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板构式建筑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03391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5: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装配板构式建筑及其施工方法,所述建筑包括以蒸压加气混凝土承重型内、外墙板为装配式墙体,并配以构造柱、圈梁(外墙为高位圈梁)、楼(屋)面板等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不高于六层的装配板构整体式房屋。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装配板构式建筑的关键在于将仅能为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提供围护墙或隔墙的蒸压加气混凝土板材进行技术改进,使之成为既能用于多层承重,又可实现建筑节能、体轻、抗裂、防火、抗震且可恢复的新型装配式结构部品,通过现场拼装而成为装配板构式建筑,是装配式建筑的又一种全新的建筑体系。同时又把传统的仅仅用作建筑围护墙或隔墙的自承重板材变为装配式建筑的承重构件,为蒸压加气混凝土板材的推广应用拓展了新的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板构式建筑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装配式建筑
,具体涉及一种蒸压加气混凝土装配板构式建筑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多层房屋的建设基本都是砌体结构房屋,由于我国幅源广阔,建房所用的砌体材料良莠不分、鱼龙混杂,其中不乏劣质材料被大量应用。一些地区尤其是村镇、乡村、牧区,没有正规设计与施工,建造多层砌体房屋都是用手工砌筑,费力耗时,建造的房屋不满足我国相关规范要求且存有较大安全隐患。蒸压加气混凝土墙板基本被应用于各类建筑的自承重外围护墙以及建筑内隔墙,还没有将这类板材横向装配使之形成承重墙建筑的多层建筑案例,不利于蒸压加气混凝土板材应用领域的拓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以上问题的提出,而研究设计一种装配板构式建筑及其施工方法。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一种装配板构式建筑,包括承重型内墙、承重型外墙、楼面板、屋面板以及构造柱和圈梁,所述承重型内墙和承重型外墙为蒸压加气混凝土配筋承重墙板拼接而成的装配式墙体,所述蒸压加气混凝土配筋承重墙板包括蒸压加气混凝土主体和设置于蒸压加气混凝土主体内的配筋,所述配筋包括两层钢筋网片,每层钢筋网片包括正交焊接的横向钢筋和纵向钢筋,所述配筋还包括设置于墙板厚度方向且连接两层钢筋网片的短向分布筋。进一步地,所述墙板厚度方向的短向分布筋与板内上、下两层钢筋网片焊接固定,所述横向钢筋与纵向钢筋相互正交焊接,所述横向钢筋和纵向钢筋的直径不小于5mm,所述纵向钢筋的间距小于或等于300mm,所述短向分布筋的间距小于或等于600mm,所述短向分布筋的间距与横向钢筋的间距相同。进一步地,所述蒸压加气混凝土配筋承重墙板的宽度为600mm,每层钢筋网片包括至少4根纵向钢筋。进一步地,所述蒸压加气混凝土配筋承重墙板横向拼接,所述蒸压加气混凝土配筋承重墙板的端部竖向加工可用于埋设线管的内凹型布线槽,所述布线槽的深度不大于200mm,宽度不大于200mm。进一步地,所述蒸压加气混凝土配筋承重墙板横向拼接,所述蒸压加气混凝土配筋承重墙板的端部的上侧面设有长度不大于2000mm的置筋凹槽,所述置筋凹槽内放置长度不大于2000mm的与构造柱拉结的钢筋,所述与构造柱拉结的钢筋从所述置筋凹槽内伸出并锚入构造柱内。进一步地,建筑内外墙交界处、楼梯间四角处和纵横墙交界处设有与墙拉结的现浇构造柱,所述屋面板和楼面板为预制混凝土结构、现浇混凝土结构或蒸压加气混凝土叠合板,所述圈梁为预制混凝土结构或现浇混凝土结构,外墙的圈梁均为高位圈梁。进一步地,所述蒸压加气混凝土叠合板包括底板和与底板叠合的后浇筑混凝土层,所述底板为蒸压加气混凝土配筋预制底板,所述底板包括蒸压加气混凝土主体和设置于蒸压加气混凝土主体内的配筋,所述后浇筑混凝土层内设有焊接钢筋网片,所述底板的板侧面预设企口,相邻底板的企口拼接为板缝槽,所述板缝槽内设有板缝构造钢筋,所述底板的长度小于或等于6000mm,厚度小于或等于250mm,宽度为小于或等于600mm,所述后浇筑混凝土层的厚度小于或等于150mm,所述板缝槽深度不大于板厚度的2/3,所述底板的受拉区的钢筋数量大于受压区的钢筋数量。进一步地,建筑的所有预制建筑部品上均设有编号信息标识。进一步地,所述编号信息标识为二维码标识。一种装配板构式建筑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按照建筑设计结果制定墙体拆分和编号方案;S2:对所有预制建筑部品进行加工,根据步骤S1的方案进行编号;S3:对预制建筑部品粘贴编号信息标识,并按墙号顺序堆放,每个墙体集中堆放一垛;S4:将步骤S3得到的成品件运至施工现场,识别编号信息标识并进行拼装。与现有技术比较,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装配板构式建筑及其施工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将仅能为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提供围护墙(隔墙)的蒸压加气混凝土板材进行技术改进,使之成为既能承重,又可实现保温、抗裂、节能、抗震且可恢复的新型装配式建筑的结构部品;承重墙板内按设计要求配置双层钢筋网以及钢筋网之间的短向拉结分布筋;钢筋网的设置使板材在生产过程中产生自应力,自应力对加气混凝土形成有效约束从而提高墙板的抗裂性能,墙板厚度方向的短向拉结分布筋的设置又改善了板材的抗劈裂能力,所以板内配筋能够有效增加墙体的竖向承载能力和提高墙体的延性;2、对建筑图纸进行墙体拆分、编号,利用建筑信息化技术对部品进行编码、列表,实现信息与加工的两化融合;3、易于施工,大幅度节省原材料、降低工作量、提高了施工速度;4、墙板端部竖向加工可用于埋设线管的内凹型布线槽,当两侧墙板拼装时形成可以敷设线管的竖向通道,此举避免了在拼装好的墙面再进行剔凿的习惯,方便施工,保证了墙体质量,符合装配式建筑的要求;5