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公路工程道路桥梁防撞护栏的吸能装置,包括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顶端固定有托台,且托台的顶端卡接有固定桶,所述固定桶为内设空腔的圆柱形结构,且固定桶的两端均开有通孔,两个所述通孔之间滑动连接有同一根顶杆,所述顶杆的圆周外壁靠近固定桶的顶端内壁固定有环形挡圈,且环形挡圈的侧面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顶杆的端部固定有铰链板,且顶杆通过铰链板铰接有筋肋板,筋肋板的表面固定有护栏板,所述托台的上表面中部开有直径与固定桶外径相适配的弧形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当护栏板的侧面受到撞击的时候,传递给顶杆的冲击力可以大部分被复位弹簧所吸收,最大可能避免直接将冲击力作用至支撑柱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公路工程道路桥梁防撞护栏的吸能装置
本技术涉及护栏
,尤其涉及一种公路工程道路桥梁防撞护栏的吸能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桥梁防撞护栏主要有混凝土护栏、钢护栏和组合式护栏,其中混凝土护栏和组合式护栏主要采用现场浇注的方式施工。采用传统的预制护栏拼装技术,在拼装过程中易出现护栏高度方向和水平方向的错台以致效果不理想,护栏外观参差不齐;而且在护栏和主梁拼接位置,存在长期淹水现象,大大降低了结构耐久性。且目前采用的技术不论是现浇护栏还是常规的预制拼装护栏,更换难度均比较大。经检索中国专利号为CN201821000722.7公开的一种钢桥面混凝土防撞护栏的连接构造,包括混凝土防撞护栏,所述混凝土防撞护栏内设有防撞护栏钢筋,其特征在于钢桥面上沿护栏长度方向设有纵向开孔板,所述纵向开孔板垂直焊接在钢桥面上,通过防撞护栏钢筋与纵向开孔板连接件焊接,将混凝土防撞护栏和钢梁连为一体,虽然该防撞护栏与桥梁整合为一个整体,但是一旦发生碰撞对被碰撞者而言都是灾难性的结果,因此就需要一种可以吸能的新型桥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公路工程道路桥梁防撞护栏的吸能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公路工程道路桥梁防撞护栏的吸能装置,包括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顶端固定有托台,且托台的顶端卡接有固定桶,所述固定桶为内设空腔的圆柱形结构,且固定桶的两端均开有通孔,两个所述通孔之间滑动连接有同一根顶杆,所述顶杆的圆周外壁靠近固定桶的顶端内壁固定有环形挡圈,且环形挡圈的侧面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顶杆的端部固定有铰链板,且顶杆通过铰链板铰接有筋肋板,筋肋板的表面固定有护栏板。优选的,所述托台的上表面中部开有直径与固定桶外径相适配的弧形槽,且托台的顶端靠近弧形槽的两侧均开有螺孔。优选的,所述弧形槽两侧的螺孔之间螺接有同一个调节卡环。优选的,所述护栏板的截面呈W形结构,且护栏板的凹槽中间卡接有等距离分布的散射镜。优选的,所述护栏板远离中间沟壑的两侧平面上开有等距离分布的插孔,且上下两排插孔中分别固定有两条互相平行的防撞条。优选的,两个所述防撞条均为橡胶材料制成,且防撞条的表面均预留有与插孔相适配的凸块。优选的,所述固定桶的圆周外壁靠近底端固定有安装板,且安装板的下表面铰接有伸缩杆,伸缩杆的延伸杆的端部铰接在护栏板的侧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公路工程道路桥梁防撞护栏的吸能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设置套接在顶杆外壁的环形挡圈,从而当护栏板的侧面受到撞击的时候,传递给顶杆的冲击力可以大部分被复位弹簧所吸收,最大可能避免直接将冲击力作用至支撑柱上,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2.通过设置在托台上表面与固定桶外径相适配的弧形槽以及调节卡环,从而可以对固定桶的整体伸出长度进行调整,进而可以调整护栏板伸出路面的距离。3.通过设置在护栏板侧面卡接的防撞条,当行车或者行人与护栏发生轻微擦碰的时候不会划伤车子和行人,对路边行人起到了保护作用,大大提高了装置的安全性能。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技术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和维护。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公路工程道路桥梁防撞护栏的吸能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公路工程道路桥梁防撞护栏的吸能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公路工程道路桥梁防撞护栏的吸能装置实施例2中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支撑柱、2-托台、3-固定桶、4-顶杆、5-复位弹簧、6-调节卡环、7-环形挡圈、8-铰链板、9-护栏板、10-插孔、11-防撞条、12-散射镜、13-凸块、14-筋肋板、15-伸缩杆、16-安装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设置,或一体地连接、设置。