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引式内部抛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025790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5:16
本申请涉及打磨抛光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牵引式内部抛光装置,其包括套管和牵引轴,牵引轴可相对于套管的轴向往复滑动;沿牵引轴的轴向依次设有卡盘和旋转件,卡盘用于固定待抛光管件,旋转件与套管内壁转动连接,牵引轴贯穿旋转件并与旋转件之间设有相互配合的螺旋凹槽和螺旋凸棱;旋转体背离卡盘的一侧向外延伸出套管并设有抛光部,抛光部包括沿旋转体径向设置的油压腔,油压腔内设有抛光刷座体,抛光刷座体朝向外部的一端设有抛光体。通过卡盘牵引管件往复移动,旋转体将在套管内往复旋转,旋转体带动抛光部转动,抛光体相对于待打磨管件的内壁转动、轴向移动,使得抛光体相对于管件具有更多的自由度,从而提高打磨效果和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牵引式内部抛光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打磨抛光
,具体涉及牵引式内部抛光装置。
技术介绍
钢管在制作过程中,通常需要对钢管的内孔进行抛光处理。现有技术中,对钢管内孔的抛光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采用专用的抛光设备,例如采用珩磨设备及抛光头对钢管内孔进行整体抛光,二是采用手工打磨工具进行钢管内孔局部抛光。采用珩磨设备等专用的抛光设备其对钢管的内孔直线度、圆柱度及孔径尺寸的要求较高,当钢管直线度或圆柱度较差时珩磨抛光的效果较差。采用手工打磨工具进行抛光,由于是采用抛光磨头进行局部打磨,其效率较低,且由于操作力的不均匀,容易造成内孔打磨抛光的不均匀,同时打磨抛光的粗糙度质量也较差。另外,手工打磨抛光时缺少冷却润滑,同样造成打磨抛光后的表面质量较低的弊端。另外,对于长度较长的钢管,且需要达到内孔镜面质量要求的钢管,其采用现有技术进行抛光的难度较大,抛光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牵引式内部抛光装置,以使抛光体相对待打磨的管件的内壁具有更多的运动方向,以提高抛光的效果和效率。牵引式内部抛光装置包括固定在机架上的套管和与机架滑动连接的牵引轴,套管和牵引轴同轴设置,且牵引轴仅可相对于套管的轴向往复滑动;沿牵引轴的轴向依次设有卡盘和旋转件,卡盘与牵引轴固定并位于套管外,卡盘用于夹持待打磨管件,旋转件设置在套管内,旋转件与套管壁转动连接,牵引轴贯穿旋转件,且牵引轴与旋转件之间设有相互配合的螺旋凹槽和螺旋凸棱,牵引轴相对于旋转件移动,旋转件旋转;旋转体背离卡盘的一侧向外延伸出套管并在套管外部设有与旋转体固定的抛光部,抛光部包括沿旋转体径向设置的油压腔,油压腔内设有抛光刷座体,抛光刷座体朝向外部的一端设有抛光体,抛光刷座体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一拉簧,且第一拉簧与油压腔的底部连接,抛光刷座体上设有连通油压腔和抛光体的油道,抛光部还包括沿牵引轴轴向设置的储油腔,储油腔和油压腔通过第一单向阀连接,油道内设有第二单向阀,第一单向阀的进口端与储油腔连通,第一单向阀的出口端与油压腔连通,第二单向阀的进口端与油压腔连通,第二单向阀的出口端与抛光体连通。本基础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1)通过卡盘牵引待打磨的管件往复移动,则旋转体将在套管内往复旋转;同时,旋转体带动抛光部转动,抛光部转动时,抛光刷座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沿旋转体的径向向外滑出,从而使得抛光体压紧在待打磨管件的内壁,同时抛光体将相对于待打磨管件的内壁转动、轴向移动,使得抛光体相对于待打磨的关键具有更多的自由度,从而提高打磨效果和效率。(2)抛光刷座体受到的离心力越大,则抛光体作用在待打磨管件内壁上的力越大,适用于对较粗糙的表面进行打磨;而抛光体作用在待打磨管件内壁上的力减小,有利于更精细的打磨,因此通过控制旋转体的转动速度,可以改变抛光体对管件的打磨状态。