、装配板构式建筑自重轻,可大幅降低地震作用(约为同方案砖混建筑的1/2),配筋墙板又增加了墙体的延性,建筑内外墙交界处、楼梯间四角、纵横墙交界处及局部需要加强的部位设有与墙有拉结的现浇构造柱,每层均设置了混凝土圈梁(外墙为高位圈梁),墙板拼缝中设置了与构造柱拉结的钢筋,所设的构造安全到位,抗震设防烈度可达9度;6、房屋装配施工时,只需将蒸压加气混凝土配筋承重墙板用专用粘结剂粘好拼实,在构造柱、圈梁等位置现场浇筑少量混凝土,可比传统砌体结构施工方式省时1/2以上,比传统多层砌体结构房屋节省大量砌筑砂浆,所用施工设备简单,装配式施工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与工时,建房速度快,最大幅度地提高了建筑的性价比;7、可大量利用粉煤灰及脱硫石膏等固体废弃物,符合国家所倡导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墙材革新以及国家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的产业导向;8、引导建立新材装配建筑的发展理念,有利于新型材料→信息化处理→部品加工→技术配套→现场拼装→网络销售,促使新材装配式建筑向着科学方向发展。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建筑立面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建筑剖面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建筑平面示意图。图4a和图4b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蒸压加气混凝土配筋承重墙板的配筋构造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蒸压加气混凝土配筋承重墙板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蒸压加气混凝土配筋承重墙板的布线槽在两侧墙板拼接状态下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蒸压加气混凝土配筋承重墙板的布线槽竖向穿线管做法示意图(两侧墙板拼接)。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蒸压加气混凝土配筋承重墙板的布线槽竖向穿线管做法示意图(墙板与构造柱拼接)。图9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楼面板/屋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边部圈梁构造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中部圈梁构造示意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所述的楼面板/屋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蒸压加气混凝土配筋预制底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蒸压加气混凝土配筋承重墙板与构造柱之间拉结筋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配板构式建筑,其特征在于:包括承重型内墙、承重型外墙、楼面板、屋面板以及构造柱和圈梁,所述承重型内墙和承重型外墙为蒸压加气混凝土配筋承重墙板拼接而成的装配式墙体,所述蒸压加气混凝土配筋承重墙板包括蒸压加气混凝土主体和设置于蒸压加气混凝土主体内的配筋,所述配筋包括两层钢筋网片,每层钢筋网片包括正交焊接的横向钢筋和纵向钢筋,所述配筋还包括设置于墙板厚度方向且连接两层钢筋网片的短向分布筋。/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板构式建筑,其特征在于:包括承重型内墙、承重型外墙、楼面板、屋面板以及构造柱和圈梁,所述承重型内墙和承重型外墙为蒸压加气混凝土配筋承重墙板拼接而成的装配式墙体,所述蒸压加气混凝土配筋承重墙板包括蒸压加气混凝土主体和设置于蒸压加气混凝土主体内的配筋,所述配筋包括两层钢筋网片,每层钢筋网片包括正交焊接的横向钢筋和纵向钢筋,所述配筋还包括设置于墙板厚度方向且连接两层钢筋网片的短向分布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板构式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墙板厚度方向的短向分布筋与板内上、下两层钢筋网片焊接固定,所述横向钢筋与纵向钢筋相互正交焊接,所述横向钢筋和纵向钢筋的直径不小于5mm,所述纵向钢筋的间距小于或等于300mm,所述短向分布筋的间距小于或等于600mm,所述短向分布筋的间距与横向钢筋的间距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配板构式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压加气混凝土配筋承重墙板的宽度为600mm,每层钢筋网片包括至少4根纵向钢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配板构式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压加气混凝土配筋承重墙板横向拼接,所述蒸压加气混凝土配筋承重墙板的端部竖向加工可用于埋设线管的内凹型布线槽,所述布线槽的深度不大于200mm,宽度不大于200mm。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装配板构式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压加气混凝土配筋承重墙板横向拼接,所述蒸压加气混凝土配筋承重墙板的端部的上侧面设有长度不大于2000mm的置筋凹槽,所述置筋凹槽内放置长度不大于2000mm的与构造柱拉结的钢筋,所述与构造柱拉结的钢筋从所述置筋凹槽内伸出并锚入构造柱内。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连玉蔡文章高璐王鑫
申请(专利权)人:正合新材大连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