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松动岩石山体的生态植被修复结构,包括覆盖薄膜,配重节点,固定网格,辅助固定插钎和加厚层;所述覆盖薄膜为正四边形薄膜结构;所述覆盖薄膜的四角边缘贴合安装有配重节点;所述覆盖薄膜中心开设有相切的圆孔,且圆孔内部贴合设有固定网格;所述覆盖薄膜四边内侧开有边缘带有金属环圆形孔洞,且覆盖薄膜通过圆孔安装有固定插钎;所述固定网格的边缘顶部贴合安装有加厚层。辅助固定插钎和配重节点的设置,解决了生态修复结构其本身重量往往较轻,在应用于岩石松动的山体时,受其影响,不能稳固自身并对岩石进行初步的反向加固,使生态修复的整体成果打折扣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松动岩石山体的生态植被修复结构
本技术属于生态修复辅助结构
,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松动岩石山体的生态植被修复结构。
技术介绍
生态修复是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基本建设速度较快,因实施交通、水利、电力、采石建设项目等工程建设进行山体开挖,破坏了原有植被覆盖层,导致出现了大量的裸露山体,影响美观甚至会造成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及地质灾害隐患,因此,有必要对岩石山体进行生态修复。如申请号:201821125796.3的岩石山体生态修复结构,本技术涉及生态修复治理
,具体为岩石山体生态修复结构,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沿岩石山体的坡面排列设置的若干框架,所述框架包括位于框架两端的侧边框和连接于两侧边框端部之间的两个顶边框,所述顶边框包括位于其两端并与侧边框可拆卸固定连接的主杆,同一顶边框上的主杆之间可拆卸连接有副杆,同一顶边框上的副杆之间可拆卸连接;根据具体岩石山体的面积,选择两根主杆之间连接的副杆的数量,使得形成的框架的长度适合岩石山体的需要,并沿岩石山体的坡面排列设置的若干框架,对需要进行生态修复的面积进行覆盖,可在施工现场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框架的长度,以适应不同岩石山体的生态修复。通过对上述文件中的检索,我们研究发现,生态修复结构其本身重量往往较轻,在应用于岩石松动的山体时,受其影响,不能稳固自身并对岩石进行初步的反向加固,使生态修复的整体成果打折扣。于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松动岩石山体的生态植被修复结构,以期达到更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松动岩石山体的生态植被修复结构,以解决生态修复结构其本身重量往往较轻,在应用于岩石松动的山体时,受其影响,不能稳固自身并对岩石进行初步的反向加固,使生态修复的整体成果打折扣的问题。本技术一种松动岩石山体的生态植被修复结构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一种松动岩石山体的生态植被修复结构,包括覆盖薄膜,配重节点,固定网格,辅助固定插钎和加厚层;所述覆盖薄膜为正四边形薄膜结构;所述覆盖薄膜的四角边缘贴合安装有配重节点;所述覆盖薄膜中心开设有相切的圆孔,且圆孔内部贴合设有固定网格;所述覆盖薄膜四边内侧开有边缘带有金属环圆形孔洞,且覆盖薄膜通过圆孔安装有固定插钎;所述固定网格的边缘顶部贴合安装有加厚层。进一步的,所述覆盖薄膜的四边延伸设有三角薄膜拼接而成的贴合边缘。进一步的,所述配重节点为金属三棱锥结构,且配重节点的侧面设有一个斜槽;所述配重节点的端点与贴合边缘的缝隙相互重合。进一步的,所述固定网格包括镂空的网格和内嵌固定圈构成;所述内嵌固定圈为圆环结构,且内嵌固定圈将固定网格分为里外两部分,其中内嵌固定圈的内部的固定网格密度是内嵌固定圈外部的固定网格密度的二分之一。进一步的,所述辅助固定插钎主体为圆柱长杆结构,且辅助固定插钎的底部为圆锥结构;所述辅助固定插钎内部镂空设有环形结构的内嵌管道,且内嵌管道内部设有连接杆与辅助固定插钎主体固定;所述内嵌管道的出水口位于辅助固定插钎底部圆锥结构的顶端。进一步的,所述加厚层为圆环形状的带有细小孔洞的茅草织物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覆盖薄膜的贴合边缘的设计,在结构覆盖山体时,细分的边缘结构能够更贴合山体的表面,避免规整的形状结构与不规则的山体结构吻合度不高,从而使整体结构与山体无法贴合,存在较大缝隙,降低覆盖保护效果的问题。通过配重节点的设计,对整体结构的四个方位进行加重和加固,使结构在山体上能够凭借自身重量得以稳定,同时三棱锥结构的设计结合斜槽,能够减小末端面积,使配重节点与山体的结合更加紧密,斜槽有利于对水流进行引导。