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车体框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6323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1 15: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下车体框架结构,包括左前纵梁、右前纵梁、左门槛、右门槛和中通道,所述下车体框架结构还包括前围下横梁、左前纵梁接头和右前纵梁接头,所述前围下横梁位于所述左门槛和所述右门槛之间,所述前围下横梁的中部与所述中通道的前端连接;所述左前纵梁接头和所述右前纵梁接头开口向上,所述左前纵梁接头分别与所述左前纵梁的后端、所述左门槛的前端及所述前围下横梁的左端连接,所述右前纵梁接头分别与所述右前纵梁的后端、所述右门槛的前端及所述前围下横梁的右端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下车体框架结构,可提高碰撞性能并实现轻量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下车体框架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下车体框架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由汽油驱动的传动汽车以及纯电动车一般都具有作为整车骨架的下车体框架,汽车绝大多数部件及总成都是通过下车体框架来固定的,如传动系、悬架、转向系统、驾驶室、货箱和相关操作机构。下车体框架起到支撑连接汽车各零部件的作用,并承受来自车内外的各种载荷,因此下车体框架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承受汽车的载荷和从车轮传来的冲击。随着人们的安全意识的提高以及驾驶体验、环保要求等主观和客观因素的推动下,碰撞安全性和轻量化设计成为目前车身设计的重要课题,也是未来必然发展趋势,尤其对于纯电动车,轻量化要求更高。针对车身下车体框架进行合理布置,是在满足汽车车身的抗撞能力、刚度特性的基础上实现轻量化最有效措施。现有的纯电动车下车体框架的前后纵梁接头一般采用抗扭接头,以提升机舱纵梁到门槛的传递路径,前围根部横梁采用一根大挤压型材结构稳定支撑框架,但该结构存在的普遍技术问题是轻量化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纯电动车的下车体框架结构的碰撞性能提升和重量控制要求,提供一种下车体框架结构。提供一种下车体框架结构,包括左前纵梁、右前纵梁、左门槛、右门槛和中通道,所述下车体框架结构还包括前围下横梁、左前纵梁接头和右前纵梁接头,所述前围下横梁位于所述左门槛和所述右门槛之间,所述前围下横梁的中部与所述中通道的前端连接;所述左前纵梁接头和所述右前纵梁接头开口向上,所述左前纵梁接头分别与所述左前纵梁的后端、所述左门槛的前端及所述前围下横梁的左端连接,所述右前纵梁接头分别与所述右前纵梁的后端、所述右门槛的前端及所述前围下横梁的右端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左前纵梁接头和所述右前纵梁接头内部设有四边形筋状结构。进一步地,所述前围下横梁内部设有米字型筋状结构。进一步地,所述左前纵梁接头包括左前纵梁上接头和左前纵梁下接头,所述左前纵梁上接头与所述左前纵梁下接头靠近所述左前纵梁后端的连接端扣合形成封闭梁体;所述右前纵梁接头包括右前纵梁上接头和右前纵梁下接头,所述右前纵梁上接头与所述右前纵梁下接头靠近所述右前纵梁后端的连接端扣合形成封闭梁体。进一步地,所述左前纵梁上接头和所述右前纵梁上接头内部设有米字型筋状结构,所述左前纵梁下接头和所述右前纵梁下接头内部设有四边形筋状结构。进一步地,所述左前纵梁下接头在与所述左门槛连接处的侧壁高度大于所述左门槛的高度,所述右前纵梁下接头在与所述右门槛连接处的侧壁高度大于所述右门槛的高度。进一步地,所述下车体框架结构还包括前围上横梁、前排座椅前横梁、前排座椅后横梁和后排座椅前横梁,所述前围上横梁连接在所述左前纵梁上接头与所述右前纵梁上接头之间,所述前排座椅前横梁、所述前排座椅后横梁和所述后排座椅前横梁依次连接在所述左门槛和所述右门槛之间,所述中通道依次与所述前排座椅前横梁、所述前排座椅后横梁和所述后排座椅前横梁的中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下车体框架结构还包括左后纵梁、右后纵梁、后地板横梁、左后纵梁接头和右后纵梁接头,所述后地板横梁连接在所述左后纵梁的前端与所述右后纵梁的前端之间;所述左后纵梁接头和所述右后纵梁接头开口向上,所述左后纵梁接头的前端分别与所述左门槛的后端及所述后排座椅前横梁的左端连接,所述左后纵梁接头的后端分别与所述左后纵梁的前端及所述后地板横梁的左端连接;所述右后纵梁接头的前端分别与所述右门槛的后端及所述后排座椅前横梁的右端连接,所述右后纵梁接头的后端分别与所述右后纵梁的前端及所述后地板横梁的右端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左后纵梁接头和所述右后纵梁接头内部设有交叉型筋状结构。进一步地,所述下车体框架结构还包括后围横梁,所述后围横梁连接在所述左后纵梁的后端与所述右后纵梁的后端之间。本专利技术带来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左前纵梁接头、右前纵梁接头抗弯曲变形力并支撑前纵梁吸能,通过前围下横梁稳定前围,并通过地板的中通道、左门槛和右门槛三条力的传递路径,实现碰撞安全性能和轻量化。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下车体框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左前纵梁上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左前纵梁下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左前纵梁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前围框架的结构示意图。