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合边坡支护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组合边坡支护结构。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逐步推进,城市用地资源紧张,在整平过程中,在场地边缘出现了较多挖方边坡工程,此类边坡工程往往具有以下特点:(1)边坡高度较大,达十余米甚至更高,易产生较大的变形。(2)位于市区,需考虑保护周边环境,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工艺选择受限。(3)施工场地位于斜坡地形上,施工、运输难度大。(4)受用地红线制约,支护结构不允许超出用地红线,用地资源紧张,需尽可能少的占用场内用地资源。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将排桩与扶臂体系相结合,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两者的优点,提供了一种绿色的支护结构——一种组合边坡支护结构,解决了市区较大高度度挖方边坡面临的支护结构变形大、施工难度大、造价高、环保及用地紧张等问题。排桩是以某种桩型按一定间距排列布置的支护结构。排桩施工工艺简单、成熟,质量易控制,造价经济,施工噪声小、无振动,无挤土效应,对周边环境影响小,是城市建设中应用广泛的一种支护结构。排桩下部嵌固于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组合边坡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桩体系(1)和扶臂体系(2);所述排桩体系(1)包括支护桩(1.1)、冠梁(1.2)、桩间墙(1.3)和安全护栏(1.4);所述扶臂体系(2)包括腰梁(2.1)、扶臂梁(2.2)、扶臂板(2.3)和底板(2.4);/n若干所述支护桩(1.1)等间距排列布置,且各个所述支护桩(1.1)的下端均穿过开挖面嵌固于稳定地层中;所述冠梁(1.2)水平位于所述支护桩(1.1)顶部;所述桩间墙(1.3)位于相邻支护桩(1.1)之间,用于桩间土防护;所述安全护栏(1.4)位于所述冠梁(1.2)上部,且所述安全护栏(1.4)的下端埋入所述冠梁(1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边坡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桩体系(1)和扶臂体系(2);所述排桩体系(1)包括支护桩(1.1)、冠梁(1.2)、桩间墙(1.3)和安全护栏(1.4);所述扶臂体系(2)包括腰梁(2.1)、扶臂梁(2.2)、扶臂板(2.3)和底板(2.4);
若干所述支护桩(1.1)等间距排列布置,且各个所述支护桩(1.1)的下端均穿过开挖面嵌固于稳定地层中;所述冠梁(1.2)水平位于所述支护桩(1.1)顶部;所述桩间墙(1.3)位于相邻支护桩(1.1)之间,用于桩间土防护;所述安全护栏(1.4)位于所述冠梁(1.2)上部,且所述安全护栏(1.4)的下端埋入所述冠梁(1.2)预设深度;若干所述扶臂体系(2)等间距排列布置,且均与所述支护桩(1.1)相连;所述腰梁(2.1)水平相连于所述支护桩(1.1)腰部;所述扶臂梁(2.2)及扶臂板(2.3)均与所述腰梁(2.1)垂直布置;所述扶臂梁(2.2)位于所述腰梁(2.1)与底板(2.4)之间,竖向倾斜布置;所述底板(2.4)水平位于所述扶臂梁(2.2)及扶臂板(2.3)下部和地基上方之间;所述扶臂板(2.3)位于所述支护桩(1.1)、扶臂梁(2.3)及底板(2.4)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边坡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桩(1.1)、冠梁(1.2)和扶臂体系(2)均由钢筋砼浇筑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边坡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扶臂体系(2)沿所述支护桩(1.1)内侧等间距布置,相邻扶臂体系(2)间的间距范围为5.0~7.0米。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边坡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桩(1.1)沿边坡拟挖方边界纵向布置,所述支护桩(1.1)横截面为圆形,所述支护桩(1.1)的直径范围为1.0~1.6米,相邻支护桩(1.1)间的间距范围为1.5~2.2米。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边坡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冠梁(1.2)纵向中心线与所述支护桩(1.1)纵向排列中心线重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盼,刘海涛,尹磊,刘佑祥,张晓玉,王泽希,王国庆,何劲,孔雨,熊飙,
申请(专利权)人:中南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湖北中南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