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整体式格构柱加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116541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5 02: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整体式格构柱加工装置。具体技术方案为:一种整体式格构柱加工装置,包括用来放置切割开孔后的型材的外模具装置和在型材内部放入的内模具装置,通过所述内模具装置将型材从其内部逐渐撑大。本发明专利技术加工出来的格构柱无需焊接,整体性好,结构力学性能好,极大的节省了劳动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整体式格构柱加工装置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9年5月31日,申请号为201910466737.5,专利技术名称为“一种整体式格构柱加工工艺”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
,具体涉及一种整体式格构柱加工装置。
技术介绍
格构柱在金属构筑物中应用广泛,其截面一般为型钢或钢板设计成双轴对称或单轴对称的截面。现有格构柱制造加工方法为焊接制造,即将横杆或斜腹杆使用电焊的方式固定在立柱上,形成受力体系。但是这种加工方法存在:1.制造较复杂,工人焊接及打磨工作量大。2.完工后格构柱整体变形较大,外观不容易保证。3.连接节点受工人操作水平影响,存在焊接缺陷。4.由于格构柱是由多根杆件拼焊组成,格构柱整体性较差,结构力学性能较差等问题;而且,焊接会在节点处形成热影响区,严重影响结构的疲劳强度、抗脆断能力、抵抗应力腐蚀的能力和抵抗高温蠕变开裂的能力。因此,为了避免上述问题,急需提供一种全新的格构柱加工工艺,使加工出来的格构柱不会存在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整体式格构柱加工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整体式格构柱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来放置切割开孔后的型材的外模具装置和在型材内部放入的内模具装置,通过所述内模具装置将型材从其内部逐渐撑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整体式格构柱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来放置切割开孔后的型材的外模具装置和在型材内部放入的内模具装置,通过所述内模具装置将型材从其内部逐渐撑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整体式格构柱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模具装置、内模具装置和型材截面的形状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整体式格构柱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模具装置的一端端部的截面逐渐变小,从型材的一端顶入,将型材的截面逐渐撑大。


4.一种外模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模具装置包括对称固定在底台(1)上的支撑板(2)和横向固定在两个支撑板(2)之间的外模具(3),所述外模具(3)内部中空且两端开口,该开口穿过两个所述支撑板(2);所述外模具(3)的底部固定有若干个加强杆(4),所述加强杆(4)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底台(1)上,所述底台(1)的侧面上、沿所述底台(1)长度方向设有若干个通孔(5)。


5.一种内模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模具装置包括内部中空且两端开口的内模具(6)、设置在内模具(6)内部的第一动力组件和与第一动力组件可拆卸连接的第二动力组件,所述第一动力组件和第二动力组件分别通过若干个第一气缸(7)和第二气缸(8)支撑在所述内模具(6)内部的四个棱角上,所述内模具(6)、第一动力组件和第二动力组件的轴线相重合;所述内模具(6)的两端分别延伸出两个所述支撑板(2)外。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内模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力组件包括内部中空的第一圆柱筒(9),所述第一气缸(7)有四列,设置在所述第一圆柱筒(9)的轴向上、沿所述第一圆柱筒(9)长度方向上,每个所述第一气缸(7)的输出端上固定有三棱柱(10),每个所述三棱柱(10)与所述内模具(6)内部的棱角相重合;
所述第二动力组件包括内部中空的第二圆柱筒(11),所述第二气缸(8)同样有四列,设置在所述第二圆柱筒(11)的轴向上、沿所述第二圆柱筒(11)长度方向上,每个所述第二气缸(8)的输出端上同样固定有三棱柱(10),每个所述三棱柱(10)与所述内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儆伦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辟思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