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洗流体输送管道的清洗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99350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清洗系统,利用与流过管道的流体一起循环的小球来清洗管道,该系统包括一小球收集器壳体,该壳体具有一多孔隔板,允许流体但不允许小球经过,这样,小球就聚集在上腔室内并通过控制各种阀门而再循环到管道内。上腔室由一个可取走的罩盖盖住,以允许将小球添加入上腔室或从上腔室取走。(*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来清洗流体输送管道的清洗系统。本专利技术特别可用于冷凝器中,用来清洗在冷凝器中使用的热交换器的管道,因此,下面结合这种应用来描述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特别针对在美国专利4,865,121和5,126,204中所描述的那种类型的清洗系统。这样的清洗系统包括和流体一起通过管道从上游侧到下游侧循环的小球、在管道下游侧从流体中分离出小球的分离装置、以及使小球再循环回到管道上游侧的再循环装置。在美国专利5,176,204中,分离器在形式上是一个围在一壳体内的中空多孔管,该壳体由一通道与管道的下游侧相连。在一个实施例中,中空多孔管由一喷射器所携带,该喷射器在工作时可以将聚集在多孔管外表面上的小球喷入管道的上游侧;而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分离器还包括两个阀,位于收集器壳体的入口侧和出口侧,由致动器打开而将小球喷入管道的上游侧。这种类型的系统一般需要一个单独的储集器,用来对系统加入小球或从系统取走小球,以实现替换的目的,另外也用来观测系统内小球的状态。这种储集器包括用来将其有选择地接入系统或从系统断开的阀,大大增加了系统的总成本。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来清洗流体输送管道的清洗系统,具有上述方面的优点。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来清洗管道的清洗系统,该管道用来输送流体。该清洗系统包括和流体一起通过管道从其上游侧到其下游侧循环的小球,用来将小球在管道下游侧处从流体分离出的分离器装置,用来将小球再循环回到管道上游侧的再循环装置。该再循环装置包括一小球收集器壳体,其内具有一多孔隔板,允许流体但不允许小球从其中经过,并将壳体内部分成上腔室和下腔室;一第一通道。将上腔室的一侧连接至管道的下游侧;一第二通道,将上腔室相反侧上的一第一部位连接至管道上游侧的一第一部位;一第三通道,将上室相反侧上的一第二部位连接至管道上游侧的一第二部位,以接收一压力,该压力略低于在管道上游侧第一部位处的压力,但高于在管道下游侧处的压力;一第四通道,它将下腔室连接至一较低压力的压力源,该压力低于管道下游侧处以及管道上游侧的第一和第二部位处的压力;在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通路中控制流体流动的阀;以及一罩盖,它遮盖着上腔室,并可从其上卸下以便将小球加入上腔室或从其中取出小球。正如下面将要更具体地描述那样,这种清洗系统不需要为了将小球导入系统或从系统中取出小球而设置的储集器,因为该系统使再循环装置中的收集器壳体也能起到这种作用。这个特征因而大大减小了系统的总成本。附图说明图1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构成的一种形式的清洗系统;图2和图3显示了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图1所示的系统。图示的清洗系统包括一冷凝器2,冷凝器包括一在形式上为多个平行而隔开的管子的管道4,诸如水之类的冷却流体流过此管道以使诸如蒸汽或致冷剂气体之类的流体冷凝,该流体从入口6通过冷凝器管道4之间的空间而循环至出口8。该冷却流体通过冷凝器管道4从一由入口管11连接至冷凝器管道上游侧的入口集流管10循环至一由出口管13连接至管道下游侧处的出口集流管12。冷却流体包括许多被迫和冷却流体一起流过管道4的清洗小球14,用来防止冷凝器管道4内的颗粒积聚或沉积,这种积聚或沉积容易堵塞或腐蚀管道。小球14用直径稍大于冷凝器管道4的直径的海绵状材料制成,这样它们可以摩擦管道的内壁,从而使其保持清洁。这种用清洁小球来清洗冷凝器及其它形式的热交换器的管道的技术是大家熟知的,因此这种清洗系统或用于这类系统的小球14的细节在此不再描述。一形式上为捕球器20的小球分离器设置在出口管13内出口集流管12之间。捕球器20包括具有一格栅22的壳体21,格栅22将壳体内部分隔成一与出口集流管12相连通的第一室23和一与出口管13相连通的第二室24。捕球器壳体21还有与一旁路管26相连通的流出口25,该旁路管26在冷凝器管道4的上游侧处导回到入口管11。