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1、左前纵梁;2、右前纵梁;3、左门槛;4、右门槛;5、中通道;6、前围下横梁;601、第五底板;602、第五侧板;603、第五内部筋;7、左前纵梁接头;701、左前纵梁上接头;7011、第一底板;7012、第一侧板;7013、第一内部筋;702、左前纵梁下接头;7021、第一连接端;7022、第二连接端;7023、第三连接端;7024、第二底板;7025、第二侧板;7026、第二内部筋;8、右前纵梁接头;801、右前纵梁上接头;8011、第三底板;8012、第三侧板;8013、第三内部筋;802、右前纵梁下接头;8021、第四连接端;8022、第五连接端;8023、第六连接端;8024、第四底板;8025、第四侧板;8026、第四内部筋;9、前围上横梁;10、前排座椅前横梁;11、前排座椅后横梁;12、后排座椅前横梁;13、左后纵梁;14、右后纵梁;15、后地板横梁;16、左后纵梁接头;1601、第六底板;1602、第六侧板;1603、第六内部筋;17、右后纵梁接头;1701、第七底板;1702、第七侧板;1703、第七内部筋;18、后围横梁。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如图1-5所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下车体框架结构,包括左前纵梁1、右前纵梁2、左门槛3、右门槛4和中通道5,所述下车体框架结构还包括前围下横梁6、左前纵梁接头7和右前纵梁接头8,所述前围下横梁6位于所述左门槛3和所述右门槛4之间,所述前围下横梁6的中部与所述中通道5的前端连接;所述左前纵梁接头7和所述右前纵梁接头8开口向上,所述左前纵梁接头7分别与所述左前纵梁1的后端、所述左门槛3的前端及所述前围下横梁6的左端连接,所述右前纵梁接头8分别与所述右前纵梁2的后端、所述右门槛4的前端及所述前围下横梁6的右端连接。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开口向上的抗弯结构设计的左前纵梁接头7、右前纵梁接头8可减少前围侵入量和支撑前端纵梁的吸能,并可实现左前纵梁接头7和右前纵梁接头8的减重;同时,左前纵梁1、右前纵梁2、左门槛3、右门槛4和中通道5的纵向结构,以及前围下横梁6、左前纵梁接头7和右前纵梁接头8的横向结构所形成的下车体框架结构,通过前围下横梁6稳定前围,通过中通道5、左门槛3和右门槛4三条传递路径将碰撞力从前纵梁向地板传递,实现稳定可靠的正面碰撞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下车体框架结构,包括左前纵梁、右前纵梁、左门槛、右门槛和中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车体框架结构还包括前围下横梁、左前纵梁接头和右前纵梁接头,所述前围下横梁位于所述左门槛和所述右门槛之间,所述前围下横梁的中部与所述中通道的前端连接;所述左前纵梁接头和所述右前纵梁接头开口向上,所述左前纵梁接头分别与所述左前纵梁的后端、所述左门槛的前端及所述前围下横梁的左端连接,所述右前纵梁接头分别与所述右前纵梁的后端、所述右门槛的前端及所述前围下横梁的右端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车体框架结构,包括左前纵梁、右前纵梁、左门槛、右门槛和中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车体框架结构还包括前围下横梁、左前纵梁接头和右前纵梁接头,所述前围下横梁位于所述左门槛和所述右门槛之间,所述前围下横梁的中部与所述中通道的前端连接;所述左前纵梁接头和所述右前纵梁接头开口向上,所述左前纵梁接头分别与所述左前纵梁的后端、所述左门槛的前端及所述前围下横梁的左端连接,所述右前纵梁接头分别与所述右前纵梁的后端、所述右门槛的前端及所述前围下横梁的右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体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前纵梁接头和所述右前纵梁接头内部设有四边形筋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体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下横梁内部设有米字型筋状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体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前纵梁接头包括左前纵梁上接头和左前纵梁下接头,所述左前纵梁上接头与所述左前纵梁下接头靠近所述左前纵梁后端的连接端扣合形成封闭梁体;所述右前纵梁接头包括右前纵梁上接头和右前纵梁下接头,所述右前纵梁上接头与所述右前纵梁下接头靠近所述右前纵梁后端的连接端扣合形成封闭梁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下车体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前纵梁上接头和所述右前纵梁上接头内部设有米字型筋状结构,所述左前纵梁下接头和所述右前纵梁下接头内部设有四边形筋状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下车体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前纵梁下接头在与所述左门槛连接处的侧壁高度大于所述左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游洁杨宏吴纯福耿富荣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