定在对应的支架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上梁,其特征在于,在每根边梁的各安装位处分别设有安装孔,通过贯穿底板和安装孔的螺栓固定连接底板和边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上梁,其特征在于,每个安装位至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杰张洋胡鹏飞陈沫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西奥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