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气体容器搭载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6312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1 15: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压气体容器搭载车辆。在车辆(10)中设置有乘员舱(22)以外的内舱和收装高压气体容器(60)的容器舱(50)。在所述内舱中收装有发热体。另外,在车辆(10)形成有:导入口(42),其用于向内舱导入空气;连通通路,其连通内舱和容器舱(50);和导出口(64),其用于将空气从容器舱(50)导出。经由导入口(42)而被导入内舱的空气经由连通通路而流入容器舱,并且从导出口(64)向容器舱(50)外导出。

High pressure gas container carrying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压气体容器搭载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压气体容器搭载车辆,该高压气体容器搭载车辆的容器舱被设置于车身,并且在该容器舱中收装储存有高压气体的高压气体容器。
技术介绍
燃料电池车辆是搭载有燃料电池和马达的车辆,伴随着使燃料电池发电而进行动作的马达对车轮施加旋转驱动力。燃料电池车辆据此进行行驶。在此,在燃料电池车辆上还搭载有高压气体容器,该高压气体容器压缩储存氢气、碳氢化合物气体等。燃料电池通过从该高压气体容器供给的氢气(或者碳氢化合物气体中的氢)与大气(空气)中的氧发生电化学反应而发电。当从高压气体容器导出氢气等时,高压气体容器内的压力降低。另外,如由气体的状态方程式理解的那样,高压气体容器的温度伴随着该压力的降低而下降。在高压气体容器中组装有用于防止氢气等泄漏的密封部件,但密封部件伴随着高压气体容器变为低温而收缩,因此,存在无法得到规定的密封功能的担忧。为了避免这样的不良情况,如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7-112333号所记载的那样,假想向容器舱(在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7-112333号中所谓的“气罐舱”)供给乘员舱内的比较高温的空气。在该技术中,通过风扇向容器舱输送乘员舱内的空气。
技术实现思路
所述风扇设置于连通乘员舱和容器舱的连通通路的开口,参照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7-112333号的图1,该开口形成为连通乘员舱的下方和容器舱的上方。由于氢气比空气轻,因此,可能发生在风扇开始旋转之前氢气侵入乘员舱的情况。另外,由于产生从乘员舱吹向容器舱的风,因此,有由于该风造成的声音、冷感等而使乘员感觉不舒服的担忧。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被组装于高压气体容器的密封部件的密封功能的高压气体容器搭载车辆。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避免发生乘员感到不舒服的情况的高压气体容器搭载车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高压气体容器搭载车辆,该高压气体容器搭载车辆在容器舱中收装有储存高压气体的高压气体容器,在乘员乘坐的乘员舱以外的内舱中收装有发热体,该高压气体容器搭载车辆形成有:导入口,其用于向所述内舱导入空气;连通通路,其连通所述内舱和所述容器舱;和导出口,其用于将空气从所述容器舱导出,经由所述导入口而被导入所述内舱的空气依次流经所述内舱、所述连通通路、所述容器舱,且被从所述导出口向所述容器舱外导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空气在内舱中与发热体接触而发生温度上升,在此之后,在容器舱中与高压气体容器接触。由于这样发生温度上升后的空气与高压气体容器接触,因此,对该高压气体容器进行温度补偿。因此,避免被组装于该高压气体容器的密封部件过度收缩,由此确保该密封部件的密封功能。并且,空气在乘员舱以外的内舱中流通,因此,避免气体从容器舱侵入乘员舱的情况。另外,由于避免发生空气从乘员舱向容器舱的流动(风),因此,消除由于该风造成的声音、冷感等使乘员感到不舒服的担忧。根据参照附图对以下实施方式进行的说明,上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应易于被理解。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压气体容器搭载车辆的示意性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列举优选的实施方式,且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高压气体容器搭载车辆详细进行说明。另外,下面的说明中的“前方”表示高压气体容器搭载车辆的前进方向,“后方”表示前进方向的相反方向。“长度方向”与“前后方向”同义,“宽度方向”是指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压气体容器搭载车辆(以下还简单地记作“车辆”)10的示意性侧视图。