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效行程可调气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54015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8 02: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有效行程可调气缸,包括第二活塞和第二塞杆,第一塞杆内设有内螺纹,第二活塞设于气缸本体内并位于后端盖与第一活塞之间,第二塞杆设于第一塞杆内,并且第二塞杆与第二活塞的中部固定连接,第二塞杆的外壁设有与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第二塞杆内设有排气通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第二塞杆螺纹连接在第一塞杆内,并设置第二塞杆的一端连接第二活塞,通过旋拧第二塞杆调节第二塞杆与第一塞杆之间的间距,使第二活塞与后端盖之间形成的后腔室容积改变,从而实现气缸的有效行程可调,节约压缩空气的同时也提高气缸的响应速度;重要的是,在第二活塞与后端盖之间无塞杆部件,使第二活塞的有效面积更大,气缸输出力更大,效率更高。

An adjustable effective stroke of cylind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有效行程可调气缸
本技术涉及气缸
,特别是涉及一种有效行程可调气缸。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下的气缸,气缸中活塞的有效行程往往是固定不变的,适用范围及使用都受局限,或者在气缸的后腔中增加一活塞杆与活塞连接,用于调节活塞的有效行程,但这种方式存在该增加的活塞杆会减小活塞的有效面积,导致气缸输出力相对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以上所述的缺点,提供一种有效行程可调气缸。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具体方案如下:一种有效行程可调气缸,包括气缸本体、前端盖、后端盖、第一活塞以及第一塞杆,所述前端盖密封配合在气缸本体的前端,所述后端盖密封配合在气缸本体的后端,所述第一活塞设于气缸本体内,所述第一塞杆的一端穿过前端盖后伸入气缸本体内并与第一活塞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塞杆与前端盖密封配合,所述前端盖和后端盖均设有与气缸本体内部连通的气孔;还包括第二活塞和第二塞杆,所述第一塞杆内中空设置并设有内螺纹,所述第二活塞设于气缸本体内并位于后端盖与第一活塞之间,所述第二塞杆设于第一塞杆内,并且第二塞杆靠近后端盖的一端伸出后与第二活塞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塞杆的外壁设有与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所述第二塞杆内设有排气通道,所述排气通道将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之间形成的腔室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二塞杆的另一端端部设有用于旋拧第二塞杆的凹口。其中,所述第一塞杆靠近前端盖的一端设有止退螺钉,所述止退螺钉用于防止第一塞杆与第二塞杆之间相互窜动。其中,所述前端盖与后端盖之间连接有两个以上的拉杆。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将第二塞杆螺纹连接在第一塞杆内,并设置第二塞杆的一端连接第二活塞,通过旋拧第二塞杆调节第二塞杆与第一塞杆之间的间距,使第二活塞与后端盖之间形成的后腔室容积改变,从而实现气缸的有效行程可调,节约压缩空气的同时也提高气缸的响应速度;重要的是,在第二活塞与后端盖之间无塞杆部件,使第二活塞的有效面积更大,根据帕斯卡定理可知气缸输出力更大,效率更高,适用范围更广;另外,将第二塞杆设于第一塞杆内,不占用外部空间,气缸的整体尺寸更紧凑,采用螺纹调节方式,调节更方便,可实现无级调节。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有效行程可调气缸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有效行程可调气缸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气缸本体;2-前端盖;3-后端盖;4-第一活塞;5-第一塞杆;6-第二活塞;7-第二塞杆;71-排气通道;8-止退螺钉;9-拉杆;10-端面密封环;11-轴密封环;12-防尘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并不是把本技术的实施范围局限于此。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有效行程可调气缸,包括气缸本体1、前端盖2、后端盖3、第一活塞4以及第一塞杆5,所述前端盖2密封配合在气缸本体1的前端,所述后端盖3密封配合在气缸本体1的后端,具体地,在前端盖2、后端盖3上均套设有端面密封环10,从而使气缸本体1内形成一个大腔室,所述第一活塞4设于气缸本体1内,所述第一塞杆5的一端穿过前端盖2后伸入气缸本体1内并与第一活塞4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塞杆5与前端盖2密封配合,具体地,在前端盖2上嵌套有轴密封环11,所述前端盖2和后端盖3均设有与气缸本体1内部连通的气孔;还包括第二活塞6和第二塞杆7,所述第一塞杆5内中空设置并设有内螺纹,所述第二活塞6设于气缸本体1内并位于后端盖3与第一活塞4之间,所述第二塞杆7设于第一塞杆5内,并且第二塞杆7靠近后端盖3的一端延伸出后与第二活塞6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塞杆7的外壁设有与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所述第二塞杆7内设有排气通道71,所述排气通道71将第一活塞4和第二活塞6之间形成的腔室与外界连通,从而保证在旋拧第二塞杆7的时候,第二活塞6能相对第一活塞4移动,所述第二塞杆7的另一端端部设有用于旋拧第二塞杆7的凹口,所述第一塞杆5的另一端端部可设置螺纹连接部,用于与外界负载连接。