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治理顺层滑坡的桩‑锚组合抗滑结构,包括安装在冻土区滑坡表面的连接梁,连接梁的下侧连接有抗滑桩、锚索和辅助桩,锚索和辅助桩分别位于抗滑桩的两侧,且锚索靠近冻土区滑坡的高位处,辅助桩靠近冻土区滑坡的高位处;锚索包括预应力锚索杆、端头和包覆在外侧的碱性防护管;辅助桩由连接耳座和圆管桩构成,圆管桩为带内腔且内腔中存储工作介质的热管,热管的内腔由下至上分为分为蒸发区、隔热区和冷凝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合理,通过连接梁、抗滑桩、锚索和辅助桩构成组合式防滑结构,其中抗滑桩作为承受拉力的主桩,锚索和辅助桩能够辅助主桩承受拉力,并提升主桩桩身的抗拉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治理顺层滑坡的桩-锚组合抗滑结构
本技术涉及滑坡治理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治理顺层滑坡的桩-锚组合抗滑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在顺层滑坡的抢险和治理中,通常采用抗滑桩或锚索桩阻止滑坡体下滑,但由于抗滑桩的施工工期较长,在滑坡体尚未稳定之前,对抗滑桩施工的人员和设备均存在较大风险,人工开挖桩孔可能造成桩孔变形、孔壁坍塌,轻者施工受阻,重者可能造人员伤亡。为此,公开号为CN207405635U的专利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抗滑桩加多排抗滑锚杆治理顺层滑坡的抗滑结构,是由抗滑桩、多排抗滑锚杆和土钉墙或挡土板组合而成的顺层抗滑结构。在实施过程中,首先采用多排抗滑锚杆阻止滑坡体下滑、控制险情,当滑坡体趋于稳定后,再采用人工挖孔或机械成孔从容施作抗滑桩,待桩身砼强度达设计强度的75%后,再开挖桩前土体,并施工桩间土钉或挡土板。但是这种抗滑结构存在不足之处,一是施工的桩间土钉或挡土板其深度较浅,不能辅助主桩承受拉力,并提升主桩桩身的抗拉能力;二是其不适用于冻土区,冻土区滑坡土体与地基由于水分在冻结和融化时不均匀,导致不透水层出现,不透水交界面上由于融雪径流导致摩擦力减小,当上层滑坡土体重力大于交界面摩擦力时,滑坡出现滑动,使地基土体中的抗滑桩发生滑移,从而失去了对滑坡的锚固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用于治理顺层滑坡的桩-锚组合抗滑结构。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用于治理顺层滑坡的桩-锚组合抗滑结构,包括安装在冻土区滑坡表面的连接梁,所述连接梁的下侧连接有贯穿冻土区滑坡与地基固定的抗滑桩、锚索和辅助桩,所述锚索和辅助桩分别位于抗滑桩的两侧,且所述锚索靠近冻土区滑坡的高位处,所述辅助桩靠近冻土区滑坡的高位处;所述锚索包括呈圆形阵列分布的预应力锚索杆,所述预应力锚索杆的两端设有端头,且内侧的端头锚固在地基中,外侧的端头与连接梁连接,所述预应力锚索杆及两端端头的外侧包覆有碱性防护管,所述碱性防护管能够利用内部水泥质注浆体为锚索杆提供碱性环境,所述预应力锚索杆表面形成致密的钝化膜;所述辅助桩由连接耳座和圆管桩构成,所述圆管桩为带内腔且内腔中存储工作介质的热管,所述热管的内腔由下至上分为分为蒸发区、隔热区和冷凝区,所述蒸发区内的工作介质受热蒸发并带走热量,热量为工作介质的蒸发潜热,蒸汽从隔热区流向热管的冷凝区,凝结成液体同时放出潜热,在毛细力的作用下,液体回流到蒸发区。进一步地,上述用于治理顺层滑坡的桩-锚组合抗滑结构中,所述抗滑桩为便于机械施工的圆形抗滑桩。进一步地,上述用于治理顺层滑坡的桩-锚组合抗滑结构中,所述抗滑桩沿竖直方向分布。进一步地,上述用于治理顺层滑坡的桩-锚组合抗滑结构中,所述辅助桩与抗滑桩之间的夹角为15-20度。进一步地,上述用于治理顺层滑坡的桩-锚组合抗滑结构中,所述锚索与抗滑桩之间的夹角为15-25度。进一步地,上述用于治理顺层滑坡的桩-锚组合抗滑结构中,所述锚索的端头、碱性防护管均由混凝土材料制成。进一步地,上述用于治理顺层滑坡的桩-锚组合抗滑结构中,所述碱性防护管的厚度为30-35mm。进一步地,上述用于治理顺层滑坡的桩-锚组合抗滑结构中,所述辅助桩的连接耳座、圆管桩为一体结构,由碳钢材料制成。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结构设计合理,通过连接梁、抗滑桩、锚索和辅助桩构成组合式防滑结构,其中抗滑桩作为承受拉力的主桩,锚索和辅助桩能够辅助主桩承受拉力,并提升主桩桩身的抗拉能力;锚索利用碱性防护管具有较好的防腐蚀性能,适用于作为治理顺层滑坡的永久性抗滑结构。2)本技术中辅助桩4带有热管功能,当环境温度低于土壤温度时,热管开始工作,露于地面上的热管冷凝区,受环境冷空气的对流换热作用,管内工作介质由蒸汽向外放出热量后冷凝成液体,液体回流至埋入地下的热管蒸发区,由于蒸发区壁温低于周围土壤的温度,土壤中热量以热传导方式传给热管蒸发区,蒸发区工作介质吸热汽化成饱和蒸汽,饱和蒸汽上升至地面上的热管冷凝区,完成工作介质的循环;通过这种方式使得冻土区滑坡与地基连接处冻结,在热管周围形成一个冻结区,冻结区的形成并保持一定的冻结强度,可以有效地避免冻土区滑坡出现滑动。