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加固式h型抗滑桩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工程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加固式h型抗滑桩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普通抗滑单桩虽广泛应用,但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由于其结构原因,普通抗滑单桩的抗弯能力不足、整体刚度小,受荷后桩顶及桩身水平变形较大且不易控制、总体抗滑能力有限等。因此,采用普通抗滑单桩来防治大推力滑坡,往往不能满足工程需要;即使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弥补,如为了减小桩土侧向应力值而增加设计桩长或将其设计成大截面构件来达到强度标准,但这必将增加工程投资,延长工期,使工程综合效益和技术经济指标大幅下降。为了弥补普通抗滑单桩的不足,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开始研究并应用预应力锚索抗滑桩,不过,锚索抗滑桩的应用有其局限性,其锚固端必须要具备良好且较坚硬的岩层以提供有效的锚拉力才能正常工作。同时,在工程实践中,预应力锚索的应力松弛和锈蚀问题目前都未得到有效的解决,使得这种支挡结构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加固式h型抗滑桩及其施工方法,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加固式h型抗滑桩,包括第一h型抗滑桩、第二h型抗滑桩、加固横梁、基岩和滑坡体,所述滑坡体设于基岩上部,所述滑坡体与基岩的接触面为滑动面,所述第一h型抗滑桩、第二h型抗滑桩平行设置,且之间通过加固横梁连接,所述第一h型抗滑桩包括第一前排桩、第一连接梁和第一后排桩,所述第二h型抗滑桩包括第二前排桩、第二连接梁和第二后排桩,所述加固横梁两端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加固式h型抗滑桩,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h型抗滑桩、第二h型抗滑桩、加固横梁(4)、基岩(8)和滑坡体(10),所述滑坡体(10)设于基岩(8)上部,所述滑坡体(10)与基岩(8)的接触面为滑动面(9),所述第一h型抗滑桩、第二h型抗滑桩平行设置,且之间通过加固横梁(4)连接,所述第一h型抗滑桩包括第一前排桩(1)、第一连接梁(2)和第一后排桩(3),所述第二h型抗滑桩包括第二前排桩(5)、第二连接梁(6)和第二后排桩(7),所述加固横梁(4)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前排桩(1)与第二前排桩(5)上,所述第一前排桩(1)与第一后排桩(3)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梁(2)垂直架设于第一前排桩(1)与第一后排桩(3)之间,所述第二前排桩(5)与第二后排桩(7)平行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梁(6)垂直架设于第二前排桩(5)与第二后排桩(7)之间,所述第一前排桩(1)的长度大于第一后排桩(3)的长度,所述第二前排桩(5)的长度大于第二后排桩(7)的长度,所述第一前排桩(1)、第二前排桩(5)的一端伸入基岩(8)内,另一端伸入滑坡体(10)内,所述第一后排桩(3)、第二后排桩(7)一端伸入基岩(8)内,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固式h型抗滑桩,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h型抗滑桩、第二h型抗滑桩、加固横梁(4)、基岩(8)和滑坡体(10),所述滑坡体(10)设于基岩(8)上部,所述滑坡体(10)与基岩(8)的接触面为滑动面(9),所述第一h型抗滑桩、第二h型抗滑桩平行设置,且之间通过加固横梁(4)连接,所述第一h型抗滑桩包括第一前排桩(1)、第一连接梁(2)和第一后排桩(3),所述第二h型抗滑桩包括第二前排桩(5)、第二连接梁(6)和第二后排桩(7),所述加固横梁(4)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前排桩(1)与第二前排桩(5)上,所述第一前排桩(1)与第一后排桩(3)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梁(2)垂直架设于第一前排桩(1)与第一后排桩(3)之间,所述第二前排桩(5)与第二后排桩(7)平行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梁(6)垂直架设于第二前排桩(5)与第二后排桩(7)之间,所述第一前排桩(1)的长度大于第一后排桩(3)的长度,所述第二前排桩(5)的长度大于第二后排桩(7)的长度,所述第一前排桩(1)、第二前排桩(5)的一端伸入基岩(8)内,另一端伸入滑坡体(10)内,所述第一后排桩(3)、第二后排桩(7)一端伸入基岩(8)内,另一端伸入滑坡体(10)内,所述第一连接梁(2)、第二连接梁(6)位于滑坡体(10)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固式h型抗滑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排桩(1)、第一前排桩(1)均包括前排桩悬臂段、前排桩滑体段和前排桩锚固段,所述第一后排桩(3)、第二后排桩(7)均包括后排桩滑体段和后排桩锚固段,所述前排桩锚固段、后排桩锚固段均伸入基岩(8)内,所述前排桩悬臂段为前排桩高出后排桩的部分,所述前排桩锚固段与后排桩锚固段的高度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固式h型抗滑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h型抗滑桩、第二h型抗滑桩形状及尺寸大小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固式h型抗滑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横梁(4)与第一连接梁(2)、第二连接梁(6)等高设置。
5.一种加固式h型抗滑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施工时,先对第一前排桩(1)、第二前排桩(5)、第一后排桩(3)、第二后排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富强,孟丛丛,李央,涂昳颖,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