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速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6000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5: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减速带,包括壳体、顶盖和保护壳,所述壳体上端为敞口结构,所述壳体内底壁的中间位置设置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内设置有非牛顿流体,所述非牛顿流体上设置有顶板,所述顶板可在所述限位槽内上下滑动,所述顶盖可在所述壳体内上下滑动,所述顶盖下侧壁的中心位置设置有滑柱,所述滑柱可在所述限位槽内上下滑动,所述滑柱下侧壁与顶板上侧壁设置有强磁铁,两所述强磁铁同极相对设置,所述保护壳中心位置设有可容纳所述壳体的通槽,所述保护壳与壳体上侧相连,所述保护壳左右两侧向下倾斜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减速效果好且可根据车速自适应调节高度,而且使用寿命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速带
本技术涉及减速带
,特别涉及一种减速带。
技术介绍
在一些特殊路段,如学校、医院等门口,如过村庄、收费站及连续弯道或下坡的路段,为最大化保证机动车的安全行驶及行人安全,这些路段都要设置强制减速带,目的是强制机动车驾驶员减速慢行,以达到机动车安全通过的目的。现有技术中的减速带大都为硬性减速,其在机动车压过时,不管机动车速度快慢,其凸出路面高度不变,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通过减速带的司乘人员造成不舒服的感觉,另外,经常过减速带还会给机动车悬挂系统组成不可逆转的损伤;减速带在使用过程中边角容易破损,需要整体更换,浪费资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减速带,不仅减速效果好且可根据车速自适应调节高度,而且使用寿命长。一种减速带,包括壳体、顶盖和保护壳,所述壳体上端为敞口结构,所述壳体内底壁的中间位置设置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内设置有非牛顿流体,所述非牛顿流体上设置有顶板,所述顶板可在所述限位槽内上下滑动,所述顶盖可在所述壳体内上下滑动,所述顶盖下侧壁的中心位置设置有滑柱,所述滑柱可在所述限位槽内上下滑动,所述滑柱下侧壁与顶板上侧壁设置有强磁铁,两所述强磁铁同极相对设置,所述保护壳中心位置设有可容纳所述壳体的通槽,所述保护壳与壳体上侧相连,所述保护壳左右两侧向下倾斜设置。优选的,所述壳体左右侧壁设置有内翻边,所述顶盖的左右两端设置有拐折,所述拐折设置在所述内翻边正下方。优选的,所述通槽左右内壁的上侧设置有突边,所述突边与所述壳体的上侧壁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保护壳侧边的倾斜角度为15°~25°。优选的,所述保护壳侧边均匀设置有沉头孔。优选的,所述顶盖为拱形。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设置有非牛顿流体,当机动车车轮慢速压过顶盖时,顶盖和滑柱下滑,通过两强磁铁的排斥力使移动板挤压非牛顿流体,此时,顶盖下降至与保护壳顶部同一高度,达到了机动车无颠簸通过的目的;当机动车车轮对顶盖碾压结束时,通过排斥力使顶盖复位;当机动车车轮快速压过顶盖时,非牛顿流体阻止移动板下滑,并通过排斥力阻止顶板下滑,以达到对机动车硬性减速的目的,减速效果好且可根据车速自适应调节和高度;同时设置有保护壳,使机动车先冲击到保护壳,防止减速带主体破损影响使用,延长寿命;本技术不仅减速效果好且可根据车速自适应调节高度,而且使用寿命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俯视图。