通过固定网格的设计,提供主要的草本植物或灌木植物等固山固土植株的成长空间,利用内嵌固定圈对网格结构进行配重加固的同时,也对内部空间进行划分,并做出一定的隔离,根据指纹的生长所需空间对所处固定网格进行选择。通过辅助固定插钎的设计,进一步强化覆盖薄膜固定的牢固程度,同时辅助固定插钎内部的管道结构有利于对水流进行导流和一定程度上的存储,有利于加强对植物生长的供水的帮助。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主体部分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辅助固定插钎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辅助固定插钎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图1虚线部分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1、覆盖薄膜;2、配重节点;3、固定网格;4、辅助固定插钎;5、加厚层;101、贴合边缘;201、斜槽;301、内嵌固定圈;401、内嵌管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如附图1至附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松动岩石山体的生态植被修复结构,包括覆盖薄膜1,配重节点2,固定网格3,辅助固定插钎4和加厚层5;所述覆盖薄膜1为正四边形薄膜结构;所述覆盖薄膜1的四角边缘贴合安装有配重节点2;所述覆盖薄膜1中心开设有相切的圆孔,且圆孔内部贴合设有固定网格3;所述覆盖薄膜1四边内侧开有边缘带有金属环圆形孔洞,且覆盖薄膜1通过圆孔安装有固定插钎4;所述固定网格3的边缘顶部贴合安装有加厚层5。其中,所述覆盖薄膜1的四边延伸设有三角薄膜拼接而成的贴合边缘101,且贴合边缘101与覆盖薄膜1主体的比重为二比一,通过覆盖薄膜1的贴合边缘101的设计,在结构覆盖山体时,细分的边缘结构能够更贴合山体的表面,避免规整的形状结构与不规则的山体结构吻合度不高,从而使整体结构与山体无法贴合,存在较大缝隙,降低覆盖保护效果的问题。其中,所述配重节点2为金属三棱锥结构,且配重节点2的侧面设有一个斜槽201;所述配重节点2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松动岩石山体的生态植被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一种松动岩石山体的生态植被修复结构包括覆盖薄膜(1),配重节点(2),固定网格(3),辅助固定插钎(4)和加厚层(5);所述覆盖薄膜(1)为正四边形薄膜结构;所述覆盖薄膜(1)的四角边缘贴合安装有配重节点(2);所述覆盖薄膜(1)中心开设有相切的圆孔,且圆孔内部贴合设有固定网格(3);所述覆盖薄膜(1)四边内侧开有边缘带有金属环圆形孔洞,且覆盖薄膜(1)通过圆孔安装有固定插钎(4);所述固定网格(3)的边缘顶部贴合安装有加厚层(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松动岩石山体的生态植被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一种松动岩石山体的生态植被修复结构包括覆盖薄膜(1),配重节点(2),固定网格(3),辅助固定插钎(4)和加厚层(5);所述覆盖薄膜(1)为正四边形薄膜结构;所述覆盖薄膜(1)的四角边缘贴合安装有配重节点(2);所述覆盖薄膜(1)中心开设有相切的圆孔,且圆孔内部贴合设有固定网格(3);所述覆盖薄膜(1)四边内侧开有边缘带有金属环圆形孔洞,且覆盖薄膜(1)通过圆孔安装有固定插钎(4);所述固定网格(3)的边缘顶部贴合安装有加厚层(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松动岩石山体的生态植被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薄膜(1)的四边延伸设有三角薄膜拼接而成的贴合边缘(101),且贴合边缘(101)与覆盖薄膜(1)主体的比重为二比一。
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松动岩石山体的生态植被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节点(2)为金属三棱锥结构,且配重节点(2)的侧面设有一个斜槽(201);所述配重节点(2)的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燕,刘芸,阎波宏,谭切,
申请(专利权)人:陈燕,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