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气帘和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17527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5 02: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侧气帘和汽车,侧气帘包括设置有风道的气帘本体;能够开闭风道迎风侧的入口的第一挡板,当车辆速度小于预设速度值时,第一挡板关闭入口;当车辆速度达到预设速度值时,第一挡板打开入口。当车辆速度小于预设速度值时,即静止及低速状态下,第一挡板关闭风道迎风侧的入口,即入口全封闭,该第一挡板能够与汽车前保两侧造型面保持连续性;当车辆速度达到预设速度值时,即高速行驶时,第一挡板打开入口,从而使前保处的气流,由入口进入气帘本体的风道,经由风道引导至前轮两侧,避免了气流在车身两侧的分离,达到降低整车风阻的效果,故实现了在汽车高速行驶时有效降风阻,同时保证了静止及低速状态下汽车前保两侧造型面的连续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侧气帘和汽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整车气动风阻控制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侧气帘,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汽车。
技术介绍
汽车外造型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流线型设计,即汽车外造型特别是前保造型设计成易使气流通过的流线型,可显著降低风阻。然而在实际汽车设计中,设计师往往需要在前保处构建凹槽及凸起来达到设计意图,此时前保两侧的气流会在车身两侧分离,从而产生涡流,大大增加风阻。侧气帘能使前保处的气流经由风道引导至前轮两侧,避免了气流在车身两侧的分离,同时可梳理前轮腔内的气流,达到降低整车风阻的作用。现有的侧气帘结构主要采用全贯通式的通道,通过完全贯通的空气帘将汽车前保险杠处的气流直接引到后方的轮罩衬板处,将前端的气流排出到汽车前轮腔。但其前后较易看穿,影响了汽车前保两侧造型面的连续性,且其导出的气流直接撞击在前轮上,影响了降风阻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侧气帘,以实现在汽车高速行驶时有效降风阻,同时保证静止及低速状态下汽车前保两侧造型面的连续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侧气帘的汽车。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侧气帘,包括设置有风道的气帘本体;还包括:能够开闭所述风道迎风侧的入口的第一挡板,当车辆速度小于预设速度值时,所述第一挡板关闭所述入口;当车辆速度达到所述预设速度值时,所述第一挡板打开所述入口。优选的,上述侧气帘中,还包括:能够开闭所述风道背风侧的出口的第二挡板,当车辆速度小于所述预设速度值时,所述第二挡板关闭所述出口;当车辆速度达到所述预设速度值时,所述第二挡板打开所述出口,并能够导向从所述出口排出的气体风阻最优。优选的,上述侧气帘中,所述第一挡板铰接在所述气帘本体上;所述气帘本体上还设置有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具有使所述第一挡板处于关闭所述入口的状态的第一弹性力,且当车辆速度达到所述预设速度值时,所述入口处的气流压力能够克服所述第一弹性力使所述第一挡板处于打开所述入口的状态。优选的,上述侧气帘中,所述第一弹性件为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设置在所述风道靠近所述入口的内壁,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挡板的内板面。优选的,上述侧气帘中,所述第二挡板铰接在所述气帘本体上;所述气帘本体上还设置有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具有使所述第二挡板处于关闭所述出口的状态的第二弹性力,且当车辆速度达到所述预设速度值时,所述风道的气流压力能够克服所述第二弹性力使所述第二挡板处于打开所述出口的状态。优选的,上述侧气帘中,所述第二弹性件为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设置在所述风道靠近所述入口的内壁,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挡板的内板面。优选的,上述侧气帘中,所述第一挡板包括第一分支板和第二分支板,两者配合开闭所述入口。优选的,上述侧气帘中,所述气帘本体一端设置有用于与车辆前保连接的第一安装结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与车辆前轮罩连接的第二安装结构。优选的,上述侧气帘中,所述预设速度值为40KPH-60KPH。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侧气帘包括设置有风道的气帘本体;还包括能够开闭风道迎风侧的入口的第一挡板,当车辆速度小于预设速度值时,第一挡板关闭入口;当车辆速度达到预设速度值时,第一挡板打开入口。本专利技术的侧气帘应用过程中,当车辆速度小于预设速度值时,即静止及低速状态下,第一挡板关闭风道迎风侧的入口,即入口全封闭,该第一挡板能够与汽车前保两侧造型面保持连续性,造型设计师可在此处设计亮条,弧形结构等造型面过渡方案,而不必担心此处的断面及镂空问题;当车辆速度达到预设速度值时,即高速行驶时,第一挡板打开入口,从而使前保处的气流,由入口进入气帘本体的风道,经由风道引导至前轮两侧,避免了气流在车身两侧的分离,达到降低整车风阻的效果,对高速工况下车辆的续航里程提升明显。