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双框架型结构前副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80307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31 23: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汽车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双框架型结构前副车架。其包括前横梁、左纵臂、右纵臂和“龟壳”型下壳体;所述前横梁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左纵臂、右纵臂相连接;所述右纵臂设置有第一右塔台、第二右塔台、第三右塔台,所述左纵臂设置有第一左塔台、第二左塔台、第三左塔台;所述前横梁、左纵臂前段、右纵臂前段和下壳体前部组成第一框架结构;所述前横梁、左纵臂、右纵臂和下壳体后部组成第二框架结构;所述第二右塔台与右纵臂、所述第二左塔台与左纵臂分别形成“个”字型结构。该前副车架结构稳定、紧凑,设置有多个其他功能件的安装点,减少了单件数量,增加了产品的功用,降低了产品生产中的管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功能双框架型结构前副车架
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双框架型结构前副车架。
技术介绍
随着新能源汽车逐年大幅递增,其零部件的使用量也随之同步增长。前副车架属于汽车底盘的悬架系统部件,一方面作为车身与控制臂的连接部件,承受较大的冲击力,以缓冲对车身的振动,提高乘客的舒适性,另一方面作为功能部件用于安装行人保护装置、前控制臂、转向机、稳定杆、电机、电池保护支架等,发挥了较多的功能性。现有技术中,前副车架与车身的塔台安装点多为4点,且塔台的结构多为垂向独立结构,稳定性不好,刚度较差。行人保护装置单独安装于车身其他部件上,散件增加,管控成本较高。通用性较差,发动机燃油车与新能源电动车的前副车架不能互用,需要单独开发不同的前副车架来满足需求,增加了产品系列,市场竞争力不好。单框架结构支撑刚度较差,长时间使用会有结构变形的可能,增加前轮转向或轮胎偏磨的风险。因此,亟需一种方案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双框架型结构前副车架,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多功能双框架型结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横梁、左纵臂、右纵臂和“龟壳”型下壳体;所述前横梁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左纵臂、右纵臂相连接;/n所述右纵臂的前端、中部、尾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右塔台、第二右塔台、第三右塔台,所述左纵臂的前端、中部、尾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左塔台、第二左塔台、第三左塔台;/n所述前横梁、左纵臂前段、右纵臂前段和下壳体前部组成第一框架结构;所述前横梁、左纵臂、右纵臂和下壳体后部组成第二框架结构;所述第二右塔台与右纵臂、所述第二左塔台与左纵臂分别形成“个”字型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多功能双框架型结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横梁、左纵臂、右纵臂和“龟壳”型下壳体;所述前横梁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左纵臂、右纵臂相连接;
所述右纵臂的前端、中部、尾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右塔台、第二右塔台、第三右塔台,所述左纵臂的前端、中部、尾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左塔台、第二左塔台、第三左塔台;
所述前横梁、左纵臂前段、右纵臂前段和下壳体前部组成第一框架结构;所述前横梁、左纵臂、右纵臂和下壳体后部组成第二框架结构;所述第二右塔台与右纵臂、所述第二左塔台与左纵臂分别形成“个”字型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双框架型结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横梁上设置有电机第一悬置支架,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科钟孝伟王玲李浩周成磊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星乔威泰克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