(3)抛光部随旋转体往复旋转的过程中,抛光刷座体将间隙性从油压腔内伸出,从而往复挤压油压腔,则储存在储油腔内的抛光油将被吸入油压腔内,然后在从油压腔内压出到抛光体上,一方面可以防止储存在抛光油从抛光体大量渗出,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抛光速度匹配抛光油的供油量,避免抛光油被大量的浪费。优选方案一:作为对基础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卡盘和旋转体之间设有活塞,活塞与牵引轴固定连接;活塞设置在套管内,活塞与旋转件之间形成气室,旋转件内设有气流通道,气流通道中部的横截面积小于气流通道两端的横截面积,气室内设有与气流通道相对的吸油棉;所述抛光部和旋转体之间设有吸油部,吸油部呈环形,吸油部的周面上设有若干吸油管,吸油部和气流通道的中部通过吸油通道连通。在优选方案一中,活塞跟随牵引轴往复运动,则气室的容积将产生周期性变化,在气室空间增大时,外部空气将被吸入气室内;而气室空间减小时,气室内部的空气将通过气流通道排出,使得气流内形成气流。气流经过气流通道的中部时,流速加快,从而将在吸油通道内形成对吸油部的吸力;旋转体旋转时,吸油管将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与管件的内壁接触。抛光体在抛光管件的内壁时,抛光油将不断的分布并聚集在管件的内壁上,而通过吸油管可将多余的抛光油吸入气流通道,并被吹散到吸油棉上,避免抛光油滴落,使工作场所产生大量的油污。优选方案二:作为对优选方案一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活塞与旋转体之间的距离增大时,旋转体正转,活塞与旋转体之间的距离减小时,旋转体反转;所述储油腔的侧壁上设有螺旋导料片,旋转体正转,螺旋导料片向背离油压腔一侧推动抛光油,旋转体反转,螺旋导料片向油压腔一侧推动抛光油。在优选方案二中,旋转体正转时,沿管件的移动方向,抛光部在前,吸油部在后;旋转体反转时,沿管件的移动方向,吸油部在前,抛光部在后。当旋转体反转时,螺旋导料片向油压腔一侧推动抛光油,此时在离心力作用下,抛光刷座体向外滑出使得油压腔的容积增大,则油压腔将吸入抛光油;旋转体由反转向正转切换时,即在旋转体的转速为0时,抛光刷座体将挤压油压腔,从而在旋转体开始正转前,抛光油将浸入抛光体内。当旋转体正转时,螺旋导料片向背离油压腔一侧推动抛光油;由于储油腔靠近油压腔一端出现空洞,从而油压腔仅会吸入极少的抛光油,因此在旋转体开始正转前,不会再向抛光体内补充抛光油。以旋转体正转-反转为一个运行周期,在一个运行周期开始前,将向抛光体内补充抛光油;而在该运行周期过程中,旋转体反转过程中,吸油部将会对管件内壁的抛光油进行一次清理。在一个运行周期内,向抛光体补充一次抛光油,而非在旋转体发生一次运行状态的改变时向抛光体补充一次抛光油,从而可以提高抛光油的利用率。而在一个运行周期结束时,吸油部对吸附在管件内壁的抛光油进行及时清理;由于抛光过程中,抛光所形成的颗粒将被吸附在抛光油内,抛光油内的颗粒过多将影响打磨质量,因此及时清理抛光油,可以提高抛光质量。优选方案三:作为对优选方案二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旋转体内设有可沿旋转体的径向滑动的离心块,旋转体旋转,离心块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气流通道的中部滑动,旋转体旋转速度越快,离心块进入气流通道的距离越深。在优选方案三中,在旋转体旋转时,离心块将受到离心力的作用并向外滑出,离心块阻挡气流通道将改变气流通道中部的气流速度。因此,在旋转体转动速度越快时,吸油部对吸附在管件内壁的抛光油的清除能力更强;而旋转体旋转速度越快,抛光体内的抛光油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会大量溢出,在旋转体反向转动的过程中,容易导致抛光油集中在管件某处的内壁上;旋转体转动速度越快,抛光油的供给速度也越快,配合吸油部对抛光油更强的清理能力,可以减少抛光油在管件内壁的残余。优选方案四:作为对优选方案三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离心块上固定有沿旋转体径向设置的活动管,活动管插入吸油通道内。通过设置活动管与离心块固定,并将活动管插入到吸油通道内,有利于吸油通道延伸至气流通道中部所形成的喉部,从而有利于在吸油通道内形成负压。优选方案五:作为对优选方案四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套管的外周设有毡布层;待打磨的管件外套在套管上,则套管对管件还具有支撑作用,且管件将相对于套管往复运动;而设置毡布层,可以避免套管磨损管件内壁。...

