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安全稳压效果的喷油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63110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5: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安全稳压效果的喷油管,采用一体加工成型,包括与主油管密封连接的接油管段、设有喷油嘴的喷油管段以及位于接油管段和喷油管段之间的过渡连接管段;喷油管采用不锈钢材料,采用拉拔工艺预成型喷油管本体,然后通过折弯成型得到喷油管;过渡连接管段包括与接油管段连接的外弯曲圆弧管段、中间斜管段以及与喷油管段连接的内弯曲圆弧管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对自身进行简单的特定结构设计,同时实现了对喷油管路的安全稳压和均速可靠的喷油效果,有效保证了发动机的安全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安全稳压效果的喷油管
本技术属于汽车发动机用配件,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安全稳压效果的喷油管。
技术介绍
喷油管作为汽车发动机油路系统中的重要结构,其加工性能好坏与发动机的动力性能表现息息相关。因此,为了满足各类油路系统的供油以及安装需要,产生了具有较多不同尺寸规格的喷油管应用在汽车发动机的油路系统中。在现有技术中,为了实现特定安装布局结构需要,具有不同尺寸规格的喷油管基本都是采用具有弧形弯曲形状的喷油管结构。为了使得油路分配均匀,汽车发动机厂家会在双层套设式的喷油管连接结构,结构成本较高,也给喷油效果的可靠性增加了不确定因素。授权公告号为CN202438500U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喷油管,喷油管上设有喷油管清洁油输入口和喷油管嘴,喷油管嘴进口端的横截面呈圆形,喷油管嘴的横截面自进口端或进口端后部开始逐渐变小直至喷油管嘴出口处的横截面呈长圆孔形;该方案提供油管环境不利于油体稳压,喷油压力不稳定。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的喷油管的结构设计均是基于对安装布局需要的考虑,较少会考虑通过对喷油管进行特定结构设计来对喷油管的喷油路径流场进行调节,进而实现不同的喷油效果,满足发动机系统中各喷油支路的不同供油要求。因此,本申请人基于在管类部件的多年加工经验以及所累积关于油体流场方面的理论知识,决定对喷油管的相关结构进行改进,实现具有不同喷油效果的喷油管结构。为此,本申请人针对这些具有不同喷油效果的喷油管结构集中提出专利申请保护。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安全稳压效果的喷油管,通过对自身进行简单的特定结构设计,同时实现了对喷油管路的安全稳压和均速可靠的喷油效果,有效保证了发动机的安全可靠性。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具有安全稳压效果的喷油管,采用一体加工成型,包括与主油管密封连接的接油管段、设有喷油嘴的喷油管段以及位于所述接油管段和喷油管段之间的过渡连接管段;所述喷油管采用不锈钢材料,采用拉拔工艺预成型喷油管本体,然后通过折弯成型得到所述喷油管;所述过渡连接管段包括与所述接油管段连接的外弯曲圆弧管段、中间斜管段以及与所述喷油管段连接的内弯曲圆弧管段;其中,所述中间斜管段与所述接油管段之间的夹角范围为170-178゜,所述中间斜管段与所述喷油管段之间的夹角范围为140-160゜;同时所述喷油管段包括与所述内弯曲圆弧管段连接的圆锥管单元,所述圆锥管单元另一端连接喷油嘴,所述喷油嘴的口径小于所述过渡连接管段的口径。优选地,所述内弯曲圆弧管段的长度大于所述外弯曲圆弧管段的长度,且小于所述中间斜管段的长度;同时所述圆锥管单元的长度小于所述内弯曲圆弧管段的长度。优选地,所述中间斜管段与所述接油管段之间的夹角为176゜,所述中间斜管段与所述喷油管段之间的夹角为149゜。优选地,所述外弯曲圆弧管段和/或内弯曲圆弧管段设有加强折边。本技术采用过渡连接管段来实现对接油管段和喷油管段之间的连接,同时创新地提出外弯曲圆弧管段、中间斜管段以及内弯曲圆弧管段且设有特定角度的过渡连接管段结构,在实际工作时,首先通过相互连接的外弯曲圆弧管段和中间斜管段用于油体在管路内的预稳压且基本不会对该管段的油体压力造成损失,然后通过相互连接的中间斜管段和内弯曲圆弧管段用于油体在管路内的稳压,最终通过喷油管段的增压实现均匀的喷油效果,本技术在整体工作过程中可以确保在安全稳压环境下完成,同时通过具有特定结构的过渡连接管段不会对油体的压力造成较大能量损失,进而确保均速可靠的喷油效果,最终有效保证了发动机的安全可靠性;同时本技术采用拉拔工艺预成型喷油管本体,然后通过折弯成型得到喷油管,加工成型过程简单、加工效率高而且可以实现对喷油管段的高精准成型效果,进而确保喷油管路的安全运行,不需要采用外部套设套接管的结构设计,结构成本低,适合进行规模推广应用。