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前副车架后安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54172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5: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前副车架后安装结构,包括前副车架后部,在前副车架后部安装有上下对置的上安装板和下安装板,上安装板包括与前副车架后部重叠的第一部分以及不与前副车架后部重叠的第二部分,以在上下方向上同时贯穿第一部分和前副车架后部的方式开设有第一车身安装孔,沿第二部分的上下方向开设有第二车身安装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汽车前副车架后安装结构能提高前副车架后安装点刚度,在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能防止前副车架本体发生后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前副车架后安装结构
本技术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前副车架后安装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新能源车的不断发展,对新能源车的续航里程要求越来越高,而对于纯电动汽车来说,在目前的电池技术条件下,提高续航里程就意味着要增加电池模组,使得动力电池包尺寸越来越大。而当前纯电动汽车由于动力电池尺寸较大,动力电池普遍安装在汽车车体底部,这样就导致了前副车架后部与动力电池前部之间的X向距离越来越小。在高速碰撞中,若前副车架后安装点脱落,前副车架本体会发生后移,进而撞击动力电池而引发电池短路,这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提高前副车架后安装点刚度,在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能防止前副车架本体发生后移的汽车前副车架后安装结构。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前副车架后安装结构,包括前副车架后部,在前副车架后部安装有上下对置的上安装板和下安装板,上安装板包括与前副车架后部重叠的第一部分以及不与前副车架后部重叠的第二部分,以在上下方向上同时贯穿第一部分和前副车架后部的方式开设有第一车身安装孔,沿第二部分的上下方向开设有第二车身安装孔。进一步地,前副车架后部为前副车架后横梁。进一步地,以在上下方向上同时贯穿第一部分和前副车架后部的方式开设有第一稳定杆安装孔和第二稳定杆安装孔,固定件穿过第一稳定杆安装孔和第二稳定杆安装孔而将稳定杆安装于第一部分和前副车架后部。进一步地,在上安装板和/或下安装板上安装有控制臂。进一步地,沿上安装板的上下方向开设有第一控制臂安装孔,沿下安装板的上下方向开设有第二控制臂安装孔,控制臂置于上安装板和下安装板之间,固定件穿过第一控制臂安装孔和第二控制臂安装孔而将控制臂安装于上安装板和下安装板之间。进一步地,在上安装板和下安装板之间设有连接板。在前副车架本体受到强烈撞击时,通过第一车身安装孔和第二车身安装孔两个安装点的紧固连接,可以防止副车架本体与车身的安装螺栓断裂而使得副车架本体后移,相对于传统只通过一个安装孔的安装方式,本技术的汽车前副车架后安装结构具有更高的刚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汽车前副车架后安装结构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汽车前副车架后安装结构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如图1-2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汽车前副车架后安装结构包括前副车架后部1,其中前副车架是由围成一矩形的前副车架前横梁1d、前副车架左横梁1b、前副车架右横梁1c和前副车架后横梁1a组成。前副车架后部1具体可以为前副车架后横梁1a。在前副车架后部1安装有上下对置的上安装板2和下安装板3,上安装板2和下安装板3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安装于前副车架后部1。上安装板2包括与前副车架后部1重叠的第一部分21以及不与前副车架后部1重叠的第二部分22。以在上下方向上同时贯穿第一部分21和前副车架后部1的方式开设有第一车身安装孔11,沿第二部分22的上下方向开设有第二车身安装孔12。通过第一车身安装孔11和第二车身安装孔12可以将车身钣金固定于前副车架和上安装板2。以在上下方向上同时贯穿第一部分21和前副车架后部1的方式开设有第一稳定杆安装孔81和第二稳定杆安装孔82。固定件穿过第一稳定杆安装孔81和第二稳定杆安装孔82而将稳定杆8安装于第一部分21和前副车架后部1,其中稳定杆8用于平衡车身左右两侧。在上安装板2和/或下安装板3上安装有控制臂9。在本实施例中,沿上安装板2的上下方向开设有第一控制臂安装孔91,沿下安装板3的上下方向开设有第二控制臂安装孔92,控制臂9置于上安装板2和下安装板3之间,即置于上安装板2和下安装板3形成的开口内。固定件穿过第一控制臂安装孔91和第二控制臂安装孔92而将控制臂9安装于上安装板2和下安装板3之间,其中控制臂9安装于车轮和前副车架之间,用于控制车轮的跳动。在上安装板2和下安装板3之间还设有连接板4。连接板4用于提高上安装板2和下安装板3的安装强度。在前副车架本体受到强烈撞击时,通过第一车身安装孔11和第二车身安装孔12两个安装点的紧固连接,可以防止副车架本体与车身的安装螺栓断裂而使得副车架本体后移,相对于传统只通过一个安装孔的安装方式,本技术的汽车前副车架后安装结构具有更高的刚度。另外,通过在上安装板2和前副车架后部1安装稳定杆8,即使第一车身安装孔11和第二车身安装孔12处的两个安装螺栓断裂,由于稳定杆8对副车架本体的后移有一定的拉拽效果,能减小副车架本体的后移量,进一步降低副车架本体撞击动力电池的风险。通过在上安装板2和前副车架后部1安装控制臂9,即使第一车身安装孔11和第二车身安装孔12处的两个安装螺栓断裂,由于控制臂9对副车架本体的后移有一定的拉拽效果,能减小副车架本体的后移量,进一步降低副车架本体撞击动力电池的风险。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前副车架后安装结构,包括前副车架后部(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副车架后部(1)安装有上下对置的上安装板(2)和下安装板(3),所述上安装板(2)包括与所述前副车架后部(1)重叠的第一部分(21)以及不与所述前副车架后部(1)重叠的第二部分(22),以在上下方向上同时贯穿所述第一部分(21)和所述前副车架后部(1)的方式开设有第一车身安装孔(11),沿所述第二部分(22)的上下方向开设有第二车身安装孔(1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前副车架后安装结构,包括前副车架后部(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副车架后部(1)安装有上下对置的上安装板(2)和下安装板(3),所述上安装板(2)包括与所述前副车架后部(1)重叠的第一部分(21)以及不与所述前副车架后部(1)重叠的第二部分(22),以在上下方向上同时贯穿所述第一部分(21)和所述前副车架后部(1)的方式开设有第一车身安装孔(11),沿所述第二部分(22)的上下方向开设有第二车身安装孔(1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副车架后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副车架后部(1)为前副车架后横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副车架后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以在上下方向上同时贯穿所述第一部分(21)和所述前副车架后部(1)的方式开设有第一稳定杆安装孔(81)和第二稳定杆安装孔(82),固定件穿过所述第一稳定杆安装孔(8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林郑颢徐义博王玉超欧阳俊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