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正伦专利>正文

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8315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具有椭圆形导管的热交换器,包含多个鳍片以及一导管单元。该导管单元具有位于相反端的一入口与一出口、多个相互交错地穿设于该鳍片上的导管以及多个弯管。该导管穿设于该鳍片上,并包含一传导管段与二套接管段,该传导管段的截面为椭圆形,该套接管段的截面为圆形,且该套接管段分别凸露于鳍片外侧。各弯管分别套接于其中两个导管的套接管段上,使该导管构成一个提供一工作流体流动的连通管路。(*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热传递装置,且特别是一种具有椭圆形导管的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中国台湾地处亚热带,夏季气候炎热且潮湿,加上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 气候的平均温度逐年提高,因此国民对空调系统及设备的需求相对提高,也造 成了空调市场的蓬勃发展。普遍应用于空调系统中的热交换器利用热传递原理将流体热量经介质带走,较常见为气体对液体呈交叉流型式(crossflow)的热交换器,其中气体在鳍 片侧流动,而液体则在热传管内流动的热交换器称为鳍管式热交换器。鳍管式热交换器在气体侧的输送系数通常低于液体侧,因此鳍片可增加延 伸的表面,使热传面积加大,进而提升气体侧的热传导率(heattransfermte)。在鳍管式热交换器中,热传管下游的尾流区(wake region)是热传不佳的区 域,而现有的热传管为圆形管状,因在尾流区上所占用的面积较大而导致热传 导效率不佳。此外,气体流经圆形热传管时会产生风阻并且提高涡流的形成, 因而降低了散热效率。因此,如何通过改良热交换装置的热传管用以增加整体的热传导效率并且 提高散热效率,即成为此领域研发人员一大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椭圆形热传管的热交换器,用以 改善现有圆形热导管在鳍片上所占用的面积较大,降低散热效率的问题。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种具有椭圆形热传管的热交换器,用以解 决空气流经现有圆形热传管所产生的风阻影响散热效率的问题。本技术的又一目的在提供一种具有椭圆形热传管的热交换器,用以解决空气流经过现有圆形热传管所产生的涡流延长散热时间的问题。根据本技术所提出的一种热交换器,包含多个鳍片、 一导管单元与二 侧盖。各鳍片,相邻的鳍片间具有一间距。该导管单元,具有位于相反端的一入口与一出口、多个相互交错地穿设于 各该鳍片上的导管,以及多个用以连接该导管的弯管。各导管,穿设于该些鳍 片上,并包含一传导管段与二套接管段,该传导管段的截面为椭圆形,该套接 管段的截面为圆形,且该套接管段分别凸露于鳍片外侧。各弯管,分别套接于 其中两个导管的套接管段上,使该导管构成一个提供一工作流体流动的连通管 路。该侧盖,供夹置该鳍片,且该侧盖具有多个相对应于该鳍片的穿孔;穿置 在该鳍片与侧盖的导管,其两端凸露于外部。据上可知,本技术的热交换器具有以下功效一、 由于本技术的椭圆导管的传导管段与鳍片的接触面积大于现有的 圆形导管,故可提高热传导效率。二、 由于椭圆形传导管段的截面积较现有圆形导管的截面积小,因此在同 一面积的鳍片上,可布置更多的导管,以快速散热,进而提高散热效率。三、 在椭圆导管的传导管段两端设置圆形的套接管段,通过圆形的套接管 段可方便接设通用的圆形弯管,而椭圆传导管段具有快速作热传导的功用,使 本技术的热交换器,在提高热交换效率的同时,亦能获得制造快速方便的 优点。四、 空气流经椭圆形导管时会在椭圆形传导管段周围产生流线型的气流型 态,减少风阻,以提高散热效率。五、 利用流线型的椭圆形传导管段减少涡流的产生,用以縮短散热时间。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驸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 技术加以限制。