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热交换器的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4374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热交换器的板,该板具有不对称形成的制冷剂分配部分的凸起,以及以相同数量按Z字形布置在流动通道上的流线型凸起,从而将在箱内流动的制冷剂均匀地分配并引入管中,由此通过形成均匀流动分配和降低制冷剂压降来增加热辐射量和提高热交换效率,从而使热交换器小型化成紧凑尺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热交换器的板,更具体地涉及这样一种用于热 交换器的板,该板具有不对称地形成的制冷剂分配部分的凸起(bead), 以及相同数量的以Z字形形式布置在流动通道上的流线型凸起,从而使 在箱(tank)内流动的制冷剂被均匀地分配并引入管中,由此通过形成io均匀流动分配来增加热辐射量并加强热交换效率,并且降低制冷剂压降, 从而使热交换器小型化成紧凑尺寸。
技术介绍
通常,热交换器是指这样的设备,其中,具有用于热交换介质的流 15动通道,从而热交换介质在经过该流动通道循环时与外部空气交换热量。 热交换器用在各种空调设备中,并且根据使用热交换器的各种条件而采 用各种形式,比如翅片管式、蛇形式、拉深杯式以及平行流式。热交换器具有使用制冷剂作为热交换介质的蒸发器,该蒸发器被分 成一箱、两箱以及四箱式-20 在一箱式热交换器中,通过连接两个一箱板而形成的管被交替地与热辐射片层压在一起,所述每个板都具有形成在其一个端部处的一对杯 状部以及由布置在该杯状部中的分隔凸起限定的U形通道。在两箱式热交换器中,通过连接两个两箱板而形成的管被交替地与 热辐射片层压在一起,所述每个板都具有分别形成在其顶部和底部处的 25杯状部。在四箱式热交换器中,通过连接两个四箱板而形成的管被交替地与 热辐射片层压在一起,所述每个板均具有形成在其顶部和底部处的成对 的杯状部和由分隔件分隔开的两个通道。下文中,为方便起见,将以一箱式热交换器作为示例来进行描述。如图1至3所示,热交换器1包括多个通过连接两个板11而形成 的层压管10,每个管均具有一对杯状部14和一 U形通道12,该对杯状 部14并排地形成在管10的顶部或者顶部和底部处,并分别具有槽14a, 该U形通道12用于流体连通由垂直形成在箱40之间的、预定长度的分 5隔凸起13限定的箱40;被层压在管10之间的热辐射片50;以及两端板 30,该两端板30被安装在管IO和散热片50的最外侧以对它们进行加强。 此外,彼此相对的两个板11被浮凸(embossed)处理,因此使板 11的多个向内伸出的第一凸起15接合,从而在管10的流动通道12中形 成制冷剂的湍流。io 另外,在每个管10中,流动通道12具有形成在其入口侧和出口侧的制冷剂分配部分16,其中每个制冷剂分配部分16都具有被多个第二凸 起16a分隔开的多个通道16b,以便将制冷剂均匀地分配到流动通道12 内。此外,由于双头板与单头板11除了在双头板的底部设置两个杯状部 15之外大致相同,因此下文中为了方便起见,仅描述具有形成在顶端上的 两个杯状部14的单头板ll。管10还包括伸向箱40侧面的歧管20和伸向箱40其他侧面的歧管 20a,其中歧管20中的一个歧管具有与用于引入制冷剂的入口管2相连 的入口歧管21,歧管20a中的一个歧管具有与用于排放制冷剂的出口管 20 3相连的出口歧管21a。歧管21和21a被构造成通过使分别具有半圆形歧管21和21a的两 个歧管板接触而形成的圆形管类型。歧管21和21a通过环型的钎焊材料 与入口管2和出口管3相结合,然后通过迁焊而使歧管21和21a、入口 管2和出口管3彼此相结合。 25 此外,除了歧管21和21a之外,歧管20和20a与管10相同。如上所述,下面将参照图1描述制冷剂在热交换器1内的流动。具有制冷剂入口歧管21和出口歧管21a的箱40还包括形成在其中 的隔板60,该隔板60用于将引入的制冷剂和排放的制冷剂彼此分隔开。因此,箱40基于隔板60而被分隔为用于引入制冷剂的入口侧4和 口侧5,在图中,入口侧4的箱40被表示为"A"和 "B"部分,用于排放制冷剂的出口侧5的箱40被表示为"C"和"D" 部分。当通过入口侧歧管21引入时,制冷剂被均匀地分配到箱40的A部 5分中,并且沿着管10和20的U形流动通道12流动。随后,制冷剂被引 入到相邻的箱40的B部分中,并且流入同一箱40的C部分中。