图中,1-壳体;11-内翻边;2-顶盖;21-拐折;3-保护壳;31-突边;32-沉头孔;4-滑柱;5-强磁铁;6-限位槽;7-非牛顿流体;71-顶板;8-安装地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如图1-2所示,一种减速带,包括壳体1、顶盖2和保护壳3,所述壳体1上端为敞口结构,所述壳体1内底壁的中间位置固定设置有限位槽6,所述限位槽6内设置有非牛顿流体7,所述非牛顿流体7可由水和淀粉按1:1.5混合制成,所述非牛顿流体7上设置有顶板71,所述顶板71的宽度与所述限位槽6的宽度一直,所述顶板71可在所述限位槽6内上下滑动,所述顶盖2可在所述壳体1内上下滑动,所述顶盖2下侧壁的中心位置设置有滑柱4,所述滑柱4可在所述限位槽6内上下滑动,所述滑柱4下侧壁与顶板71上侧壁设置有强磁铁5,两所述强磁铁5同极相对设置,所述保护壳3中心位置设有可容纳所述壳体1的通槽,所述顶盖2突出在所述通槽外,所述保护壳3与壳体1上侧通过螺栓相连,所述保护壳3左右两侧向下倾斜设置、且与地面通过化学螺栓相连,所述保护壳3可为橡胶所制。进一步的,所述壳体1左右侧壁设置有内翻边11,所述顶盖2的左右两端设置有拐折21,所述拐折21设置在所述内翻边11正下方,起到限位作用,防止顶盖2滑出壳体1内。进一步的,所述通槽左右内壁的上侧设置有突边31,所述突边31与所述壳体1的上侧壁固定连接,便于通过螺栓和突边31将保护壳3与壳体1相连。进一步的,所述保护壳3侧边的倾斜角度为15°~25°,降低减速带的硬性坡度,便于机动车行驶。进一步的,所述保护壳3侧边均匀设置有沉头孔32,便于将保护壳3固定在安装地面8上。进一步的,所述顶盖2为拱形,受力更加均匀。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将保护壳3与安装地面8相连,当机动车车轮慢速压过减速带的顶盖2时,顶盖2和滑柱4沿着限位槽6下滑,通过两个强磁铁5之间的排斥力,使移动板71挤压非牛顿流体,此时,顶盖2下降至与保护壳3顶部同一高度,这样就达到了机动车无颠簸通过的目的;当机动车车轮对顶盖2碾压结束时,通过排斥力做到自动弹起顶盖2的复位作用;当机动车车轮快速压过顶盖2时,非牛顿流体变硬阻止移动板71下滑,并通过排斥力阻止顶板2下滑,以达到对机动车硬性减速的目的,其工作原理等同于现有技术中的非牛顿流体防弹衣,如保护壳3破损,可直接更换。以上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技术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速带,包括壳体(1)、顶盖(2)和保护壳(3),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上端为敞口结构,所述壳体(1)内底壁的中间位置设置有限位槽(6),所述限位槽(6)内设置有非牛顿流体(7),所述非牛顿流体(7)上设置有顶板(71),所述顶板(71)可在所述限位槽(6)内上下滑动,所述顶盖(2)可在所述壳体(1)内上下滑动,所述顶盖(2)下侧壁的中心位置设置有滑柱(4),所述滑柱(4)可在所述限位槽(6)内上下滑动,所述滑柱(4)下侧壁与顶板(71)上侧壁设置有强磁铁(5),两所述强磁铁(5)同极相对设置,所述保护壳(3)中心位置设有可容纳所述壳体(1)的通槽,所述保护壳(3)与壳体(1)上侧相连,所述保护壳(3)左右两侧向下倾斜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速带,包括壳体(1)、顶盖(2)和保护壳(3),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上端为敞口结构,所述壳体(1)内底壁的中间位置设置有限位槽(6),所述限位槽(6)内设置有非牛顿流体(7),所述非牛顿流体(7)上设置有顶板(71),所述顶板(71)可在所述限位槽(6)内上下滑动,所述顶盖(2)可在所述壳体(1)内上下滑动,所述顶盖(2)下侧壁的中心位置设置有滑柱(4),所述滑柱(4)可在所述限位槽(6)内上下滑动,所述滑柱(4)下侧壁与顶板(71)上侧壁设置有强磁铁(5),两所述强磁铁(5)同极相对设置,所述保护壳(3)中心位置设有可容纳所述壳体(1)的通槽,所述保护壳(3)与壳体(1)上侧相连,所述保护壳(3)左右两侧向下倾斜设置。


2.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菁唐成毕立武陈晓琳管亚东
申请(专利权)人:南方电网传媒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