格栅22内设有开孔,用来分离与冷却流体一起流动的小球14并只让流体通过而流出出口管13。小球14这样就收聚在捕球器的室23内。如下所述,小球利用包括一旁路管26的再循环装置再循球至冷凝器管道4的上游侧。再循环装置还包括一壳体30,该壳体30具有一多孔隔板31以将壳体内部分成第一腔室32和位于隔板另一侧的第二腔室33。隔板31可以是带孔的网。它允许流体但不是小球通过之,这样小球就聚集在腔室32内。旁路管26由一第一通道PW1构成,并将壳体30的上腔室32通过捕球器20连接至冷凝器管道4的下游侧。一第二通道PW2将上腔室32的另一侧的一上部位连接至冷凝器管道4上游处的上游管11的一部位34;一第三通道PW3还将上腔室32的一下部位连接在上游管11上,但它连接在位于通道PW2连接部位的稍稍下游处的一部位35处。而且,在部位35处突伸入入口管11的通道PW3的端部斜切,以便在其内产生低于通道PW2内压力的压力。收集器壳体30还包括一通道PW4,它将壳体的下室33连接至大气,或连接至系统的一部分,该部分的压力低于通道PW1、PW2或PW3中任何一个内的压力。通道PW1包括一截止阀SV1,它可以手动控制或自动控制,以切断通过其中的流动。通道PW1还包括一止回阀CV1,它允许流体从通道PW1流入收集器壳体30的腔室32内,但不允许反向流动。通道PW2还包括一截止阀SV2,它可手动控制或自动控制,以切断经过此通道的流体流动。通道PW3包括一截止阀CV3,它允许流体只能从收集器壳体30流入入口管11而不能反向流动。通道PW4包括一截止阀SV4,它也可手动控制或自动控制,以切断通过其中的流体流动。图示的系统还包括一位于入口管11内的截止阀SV6和一位于出口管13内的截止阀SV7。正如下面将更详细地进行描述的那样,用来收集再循环回到冷凝器管道14入口侧的小球的收集器壳体30还用作一储集器,用来往那里添加小球或从那里取出小球。为此,壳体30包括一罩盖36,盖着上腔室32并可从其上取走,以便添加或取出小球。罩盖36是透明的,以便能方便地看到腔室32内的东西,不仅仅是其内小球的数量,而且还包括它们的状况,以决定是否应当更换。图1中系统的工作现在将结合图2和图3具体地进行描述。在系统的正常工作中,阀SV6和SV7开启,阀SV1关闭,这样小球14就通过冷凝器管道4循环而不会收集在捕球器20的腔室23内。这就是图1所示的状态,其中可以看到,不仅阀SV1关闭,而且阀SV2和SV4也关闭。当希望使收集在捕球器20的腔室23内的小球再循环回到冷凝器管道4的入口侧时,通道PW1内的阀SV1和通道PW4内的阀SV4都打开,而通道PW2内的阀SV2仍然关闭。这就是图2所示的状态。通道PW4内的低压力因此将小球从捕球器20的腔室23通过捕球器的流出口25、通道PW1的体积扩大段27以及该通道的管子26抽吸到收集器壳体30内并通过通道PW4流出。收集器壳体30内的网31防止了小球14经通道PW4流出,这样,小球就收集在收集器壳体的上腔室32内,同时也位于靠近捕球器20流出口25的通道PW1的体积扩大段27内。冷却流体和小球14的流动方向由通道PW1内的止回阀CV1所决定。现在通道PW4内的阀SV4关闭,通道PW2内的阀SV2开启。这就是图3中所示的状态。与入口管11内的部位35处的通道PW3的斜切断处的较低压力相比,在入口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清洗系统,用来清洗输送流体的管道,该系统包括和流体一起通过管道从其上游侧循环至其下游侧的小球、用来在管道下游侧处将小球从流体分离出的分离器装置、以及用来将小球再循环回到管道上游侧的再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再循环装置包括:一小球收 集器壳体,其内具有一多孔隔板以允许流体但不允许小球经过,并将壳体内部分成一上腔室和一下腔室;一第一通道,将所述上腔室的一侧连接至所述管道的下游侧;一第二通道,将所述上腔室相反侧上的一第一部位连接至所述管道上游侧的一第一部位;一第 三通道,将所述上腔室的所述相反侧上的第一第二部位连接至所述管道上游侧的一第二部位,以接受一压力,该压力略低于所述管道上游侧的所述第一部位处的压力,但高于所述管道下游侧处的压力;一第四通道,将所述下腔室连接至一较低压力的压力源,该压力低于 所述管道的所述下游侧处的压力,也低于所述管道上游侧的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处的压力;位于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通道内的阀,用来控制从其中通过的流体流动;以及一罩盖,它盖着所述上腔室并可从其取走以允许将小球添加入所述上腔室或将小球从上 腔室取走。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姆本多赛
申请(专利权)人:球技术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IL[以色列]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