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淋式冷却塔的导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96237 阅读:2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从热交换器元件流出的冷却水流向并列排列的薄水导板的倾斜导流面.导流面与垂直的流面相连.在流面上冲压出导沟结构.导沟结构有倾斜的延长段和在垂直面内短的末段.导沟结构从上缘一直延伸到侧面的垂直边.它利用水的表面张力,把冷却水从导流面导入与水导板相交的集水槽内.通过这种结构,冷却水可以直接在热交换器元件的下方被回收.(*该技术在200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系指液体冷却塔或液体/干法冷却塔中冷却水在同冷却空气进行热交换后反馈循环的导流装置。迄今为止,液体冷却塔或液体/干法冷却塔液体部分的常规设计是,冷却水离开热交换器元件,比如离开喷淋装置后,自然下流至集水槽内,然后用扬水泵将水再次泵入水分配系统。在冷却空气自下吹入热交换器元件时,热交换器元件下面形成的空间(亦称雨淋区)将导致20-40%的总压力损失。另一方面,在这个雨淋区总的热传导最多仅达10%。此外,由于冷却水的落差(大体相当于进气高度),这里需用的泵功率仅为总的电功率的0.5%。基于上述认识,首先需要考虑缩短进气高度,以降低由此引起的生产成本。但这样又有缺点,因为,假如进气高度过低,冷却塔进气就不均匀;而为了实现只有进气高度较高时才能产生的效率,冷却塔又必须修建得相当的高。如果能成功地在热交换器元件下面直接回收和贮集冷却水,那么,在设计中各种不同进气高度方面的困难(进气高度较高即等于生产成本也高,而进气高度较低则由于冷却塔较高而意味着投资成本高)是可以避免的。这样,不管热交换器元件在测量上的内装高度如何,所需的提升功率实际上总是同样大小,而且相当于所能想象的最小提升高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液体冷却塔或液体/干法冷却塔中冷却水在同冷却空气进行热交换之后,反馈至循环水分配部分的导流装置,系由许多并行排列的水导板构成,水导板上面带有与垂直穿行的冷却空气流相切的沟槽状模压造形,水导板下端装有集水槽。这种装置的特征是。沟槽状横压造形系由装于热交换器元件2下面的水导板3上至少是垂直延伸流面部分4上并排的、向水平面倾斜的导沟结构8所构成。导沟结构8自垂直流面4的上部边沿部分9至少延伸至侧面垂直边6中之一个边,利用水的表面张力,将冷却水从倾斜的导流面5引导到与水导板3相交切的集水槽7内。倾斜导流面5可以将每两个相邻的水导板3之间的距离连接起来,其本身上部边沿9也互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书1中的总概念所述设备加以改进,使水导板部分的空气穿流横截面能够得到显著扩大,以降低压力损失。根据本发明,这一课题的解决在于专利要求书1中所列的各项特征。从热交换器元件中出来的冷却水直接到达倾斜的导流面上,分成薄层后,转移到带有并行导沟结构的垂直延伸的流面上。这种导沟结构的设计是利用冷却水的自然表面张力,使冷却水克服重力而沿着两边开启的横切面较小的导沟结构流动,然后流入与水导板相切的集水槽内。当然,这里的每个水导板上全部导沟结构的切面都是按各自所接收的最大水量而设计的。由于通过对细薄水流层的致偏作用,通过将水侧引进水导板旁边的而且与水导板相切的集水槽中,空气穿流的有效截面不再被挤占,因而得到的好处是,空气的边沿阻力减小,进而所需的塔高也可降低,因为冷却塔内装设备下面的淋雨区的空气阻力大大减小了。此外,为将水泵入循环系统所需的泵水扬程也显著降低了。现在,水导板下面的空间可以按最佳的空气穿流所需要的值加以确定。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大大降低了噪声电平。这样又可省去迄今所必需的耗资巨大的噪声抑制措施。