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叠合梁的安装结构。用于叠合梁的安装结构用于将墙安装至叠合梁,安装结构包括固定墙板的斜支撑件;固定件,与斜支撑件间隔设置,固定件的第一固定部固定于墙板,固定件的连接部用于支撑叠合梁,固定件的第二固定部与墙板相对且间隔设置,墙板、连接部及第二固定部围设形成用于安装叠合梁的安装位;以及锁紧件,其一端穿设于第二固定部以伸入安装位内,锁紧件为可操作地沿预设方向移动,以调节锁紧件伸入安装位的长度,从而对墙板与叠合梁进行锁紧或解除锁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用于叠合梁的安装结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且固定可靠,可有效地限制叠合梁,防止其在浇注过程中移动,提高叠合梁的安装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叠合梁的安装结构
本技术涉及装配式建筑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叠合梁的安装结构。
技术介绍
叠合式施工技术是指混凝土构件分成两次或多次浇筑,在叠合式做好施工缝处理。叠合梁作为叠合式受力构件的一种,可分为“一阶段受力叠合梁”和“二阶段受力叠合梁”,前者是指施工阶段在预制梁下设有可靠的支撑,能保证施工阶段作用的荷载全部传给支撑;后者则是指施工阶段在简支的预制梁下不设支撑,全部荷载由预制梁承担。目前,对于一阶段受力叠合梁,在进行安装时,一般会先安装竖向的支撑,然后再将叠合梁安装到位。但是,传统的一阶段的叠合梁在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极易产生位置偏移,影响叠合梁的安装精度。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的现有一阶段的叠合梁在浇筑过程中易发生位置偏移,从而影响叠合梁安装精度的问题,提供一种提高叠合梁安装精度的用于叠合梁的安装结构。一种用于叠合梁的安装结构,用于将叠合梁安装至墙板,所述安装结构包括:斜支撑件,所述斜支撑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墙板,所述斜支撑件的另一端固定于地面;固定件,与所述斜支撑件间隔设置,所述固定件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及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墙板,所述连接部用于支撑所述叠合梁,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墙板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墙板、所述连接部及所述第二固定部围设形成一用于安装所述叠合梁的安装位;以及锁紧件,所述锁紧件的一端穿设于所述第二固定部以伸入所述安装位内,所述锁紧件为可操作地沿预设方向移动,以调节所述锁紧件伸入所述安装位的长度,从而对所述墙板与所述叠合梁进行锁紧或解除锁紧。上述用于叠合梁的安装结构,因斜支撑件的作用,墙板相对固定,如此,在使用固定件时,由于第一固定部固定于墙板,也可以理解为,墙板作为中间连接件,使第一固定部固定于斜支撑件,另外再配合连接部和第二固定部的作用,可形成安装叠合梁的安装位,利用锁紧件对叠合梁进行锁紧完成对叠合梁的安装。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用于叠合梁的安装结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且固定可靠,可有效地限制叠合梁,防止其在浇注过程中移动,提高叠合梁的安装精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平行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部从所述连接部的一端竖直向下延伸,所述第二固定部从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竖直向上延伸。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部开设有螺纹孔,所述锁紧件螺纹连接于所述螺纹孔,以可被操作地沿所述锁紧件的纵长方向移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连接部之间还设有加强筋。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部开设有通孔,所述用于叠合梁的安装结构还包括螺纹连接件,所述螺纹连接件穿过所述通孔并与所述墙板螺纹连接,以将所述第一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墙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斜支撑件包括支撑杆及位于支撑杆两端且与所述支撑杆铰接的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固定于所述墙板,所述第二固定件固定于所述地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用于叠合梁的安装结构还包括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的一端固定于地面,所述支撑装置的另一端抵接所述连接部背离所述叠合梁的一侧,以在竖直方向上支撑所述叠合梁。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杆组及三脚架;所述支撑杆组的底端固定于地面,所述支撑杆组的顶端抵接所述连接部背离所述叠合梁的一侧;所述三脚架包括连接端及与所述连接端相对的支脚端,所述连接端与所述支撑杆组配合,以限制所述支撑杆组沿水平方向的移动,所述支脚端支撑于地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杆组包括立杆、调节杆及锁定件;所述立杆的底端固定于地面,所述调节杆的顶部抵接所述连接部背离所述叠合梁的一侧;所述调节杆从所述立杆的另一端套设于所述立杆,且相对所述立杆沿竖直方向滑动,以调节所述叠合梁至预设标高位置;所述锁定件用于将述调节杆锁定于所述立杆,以使所述叠合梁保持在所述预设标高位置。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叠合梁的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叠合梁的安装结构的局部A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叠合梁的安装结构的斜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的叠合梁的安装结构的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在描述位置关系时,除非另有规定,否则当一元件被指为在另一元件“上”时,其能直接在其他元件上或亦可存在中间元件。