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下具有安全稳压效果的喷油管3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具有安全稳压效果的喷油管,采用一体加工成型,包括与主油管密封连接的接油管段、设有喷油嘴的喷油管段以及位于接油管段和喷油管段之间的过渡连接管段;喷油管采用不锈钢材料,采用拉拔工艺预成型喷油管本体,然后通过折弯成型得到喷油管;过渡连接管段包括与接油管段连接的外弯曲圆弧管段、中间斜管段以及与喷油管段连接的内弯曲圆弧管段;其中,中间斜管段与接油管段之间的夹角范围为170-178゜,中间斜管段与喷油管段之间的夹角范围为140-160゜;同时喷油管段包括与内弯曲圆弧管段连接的圆锥管单元,圆锥管单元另一端连接喷油嘴,喷油嘴的口径小于过渡连接管段的口径。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见图1所示,一种具有安全稳压效果的喷油管3,采用一体加工成型,包括与主油管(图未示出)密封连接的接油管段31、设有喷油嘴34的喷油管段33以及位于接油管段31和喷油管段33之间的过渡连接管段32;喷油管3采用不锈钢材料,采用拉拔工艺预成型喷油管本体,然后通过折弯成型得到喷油管3;在本实施方式中,过渡连接管段32包括与接油管段31连接的外弯曲圆弧管段32a、中间斜管段32b以及与喷油管段33连接的内弯曲圆弧管段32c,同时喷油管段33包括与内弯曲圆弧管段32c连接的圆锥管单元33a,圆锥管单元33a另一端连接喷油嘴34,喷油嘴34的口径小于过渡连接管段32的口径;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弯曲圆弧管段32c的长度大于外弯曲圆弧管段32a的长度,且小于中间斜管段32b的长度;同时圆锥管单元33a的长度小于内弯曲圆弧管段32c的长度;外弯曲圆弧管段32a和内弯曲圆弧管段32c均设有加强折边35,可以进一步确保喷油管3的安全喷油性能,避免外部加设套管的结构设置;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斜管段32b与接油管段31之间的夹角Φ1范围为170-178゜,中间斜管段32b与喷油管段33之间的夹角Φ2范围为140-160゜;具体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斜管段32b与接油管段31之间的夹角Φ1为176゜,中间斜管段与喷油管段之间的夹角Φ2为149゜。本实施例采用过渡连接管段32来实现对接油管段31和喷油管段33之间的连接,同时创新地提出外弯曲圆弧管段32a、中间斜管段32b以及内弯曲圆弧管段32c且设有特定角度的过渡连接管段32结构,在实际工作时,首先通过相互连接的外弯曲圆弧管段32a和中间斜管段32b用于油体在管路内的预稳压且基本不会对该管段的油体压力造成损失,然后通过相互连接的中间斜管段32b和内弯曲圆弧管段32c用于油体在管路内的稳压,最终通过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安全稳压效果的喷油管,采用一体加工成型,其特征在于,包括与主油管密封连接的接油管段、设有喷油嘴的喷油管段以及位于所述接油管段和喷油管段之间的过渡连接管段;所述喷油管采用不锈钢材料,采用拉拔工艺预成型喷油管本体,然后通过折弯成型得到所述喷油管;/n所述过渡连接管段包括与所述接油管段连接的外弯曲圆弧管段、中间斜管段以及与所述喷油管段连接的内弯曲圆弧管段;其中,所述中间斜管段与所述接油管段之间的夹角范围为170-178゜,所述中间斜管段与所述喷油管段之间的夹角范围为140-160゜;同时所述喷油管段包括与所述内弯曲圆弧管段连接的圆锥管单元,所述圆锥管单元另一端连接喷油嘴,所述喷油嘴的口径小于所述过渡连接管段的口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安全稳压效果的喷油管,采用一体加工成型,其特征在于,包括与主油管密封连接的接油管段、设有喷油嘴的喷油管段以及位于所述接油管段和喷油管段之间的过渡连接管段;所述喷油管采用不锈钢材料,采用拉拔工艺预成型喷油管本体,然后通过折弯成型得到所述喷油管;
所述过渡连接管段包括与所述接油管段连接的外弯曲圆弧管段、中间斜管段以及与所述喷油管段连接的内弯曲圆弧管段;其中,所述中间斜管段与所述接油管段之间的夹角范围为170-178゜,所述中间斜管段与所述喷油管段之间的夹角范围为140-160゜;同时所述喷油管段包括与所述内弯曲圆弧管段连接的圆锥管单元,所述圆锥管单元另一端连接喷油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汝冲
申请(专利权)人:常熟骏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