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侧气帘,实现了在汽车高速行驶时有效降风阻,同时保证了静止及低速状态下汽车前保两侧造型面的连续性。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前保、前轮罩和侧气帘,所述侧气帘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前保上,另一端设置在所述前轮罩上,所述侧气帘为上述任一种侧气帘,由于上述侧气帘具有上述效果,具有上述侧气帘的汽车具有同样的效果,故本文不再赘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侧气帘的整体位置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侧气帘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侧气帘的另一方向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侧气帘在挡板处于关闭状态时的截面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侧气帘在挡板处于打开状态时的截面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侧气帘在挡板处于关闭状态时的截面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侧气帘在挡板处于打开状态时的截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侧气帘,实现了在汽车高速行驶时有效降风阻,同时保证了静止及低速状态下汽车前保两侧造型面的连续性。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考附图1-7,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侧气帘包括设置有风道21的气帘本体2;还包括能够开闭风道21迎风侧的入口的第一挡板6,当车辆速度小于预设速度值时,第一挡板6关闭入口;当车辆速度达到预设速度值时,第一挡板6打开入口。本专利技术的侧气帘应用过程中,当车辆速度小于预设速度值时,即静止及低速状态下,第一挡板6关闭风道21迎风侧的入口,即入口全封闭,该第一挡板6能够与汽车前保01两侧造型面保持连续性,造型设计师可在此处设计亮条,弧形结构等造型面过渡方案,而不必担心此处的断面及镂空问题;当车辆速度达到预设速度值时,即高速行驶时,第一挡板6打开入口,从而使前保01处的气流(如图4-7中所示箭头所示的方向),由入口进入气帘本体2的风道21,经由风道21引导至前轮两侧,避免了气流在车身两侧的分离,达到降低整车风阻的效果,对高速工况下车辆的续航里程提升明显。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侧气帘实现了在汽车高速行驶时有效降风阻,同时保证了静止及低速状态下汽车前保01两侧造型面的连续性。优选的,上述侧气帘还包括能够开闭风道21背风侧的出口的第二挡板4,当车辆速度小于预设速度值时,第二挡板4关闭出口;当车辆速度达到预设速度值时,第二挡板4打开出口,并能够导向从出口排出的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侧气帘,包括设置有风道(21)的气帘本体(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能够开闭所述风道(21)迎风侧的入口的第一挡板(6),当车辆速度小于预设速度值时,所述第一挡板(6)关闭所述入口;当车辆速度达到所述预设速度值时,所述第一挡板(6)打开所述入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侧气帘,包括设置有风道(21)的气帘本体(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能够开闭所述风道(21)迎风侧的入口的第一挡板(6),当车辆速度小于预设速度值时,所述第一挡板(6)关闭所述入口;当车辆速度达到所述预设速度值时,所述第一挡板(6)打开所述入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气帘,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能够开闭所述风道(21)背风侧的出口的第二挡板(4),当车辆速度小于所述预设速度值时,所述第二挡板(4)关闭所述出口;当车辆速度达到所述预设速度值时,所述第二挡板(4)打开所述出口,并能够导向从所述出口排出的气体风阻最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气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6)铰接在所述气帘本体(2)上;
所述气帘本体(2)上还设置有第一弹性件(7),所述第一弹性件(7)具有使所述第一挡板(6)处于关闭所述入口的状态的第一弹性力,且当车辆速度达到所述预设速度值时,所述入口处的气流压力能够克服所述第一弹性力使所述第一挡板(6)处于打开所述入口的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气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7)为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设置在所述风道(21)靠近所述入口的内壁,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挡板(6)的内板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气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庆友钟杰饶洪宇许雪莹王安冉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