该车辆10是具有车身12、和作为被组装于该车身12的行驶轮的2个前轮14及2个后轮16的燃料电池汽车。另外,图1中的参照标记18表示道路。在车身12上设置有地板(floorpanel)20(底板)。该地板20的位于车身12的前方的部位朝上方倾斜,另一方面该地板20的位于车身12的后方的部位形成向上方凹进的凹空间。另外,该地板20的位于车身12的长度方向上的大致中间的部位大致平坦,通过该平坦的部位来划分乘员舱22。在乘员舱22的前方右侧和左侧设置有驾驶席、副驾驶席,在后方设置有后部座椅。另外,各座椅均未图示。在地板20的下方配设有从车身12的前端延伸到后端的下盖板(undercover)24。地板20和下盖板24以规定间隔彼此分离,因此,在地板20与下盖板24之间形成空间。在车身12的前方,通过下盖板24、地板20的前方部位、发动机舱盖26形成马达舱28(内舱)。在该马达舱28中收装马达30,该马达30具有定子和转子,其中,所述定子具有伴随着通电而励磁的电磁线圈;所述转子具有磁铁。马达30的结构是周知的,因此,省略定子、转子的图示。通过向电磁线圈通电,马达30发热,其温度上升。即,马达30是发热体的一种。在马达舱28中还收装公知的燃料电池堆32(燃料电池)和车辆用空调装置。其中的燃料电池堆32能够发电,作为通过向所述电磁线圈通电来对马达30供给电力的电力供给源发挥作用。此时,燃料电池堆32发热,其温度上升。另一方面,车辆用空调装置构成为包括用于对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器34。这样,燃料电池堆32和加热器34也是发热体。即,在马达舱28中,作为发热体而收装有马达30、燃料电池堆32和加热器34。在设置于下盖板24与发动机舱盖26之间的前格栅40上形成有多个导入口42。当车辆10行驶时,空气经由该导入口42流入马达舱28内。由于车辆10正在行驶,因此,空气作为行驶风而流通。另外,在乘员舱22的下方,在下盖板24与地板20之间设置有支承板(holderpanel)44。支承板44与地板20之间的空间形成作为另一内舱的电池舱46。并且,在后轮16附近(前方和上方),通过下盖板24和地板20的所述凹空间形成容器舱50。其中的电池舱46经由入口侧开口52与马达舱28连通,并且经由作为连通通路的出口侧开口54与容器舱50连通。换言之,马达舱28和容器舱50经由电池舱46而连通。在电池舱46中收装用于向电装设备供给电力的高压电池56(电池)。当高压电池56进行放电时高压电池56发热,其温度上升。即,高压电池56也是发热体。另一方面,下盖板24与地板20之间的空间成为行驶风的引导通路58。即,马达舱28和容器舱50也通过该引导通路58而连通。由此可知,引导通路58发挥作为连通通路的作用。支承板44的后端以朝向上方延伸的方式倾斜,因此,在引导通路58的、容器舱50侧的开口处设置有引导壁59,该引导壁59从与车身12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向上方倾斜。在引导通路58内设置有作为流通辅助设备的送风用风扇61。该送风用风扇61辅助行驶风从马达舱28向容器舱50流通。在容器舱50中收装储存有向燃料电池堆32供给的氢气的第1高压气体容器60、第2高压气体容器62。第2高压气体容器62是备用容器,被设定为直径和长度比第1高压气体容器60小。其结果,第2高压气体容器62的容量比第1高压气体容器60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压气体容器搭载车辆(10),该高压气体容器搭载车辆(10)在容器舱(50)中收装有储存高压气体的高压气体容器(60),/n其特征在于,/n在乘员乘坐的乘员舱(22)以外的内舱中收装有发热体(30、32、34),/n该高压气体容器搭载车辆形成有:导入口(42),其用于向所述内舱导入空气;连通通路(54),其连通所述内舱和所述容器舱;和导出口(64),其用于将空气从所述容器舱导出,/n经由所述导入口而被导入所述内舱的空气依次流经所述内舱、所述连通通路、所述容器舱,且被从所述导出口向所述容器舱外导出。/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111 JP 2019-0034371.一种高压气体容器搭载车辆(10),该高压气体容器搭载车辆(10)在容器舱(50)中收装有储存高压气体的高压气体容器(60),
其特征在于,
在乘员乘坐的乘员舱(22)以外的内舱中收装有发热体(30、32、34),
该高压气体容器搭载车辆形成有:导入口(42),其用于向所述内舱导入空气;连通通路(54),其连通所述内舱和所述容器舱;和导出口(64),其用于将空气从所述容器舱导出,
经由所述导入口而被导入所述内舱的空气依次流经所述内舱、所述连通通路、所述容器舱,且被从所述导出口向所述容器舱外导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气体容器搭载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舱被设置于比所述乘员舱靠车身前方侧的位置且所述容器舱被设置于后轮(16)的附近,并且所述连通通路被设置于划分所述乘员舱的底板(20)的下方,
搭载有马达、燃料电池和构成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加热器中的至少任一方作为所述发热体,且所述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河濑晓荻原直贵金崎俊彦小山贵嗣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