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中的具体含义。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实施例1参照图1-3,一种公路工程道路桥梁防撞护栏的吸能装置,包括支撑柱1,支撑柱1的顶端固定有托台2,且托台2的顶端卡接有固定桶3,固定桶3为内设空腔的圆柱形结构,且固定桶3的两端均开有通孔,两个通孔之间滑动连接有同一根顶杆4,顶杆4的圆周外壁靠近固定桶3的顶端内壁固定有环形挡圈7,且环形挡圈7的侧面设置有复位弹簧5,顶杆4的端部固定有铰链板8,且顶杆4通过铰链板8铰接有筋肋板14,筋肋板14的表面固定有护栏板9,从而当护栏板9的侧面受到撞击的时候,传递给顶杆4的冲击力可以大部分被复位弹簧5所吸收,最大可能避免直接将冲击力作用至支撑柱1上,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本技术中,托台2的上表面中部开有直径与固定桶3外径相适配的弧形槽,且托台2的顶端靠近弧形槽的两侧均开有螺孔。其中,弧形槽两侧的螺孔之间螺接有同一个调节卡环6,从而可以对固定桶3的伸出长度进行调整,进而可以调整护栏板9伸出路面的距离。其中,护栏板9的截面呈W形结构,且护栏板9的凹槽中间卡接有等距离分布的散射镜12。其中,护栏板9远离中间沟壑的两侧平面上开有等距离分布的插孔10,且上下两排插孔10中分别固定有两条互相平行的防撞条11。其中,两个防撞条11均为橡胶材料制成,且防撞条11的表面均预留有与插孔10相适配的凸块13,当行车或者行人与护栏发生轻微擦碰的时候不会划伤车子和行人,对路边行人起到了保护作用,大大提高了装置的安全性能。工作原理:使用时,先根据路面宽度限制要求调整固定桶3在托台2上表面的弧形槽内横向移动,直至桥面两侧护栏板9距离达到预定位置即可,当护栏板9的侧面受到撞击的时候,传递给顶杆4的冲击力可以大部分被复位弹簧5所吸收,最大可能避免直接将冲击力作用至支撑柱1上,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并且当冲击力撤销的时候,护栏板恢复原状,减小维护成本;当行车或者行人与护栏板9发生轻微擦碰的时候首先会撞上防撞条11,因此不会划伤车子和行人,对路边行人起到了保护作用,大大提高了装置的安全性能。实施例2参照3,一种公路工程道路桥梁防撞护栏的吸能装置,本实施例相较于实施例1,还包括固定桶3的圆周外壁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公路工程道路桥梁防撞护栏的吸能装置,包括支撑柱(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1)的顶端固定有托台(2),且托台(2)的顶端卡接有固定桶(3),所述固定桶(3)为内设空腔的圆柱形结构,且固定桶(3)的两端均开有通孔,两个所述通孔之间滑动连接有同一根顶杆(4),所述顶杆(4)的圆周外壁靠近固定桶(3)的顶端内壁固定有环形挡圈(7),且环形挡圈(7)的侧面设置有复位弹簧(5),所述顶杆(4)的端部固定有铰链板(8),且顶杆(4)通过铰链板(8)铰接有筋肋板(14),筋肋板(14)的表面固定有护栏板(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公路工程道路桥梁防撞护栏的吸能装置,包括支撑柱(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1)的顶端固定有托台(2),且托台(2)的顶端卡接有固定桶(3),所述固定桶(3)为内设空腔的圆柱形结构,且固定桶(3)的两端均开有通孔,两个所述通孔之间滑动连接有同一根顶杆(4),所述顶杆(4)的圆周外壁靠近固定桶(3)的顶端内壁固定有环形挡圈(7),且环形挡圈(7)的侧面设置有复位弹簧(5),所述顶杆(4)的端部固定有铰链板(8),且顶杆(4)通过铰链板(8)铰接有筋肋板(14),筋肋板(14)的表面固定有护栏板(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公路工程道路桥梁防撞护栏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台(2)的上表面中部开有直径与固定桶(3)外径相适配的弧形槽,且托台(2)的顶端靠近弧形槽的两侧均开有螺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公路工程道路桥梁防撞护栏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槽两侧的螺孔之间螺接有同一个调节卡环(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书艳,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