为了把冷却水从导流面顺利导向垂直延伸的流面上,在权利要求书2.中规定了几点特征。这一上部端头部分可以设计得相当短。然后则以比较小的曲率半径流入倾斜的导沟结构内。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已经足以使过渡阶段的导沟结构从垂直延伸的流面开始流向导流面,但在权利要求3.中,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适宜的结构形式仍规定了几项特征。这里只能把顺垂直延伸的上部端头部分延长至导流面。此外,还可以设想,把导沟结构的倾斜长度部分也直接延伸进导流面上。只有在权利要求书4.中的特征得到运用,才能保证冷却水有效地排流。但是另一种更好的结构形式却在于权利要求书5.中的诸特征,因为使用这种结构可以形成最佳的流动比率。根据权利要求书6.,导沟结构在垂直延伸的流面上至少有一个面可以突压而成。即使是单面冲压制成的导沟结构同样可以保证水导板的两个面均有沟槽状形态,这种槽状结构可以使冷却水沿着水导板的两个表面从导流面流向集水槽内。导沟结构的横截面可随意设计,但只是要保证(权利要求书7.)冷却水的表面张力要得到充分利用,使冷却水克服重力顺利排流。与此相反,在权利要求书8.的特征中尚有其它的结构形式。如果动用权利要求书9.中的诸特征,则横装于一个水导板的两个垂直边上的集水槽,其外部边沿之间的距离还可以再缩小。以此可以加大空气穿流的横截面。这样,每个集水槽的大小只要按照沿集水槽上面的导沟结构流下的冷却水的量来定。集水槽可以设计得扁平些。此外,这方面还有一种可能性,这就是处于同一高度的集水槽可以配备特定的泵,其功率和尺寸可视该槽所集冷却水的量而定。以此又可以实现对泵扬程的进一步改善,并由此达到降低能耗。为使冷却水从导流面沿着水导板的两面顺利流动,权利要求书10.中规定了若干特征。权利要求书10.中的诸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改进冷却水从导流面向垂直延伸流面的导流。配制号沟结构可以把水导板设计得很薄。根据权利要求书12.中的特征,水导板可以用深冲或喷压塑料制成,特别是按照权利要求书13.,水导板可以用抗冲击的聚苯乙烯制成。根据权利要求书14.中的特征,这样制成的水导板壁厚有突出的优点。利用权利要求书15.中的特征,可以使冷却水对导沟结构的附着力得到良好的改善。利用权利要求书16.中的特征,则可以进一步改善冷却水由导流面向垂直流面的过渡。下面根据图中所绘结构实例,对本发明作更为详细的阐述。图1.是某液体冷却塔热交换器元件部分的横截面图。图2.是图1.中箭头Ⅱ所指部分的前视图。图3.是图1.第Ⅲ部分的放大图示。图4.是图3.中沿Ⅳ-Ⅳ方向各不同结构形式的横截面。图5.和图6.是利用导沟结构从导流面到垂直流面过渡部分造形的两种结构形式。图7.和图8.是导沟结构的另外两种结构形式。图9.是水导板从倾斜导流面到垂直延伸流面之间过渡区的纵剖面图。图10.是用一水导板表示图9.中过渡部分之一的透视图。图1.和图2.中的1表示液体冷却塔中冷却水循环分配系统,2表示热交换器元件。热交换器元件2比如可由内装喷淋设备构成。紧挨热交换器元件下面是许多互相并排的水导板3,各有一垂直延伸流面4和一个上部边沿相连接的倾斜导流面5。导流面5的倾斜上正好弥补了相邻两块水导板之间的距离,使冷却水不能直接从热交换器元件中流出并通过水导板。水导板由深冲或喷压的抗冲击聚苯乙烯制成,壁厚为0.5毫米。其表面有弥散漆涂层,可提高润湿性。沿着水导板的垂直边6,设有3个上下互有间隔、开口向上的集水槽7,集水槽把冷却水送至图中未详细画出的导管,冷却水从此处又直接或间接向水循环分配部分。此外,从图1.中还可看出,在导水板的垂直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汉斯索南斯查福特保罗佩克特
申请(专利权)人:GEA空冷设备哈佩尔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德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