制冷剂 还是沿着管10和20a的U形流动通道12流动,并且随后被引入具有出 口歧管21a的箱40的D部分中,以便最终排到外部。在制冷系统内沿着制冷剂管路循环的制冷剂被引入和排出的过程期 io间,热交换器I与在管IO、 20和20a之间吹动的空气发生热交换并使制 冷剂蒸发,由此,吹出到汽车内部的空气借助于制冷剂的蒸发潜热而通 过热吸收作用而被冷却。近年来,随着热交换器1的紧凑和小型化的发展趋势,热交换器1 必须设有满足高效和低制冷剂压降的结构和性能。特别地,如果制冷剂 15压力下降,由于热交换器1逐渐变窄,因此如果热交换器1由现有形式 的板制造,则可能会因高的制冷剂压降而引起压縮机(未示出)工作增 加以及系统效率降低。也就是说,现有技术的热交换器包括以预定间隔沿着流动通道12 形成的第一凸起15,这些凸起15被彼此结合,以便增加热交换器1的热20效率并确保热交换器1的耐用性;以及制冷剂分配部分16,该制冷剂分 配部分16具有以预定间隔形成的第二凸起16a,以便将储存在箱40中的 制冷剂均匀地分配到流动通道12中,并且确保耐用性。然而,类似于现有技术的板11,如果第一凸起15以及形成在制冷 剂分配部分16上的第二凸起16a以规则间隔对称地形成,如图4所示, 25则制冷剂会形成均匀的流动分配,由此使热辐射量和热交换效率降低, 并且难于使热交换器小型化成紧凑尺寸。也就是说,在图4中,深黑色表示大流量制冷剂快速流动的部分, 浅黑色表示小流量制冷剂缓慢流动的部分。因此,当我们观察板的整体流动时,板ll具有的另一个问题在于,制冷剂流量在宽度(横向)方向的中心处较小,而在两侧处较大,而当 我们仅观察制冷剂分配部分的流动时,则存在这样的问题,即由于制冷 剂流的速度朝向制冷剂分配部分16的两侧逐渐减缓,因此大流量制冷剂在制冷剂分配部分16的中部处流动,而小流量制冷剂均匀流动。5 此外,板11所具有的另一问题在于,当制冷剂沿着该板11的纵向(垂直)方向更远离制冷剂分配部分16时大流量制冷剂流动并聚集。 如上所述,现有技术的板11通常表现出沿所有方向的不均匀的制冷 剂流动分配。10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出现的上述问题而做出了本专利技术,并且本 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热交换器的板,该板具有相对于一杯状部 的中心线不对称地形成在该板的制冷剂分配部分上的第二凸起,以及沿着流动通道形成的流线型第一凸起,相同数量的所述第一凸起的排列以Z15字形形式布置,以便将箱的制冷剂分配并引入到管的流动通道,由此通过形成均匀流动分配来增加热辐射量并提高热交换效率,并且降低制冷 剂压降,从而使所述热交换器小型化成紧凑尺寸。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热交换器的板,该板包括形成在所述板端部处从而与形成在该板中的流动通道流体连 20通的杯状部;多个第一凸起,所述多个第一凸起伸向所述流动通道,以 使得在所述流动通道内流动的制冷剂形成湍流;以及形成在所述流动通 道的入口侧和出口侧的制冷剂分配部分,该制冷剂分配部分具有一个或 多个第二凸起以及由所述第二凸起分隔开的多个通路,其特征在于每一排所述第一凸起均以相同数量以z字形形式重复布置,并且所述第二25凸起相对于所述杯状部的所述中心线不对称地布置。 附图说明通过以下结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热交换器的板,该板包括:杯状部(104),该杯状部(104)形成在该板的端部处以便与形成在所述板中的流动通道(102)流体连通;多个第一凸起(105),该多个第一凸起(105)伸向所述流动通道(102)以便使在该流动通道(102)内流动的制冷剂形成湍流;以及形成在所述流动通道(102)的入口侧和出口侧的制冷剂分配部分(106),该制冷剂分配部分(106)具有一个或多个第二凸起(106a)以及被所述第二凸起(106a)分隔开的多个通路(106b),其特征在于:每 排所述第一凸起(105)以相同数量按Z字形形式重复布置,并且所述第二凸起(106a)相对于所述杯状部(104)的中心线(CL)不对称地布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光宪李城齐林弘永
申请(专利权)人:汉拏空调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韩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