使用时,利用外界旋拧工具通过第二塞杆7的凹口对第二塞杆7进行旋拧,使第二塞杆7带动第二活塞6相对第一活塞4移动,调节第一活塞4与第二活塞6之间的间距,从而改变第二活塞6与后端盖3之间形成的后腔室容积,在工作时,第一活塞4和第二活塞6同时保持往复运动,因后腔室容积改变,从而改变了第一塞杆5的有效行程,达到改变气缸有效行程的目的。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二塞杆7螺纹连接在第一塞杆5内,并设置第二塞杆7的一端连接第二活塞6,通过旋拧第二塞杆7调节第二塞杆7与第一塞杆5之间的间距,使第二活塞6与后端盖3之间形成的后腔室容积改变,从而实现气缸的有效行程可调,节约压缩空气的同时也提高气缸的响应速度;重要的是,在第二活塞6与后端盖3之间无塞杆部件,使第二活塞6的有效面积更大,根据帕斯卡定理F=P*S,可知气缸输出力更大,效率更高,适用范围更广;另外,将第二塞杆7设于第一塞杆5内,不占用外部空间,气缸的整体尺寸更紧凑,采用螺纹调节方式,调节更方便,可实现无级调节。如图2所示,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塞杆5靠近前端盖2的一端设有止退螺钉8,所述止退螺钉8用于防止第一塞杆5与第二塞杆7之间相互窜动。如图1所示,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前端盖2与后端盖3之间连接有两个以上的拉杆9,使前端盖2与气缸本体1以及后端盖3与气缸本体1连接更牢固,具体地,在前端盖2与后端盖3之间间隔连接四个拉杆9。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前端盖2上套设有与第一塞杆5配合的防尘环12,结构更可靠。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故凡依本技术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包含在本技术专利申请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有效行程可调气缸,包括气缸本体(1)、前端盖(2)、后端盖(3)、第一活塞(4)以及第一塞杆(5),所述前端盖(2)密封配合在气缸本体(1)的前端,所述后端盖(3)密封配合在气缸本体(1)的后端,所述第一活塞(4)设于气缸本体(1)内,所述第一塞杆(5)的一端穿过前端盖(2)后伸入气缸本体(1)内并与第一活塞(4)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塞杆(5)与前端盖(2)密封配合,所述前端盖(2)和后端盖(3)均设有与气缸本体(1)内部连通的气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活塞(6)和第二塞杆(7),所述第一塞杆(5)内中空设置并设有内螺纹,所述第二活塞(6)设于气缸本体(1)内并位于后端盖(3)与第一活塞(4)之间,所述第二塞杆(7)设于第一塞杆(5)内,并且第二塞杆(7)靠近后端盖(3)的一端伸出后与第二活塞(6)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塞杆(7)的外壁设有与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所述第二塞杆(7)内设有排气通道(71),所述排气通道(71)将第一活塞(4)和第二活塞(6)之间形成的腔室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二塞杆(7)的另一端端部设有用于旋拧第二塞杆(7)的凹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有效行程可调气缸,包括气缸本体(1)、前端盖(2)、后端盖(3)、第一活塞(4)以及第一塞杆(5),所述前端盖(2)密封配合在气缸本体(1)的前端,所述后端盖(3)密封配合在气缸本体(1)的后端,所述第一活塞(4)设于气缸本体(1)内,所述第一塞杆(5)的一端穿过前端盖(2)后伸入气缸本体(1)内并与第一活塞(4)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塞杆(5)与前端盖(2)密封配合,所述前端盖(2)和后端盖(3)均设有与气缸本体(1)内部连通的气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活塞(6)和第二塞杆(7),所述第一塞杆(5)内中空设置并设有内螺纹,所述第二活塞(6)设于气缸本体(1)内并位于后端盖(3)与第一活塞(4)之间,所述第二塞杆(7)设于第一塞杆(5)内,并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维静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三弘精密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