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的所有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锚索的组成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辅助桩的组成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连接梁,2-抗滑桩,3-锚索,301-锚索杆,302-端头,303-碱性防护管,4-辅助桩,401-连接耳座,402-圆管桩,403-蒸发区,404-隔热区,405-冷凝区,5-冻土区滑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为一种用于治理顺层滑坡的桩-锚组合抗滑结构,包括安装在冻土区滑坡5表面的连接梁1,连接梁1的下侧连接有贯穿冻土区滑坡5与地基固定的抗滑桩2、锚索3和辅助桩4,锚索3和辅助桩4分别位于抗滑桩2的两侧,且锚索3靠近冻土区滑坡5的高位处,辅助桩4靠近冻土区滑坡5的高位处;锚索3包括呈圆形阵列分布的预应力锚索杆301,预应力锚索杆301的两端设有端头302,且内侧的端头302锚固在地基中,外侧的端头302与联系1连接,预应力锚索杆301及两端端头302的外侧包覆有碱性防护管303,碱性防护管303能够利用内部水泥质注浆体为锚索杆301提供碱性环境,预应力锚索杆301表面形成致密的钝化膜;辅助桩4由连接耳座401和圆管桩402构成,圆管桩402为带内腔且内腔中存储工作介质的热管,热管的内腔由下至上分为分为蒸发区403、隔热区404和冷凝区405,蒸发区403内的工作介质受热蒸发并带走热量,热量为工作介质的蒸发潜热,蒸汽从隔热区404流向热管的冷凝区,凝结成液体同时放出潜热,在毛细力的作用下,液体回流到蒸发区403。本实施例中,抗滑桩2为便于机械施工的圆形抗滑桩。抗滑桩2沿竖直方向分布,辅助桩4与抗滑桩2之间的夹角为15-20度,锚索3与抗滑桩2之间的夹角为15-25度。本实施例中,锚索3的端头302、碱性防护管303均由混凝土材料制成。碱性防护管303的厚度为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治理顺层滑坡的桩-锚组合抗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冻土区滑坡(5)表面的连接梁(1),所述连接梁(1)的下侧连接有贯穿冻土区滑坡(5)与地基固定的抗滑桩(2)、锚索(3)和辅助桩(4),所述锚索(3)和辅助桩(4)分别位于抗滑桩(2)的两侧,且所述锚索(3)靠近冻土区滑坡(5)的高位处,所述辅助桩(4)靠近冻土区滑坡(5)的高位处;/n所述锚索(3)包括呈圆形阵列分布的预应力锚索杆(301),所述预应力锚索杆(301)的两端设有端头(302),且内侧的端头(302)锚固在地基中,外侧的端头(302)与连接梁(1)连接,所述预应力锚索杆(301)及两端端头(302)的外侧包覆有碱性防护管(303),所述碱性防护管(303)能够利用内部水泥质注浆体为锚索杆(301)提供碱性环境,所述预应力锚索杆(301)表面形成致密的钝化膜;/n所述辅助桩(4)由连接耳座(401)和圆管桩(402)构成,所述圆管桩(402)为带内腔且内腔中存储工作介质的热管,所述热管的内腔由下至上分为分为蒸发区(403)、隔热区(404)和冷凝区(405),所述蒸发区(403)内的工作介质受热蒸发并带走热量,热量为工作介质的蒸发潜热,蒸汽从隔热区(404)流向热管的冷凝区,凝结成液体同时放出潜热,在毛细力的作用下,液体回流到蒸发区(40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治理顺层滑坡的桩-锚组合抗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冻土区滑坡(5)表面的连接梁(1),所述连接梁(1)的下侧连接有贯穿冻土区滑坡(5)与地基固定的抗滑桩(2)、锚索(3)和辅助桩(4),所述锚索(3)和辅助桩(4)分别位于抗滑桩(2)的两侧,且所述锚索(3)靠近冻土区滑坡(5)的高位处,所述辅助桩(4)靠近冻土区滑坡(5)的高位处;
所述锚索(3)包括呈圆形阵列分布的预应力锚索杆(301),所述预应力锚索杆(301)的两端设有端头(302),且内侧的端头(302)锚固在地基中,外侧的端头(302)与连接梁(1)连接,所述预应力锚索杆(301)及两端端头(302)的外侧包覆有碱性防护管(303),所述碱性防护管(303)能够利用内部水泥质注浆体为锚索杆(301)提供碱性环境,所述预应力锚索杆(301)表面形成致密的钝化膜;
所述辅助桩(4)由连接耳座(401)和圆管桩(402)构成,所述圆管桩(402)为带内腔且内腔中存储工作介质的热管,所述热管的内腔由下至上分为分为蒸发区(403)、隔热区(404)和冷凝区(405),所述蒸发区(403)内的工作介质受热蒸发并带走热量,热量为工作介质的蒸发潜热,蒸汽从隔热区(404)流向热管的冷凝区,凝结成液体同时放出潜热,在毛细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伟,魏效军,蔡海波,任祥,马志荣,徐荣华,
申请(专利权)人:苏交科集团甘肃交通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甘肃;6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