【技术保护点】
1.牵引式内部抛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在机架上的套管和与机架滑动连接的牵引轴,套管和牵引轴同轴设置,且牵引轴仅可相对于套管的轴向往复滑动;沿牵引轴的轴向依次设有卡盘和旋转件,卡盘与牵引轴固定并位于套管外,卡盘用于夹持待打磨管件,旋转件设置在套管内,旋转件与套管壁转动连接,牵引轴贯穿旋转件,且牵引轴与旋转件之间设有相互配合的螺旋凹槽和螺旋凸棱,牵引轴相对于旋转件移动,旋转件旋转;旋转体背离卡盘的一侧向外延伸出套管并在套管外部设有与旋转体固定的抛光部,抛光部包括沿旋转体径向设置的油压腔,油压腔内设有抛光刷座体,抛光刷座体朝向外部的一端设有抛光体,抛光刷座体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一拉簧,且第一拉簧与油压腔的底部连接,抛光刷座体上设有连通油压腔和抛光体的油道,抛光部还包括沿牵引轴轴向设置的储油腔,储油腔和油压腔通过第一单向阀连接,油道内设有第二单向阀,第一单向阀的进口端与储油腔连通,第一单向阀的出口端与油压腔连通,第二单向阀的进口端与油压腔连通,第二单向阀的出口端与抛光体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牵引式内部抛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在机架上的套管和与机架滑动连接的牵引轴,套管和牵引轴同轴设置,且牵引轴仅可相对于套管的轴向往复滑动;沿牵引轴的轴向依次设有卡盘和旋转件,卡盘与牵引轴固定并位于套管外,卡盘用于夹持待打磨管件,旋转件设置在套管内,旋转件与套管壁转动连接,牵引轴贯穿旋转件,且牵引轴与旋转件之间设有相互配合的螺旋凹槽和螺旋凸棱,牵引轴相对于旋转件移动,旋转件旋转;旋转体背离卡盘的一侧向外延伸出套管并在套管外部设有与旋转体固定的抛光部,抛光部包括沿旋转体径向设置的油压腔,油压腔内设有抛光刷座体,抛光刷座体朝向外部的一端设有抛光体,抛光刷座体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一拉簧,且第一拉簧与油压腔的底部连接,抛光刷座体上设有连通油压腔和抛光体的油道,抛光部还包括沿牵引轴轴向设置的储油腔,储油腔和油压腔通过第一单向阀连接,油道内设有第二单向阀,第一单向阀的进口端与储油腔连通,第一单向阀的出口端与油压腔连通,第二单向阀的进口端与油压腔连通,第二单向阀的出口端与抛光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牵引式内部抛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盘和旋转体之间设有活塞,活塞与牵引轴固定连接;活塞设置在套管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益军李显刚
申请(专利权)人:绥阳县华丰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