附图说明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附图的详细说明如下-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组合立体图2为该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俯视图3为该第一实施例中该传导管单元的导管的正视图4为该第一实施例中该散热鳍片的正视图5为该第一实施例中该导管的传导管段的断面图6为沿着图4中线条6-6的剖视图7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组合立体图。 其中,附图标记100:WJ皿110:侧生120:椭圆孔130:圆孔200:鳍片210:间距220:本体221:第一表面222:第二表面230:椭圆穿孔231:入口扩孔区232:出口扩孔区240:第一轴250:第二轴260:上列270:下列280:唇缘部281:第一外翻部位282:第二外翻部位300:导管单元310:入口310,入口320:出口320,出口330:导管330,导管331:传导管段3311:第一内径3312::第二内径332:套接管段340:弯管400:工作流体500:流体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与图2,本技术的热交换器的一实施例,包含二侧盖100、 110、多个鳍片200以及一导管单元300。参照图1与图4,各鳍片200并列夹设在两侧盖100、 110中间,而且相 邻的鳍片200间具有一间距210,提供流体快速疏导。且该鳍片200分别具有 一本体220、多个设于该本体220的椭圆穿孔230以及形成于共平面的一第一 轴240与一第二轴250,且该第一轴240垂直于第二轴250。在本实施例中, 每一个椭圆穿孔230相邻列(如图4虚线所示的上列260与下列270)呈等间隔 地交错设置。各侧盖100、 110具有多个相对于该鳍片200的椭圆穿孔230的椭圆孔120。参照图1、图2与图3,该导管单元300,具有位于相反端的一入口 310 与一出口 320、多个相互交错地穿设于各鳍片200上的导管330,以及多个用 以连接该导管330的弯管340。各导管330,穿设于该鳍片200与侧盖100、 110,并包含一传导管段331 与二套接管段332。该传导管段331的截面为椭圆形,并穿套在该鳍片200的 椭圆穿孔230与该侧盖100、 110的椭圆孔120中。再参照图4与图5,该传 导管段331的椭圆截面包含一第一内径3311与第二内径3312,该第一内径 3311垂直于该第二内径3312,且该第一内径3311与该第二内径3312的比值 范围界于二分之一C/2)至三分之一(i/3)之间。而该鳍片200的该第一轴240平行 于该第一内径3311,该第二轴250平行于该第二内径3312。参照图1与图3,该套接管段332的截面为圆形,且该套接管段332分别 凸露于鳍片200与侧盖100、 IIO的外侧;在制作过程,先将此导管330分别 穿置于该鳍片200与侧盖100、 110,使传导管段331露于外侧,之后再对导 管330两端加工以形成该圆形的套接管段332。参照图1与图5,各弯管340的截面为圆形,并分别套接于其中两个导管 330的套接管段332上。通过此弯管340连接该导管330,构成一个提供一工 作流体400(working fluid)流动的连通管路。因此,当流体500(可为气体或液体)流经该鳍片200排列所形成的间距 210,即与该导管单元300中的工作液体400(workingfluid)进行热交换的动作。此外,参照图6,该鳍片200更具有一自该本体220的椭圆穿孔230的孔 缘向外延伸的唇缘部280,该唇缘部280具有一邻靠于该本体220的一第一表 面221的第一外翻部位281与一邻靠于该本体220的一第二表面222的第二外 翻部位282。如此唇缘部280与导管330呈套接关系, 一来,可增加接触面积,以提高散热效率,二来,该第一外翻部位281与该第二外翻部位282,可构成 该椭圆穿孔230两端的一入口扩孔区231与一出口扩孔区232,以利于该等导 管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含:    多个鳍片,相邻的鳍片间具有一间距;以及    一导管单元,具有位于相反端的一入口与一出口、多个相互交错地穿设于各鳍片上的导管,以及多个用以连接该导管的弯管;    各导管,穿设于该鳍片上,并包含一传导管段与二套接管段,该传导管段的截面为椭圆形,该套接管段的截面为圆形,且该套接管段分别凸露于鳍片外侧;    各弯管,分别套接于其中两个导管的套接管段上,使该导管构成一个提供一工作流体流动的连通管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正伦
申请(专利权)人:陈正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