亦可以理解的是,当元件被指为在两个元件“之间”时,其可为两个元件之间的唯一一个,或亦可存在一或多个中间元件。在使用本文中描述的“包括”、“具有”、和“包含”的情况下,除非使用了明确的限定用语,例如“仅”、“由……组成”等,否则还可以添加另一部件。除非相反地提及,否则单数形式的术语可以包括复数形式,并不能理解为其数量为一个。此外,附图并不是1:1的比例绘制,并且各元件的相对尺寸在附图中仅以示例地绘制,而不一定按照真实比例绘制。如图1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用于叠合梁的安装结构100,用于将叠合梁200安装至墙板300,用于叠合梁的安装结构100包括斜支撑件10、固定件20及锁紧件30。斜支撑件10的一端固定于墙板300,另一端固定于地面。如图2所示,固定件20与斜支撑件10间隔设置,固定件20包括第一固定部21、第二固定部22及连接部23,连接部23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固定部21和第二固定部22。第一固定部21固定与墙板300,连接部23用于支撑叠合梁200,第二固定部22与墙板300相对且间隔设置,墙板300、连接部23及第二固定部22围设形成一用于安装叠合梁200墙板300的安装位。锁紧件30的一端穿设于第二固定部22以伸入安装位,锁紧件30为可操作地沿预设方向移动,以调节锁紧件30伸入安装位的长度,从而对墙板300与叠合梁200进行锁紧或解除锁紧。如此,因斜支撑件10的作用,墙板300相对固定,如此,在使用固定件20时,由于第一固定部21固定于墙板300,也可以理解为,墙板300作为中间连接件,使第一固定部21固定于斜支撑件10,另外再配合连接部22和第二固定部23的作用,可形成安装叠合梁200安装位,利用锁紧件30对叠合梁200进行锁紧以完成安装。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用于叠合梁的安装结构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叠合梁的安装结构,用于将叠合梁安装至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结构包括:/n斜支撑件,所述斜支撑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墙板,所述斜支撑件的另一端固定于地面;/n固定件,与所述斜支撑件间隔设置,所述固定件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及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n所述第一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墙板,所述连接部用于支撑所述叠合梁,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墙板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墙板、所述连接部及所述第二固定部围设形成一用于安装所述叠合梁的安装位;以及/n锁紧件,所述锁紧件的一端穿设于所述第二固定部以伸入所述安装位内,所述锁紧件为可操作地沿预设方向移动,以调节所述锁紧件伸入所述安装位的长度,从而对所述墙板与所述叠合梁进行锁紧或解除锁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叠合梁的安装结构,用于将叠合梁安装至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结构包括:
斜支撑件,所述斜支撑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墙板,所述斜支撑件的另一端固定于地面;
固定件,与所述斜支撑件间隔设置,所述固定件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及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
所述第一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墙板,所述连接部用于支撑所述叠合梁,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墙板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墙板、所述连接部及所述第二固定部围设形成一用于安装所述叠合梁的安装位;以及
锁紧件,所述锁紧件的一端穿设于所述第二固定部以伸入所述安装位内,所述锁紧件为可操作地沿预设方向移动,以调节所述锁紧件伸入所述安装位的长度,从而对所述墙板与所述叠合梁进行锁紧或解除锁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叠合梁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平行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叠合梁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从所述连接部的一端竖直向下延伸,所述第二固定部从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竖直向上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叠合梁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部开设有螺纹孔,所述锁紧件螺纹连接于所述螺纹孔,以可被操作地沿所述锁紧件的纵长方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叠合梁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连接部之间还设有加强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叠合梁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剑,刘新平,李志荣,吴勇,徐旺,
申请(专利权)人:宁乡远大住宅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