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利军专利>正文

一种蓄冰盘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3948 阅读:2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蓄冰盘管,其特征在于细杆(2)与盘管(1)的外侧壁面相连接。(*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盘管蓄冰设备的蓄冰盘管,属于空调制冷装置。冰蓄冷空调冷水装置在夜间低谷用电时段运行时,在蓄冰设备内结冰蓄冷,在白天高峰用电时段运行时,蓄冰设备内的冰融化,为空调目标提供冷量,从而减少高峰用电量,实现移峰填谷,提高发电设备的负荷率和输、配电设备的利用率,在实行峰谷电价后,可以较大幅度地减少业主的空调运行费用。蓄冰设备是冰蓄冷空调冷水装置的关键部件,以水等为蓄冷介质的冰蓄冷空调冷水装置的原理流程和性能主要取决于蓄冰设备的结构类型和性能。盘管式蓄冰设备作为最重要的一类蓄冰设备,由于其较优良的结冰蓄冷和融冰放冷性能,在冰蓄冷空调工程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如美国BAC公司(Baltimore Aircoil Company)的BAC盘管蓄冰设备、清华人工环境工程公司的RH-ICU盘管蓄冰设备和美国的Calmac盘管蓄冰设备等主要由盘管、盘管固定管板、保温箱体及防腐内衬、液位显示装置、载冷剂进、出口接管等构成。在盘管蓄冰设备中,作为关键部件,盘管的性能是影响盘管蓄冰设备性能的主要因素。如BAC盘管蓄冰设备和RH-ICU盘管蓄冰设备采用的是金属蛇形盘管,而Calmac盘管蓄冰设备则使用金属或非金属圆形盘管。这些盘管在为空调目标供冷时大多采用内融冰的方式,即温度较高的载冷剂进入盘管内侧,在盘管内侧边流动边被盘管外侧的冰冷却降温,盘管外侧的冰则因吸收热量而融化。以这种方式融冰时,由于冰完整地包裹在盘管外面,相当于为盘管穿上了一层冰外衣,与盘管外侧壁面接触的冰最先融化,并在盘管外侧壁面和包裹冰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水层,随着冰的继续融化,所形成的水层越来越厚,在盘管外侧壁面与包裹冰的内表面之间形成的是基本封闭的水层,其间进行的是有限空间中的自然对流换热,而且包裹冰参与热交换的只有其内表面,因此,这种融冰方式的融冰供冷效果较差。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缺点,而提供一种蓄冰盘管,它具有良好的融冰供冷效果。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在各种盘管蓄冰设备的每个盘管的管子外侧壁面相距一定距离连接若干根细杆,细杆的中心线与管子中心线垂直。这样就构成了一种新型蓄冰盘管。在蓄冷过程中,这种新型蓄冰盘管的盘管外侧结冰蓄冷,由于细杆与盘管的外侧相连,在蓄冷过程结束时,一部分细杆被盘管外侧的冰包裹,由于导热作用,其余距离连接点较远部分细杆表面也结有较少量的冰。这种新型蓄冰盘管在进行融冰放冷时,温度较高的载冷剂进入盘管内侧,在盘管内侧边流动边被盘管外侧的冰冷却降温,盘管外侧的冰则因吸收热量而融化,由于导热作用,与细杆表面接触的冰也同时融化放热,只是强度较低,因而在盘管外侧壁面与包裹冰的内表面之间以及在细杆表面与其包裹冰的内表面之间形成基本封闭的水层,随着冰的继续融化,所形成的水层越来越厚,当融冰放冷过程进行一段时间后,距离连接点较远部分细杆表面的较少量冰完全融化,在细杆周围的水层就形成一个通道,将盘管外侧壁面与包裹冰的内表面之间的水层和包裹冰外侧的水相连通,打破了在盘管外侧壁面与包裹冰的内表面之间以及在细杆表面与其包裹冰的内表面之间所形成的基本封闭的水层的封闭性,使包裹冰内、外侧的所有的水连成一个整体,在盘管外表面、水和包裹冰内、外表面之间进行的是较大空间的自然对流换热,对流换热系数提高。由于自然对流的作用,包裹冰内侧和外侧的水会经过细杆周围的通道流动并混合,使融冰在包裹冰的内、外表面同时进行,参与热交换的包裹冰的表面积成倍增加。因此,新型蓄冰盘管即提高了对流换热系数又使参与热交换的包裹冰的表面积增加,根据传热学理论,在为空调目标供冷过程中,新型蓄冰盘管将使融冰供冷中、后期的融冰供冷效果提高。本技术由于可以提高融冰供冷中、后期的融冰供冷效果,这一特点非常符合空调目标对蓄冰设备融冰供冷性能的要求,部分缓解了融冰供冷中、后期两者之间在融冰供冷量供需方面的矛盾,可减少残余冰量,提高了蓄冰盘管的性能,。由于是在目前使用比较普遍的盘管蓄冰设备的蓄冰盘管外侧连接细杆,可使用现有生产工艺进行生产。本技术可替代各种现有盘管蓄冰设备中的盘管。本技术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附图说明图1和图3是根据本技术提出的蓄冰盘管的结构原理图。图2是图1的A-A剖面示意图。图4是图3的B-B剖面示意图。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依据本技术提出的具体装置的细节及工作情况。图1中,盘管(1)为蛇形盘管,细杆(2)连接在盘管(1)的外侧壁面,细杆(2)的中心线与盘管(1)管子中心线垂直,细杆(2)可以使用金属材料或非金属材料制作,细杆(2)的直径最好为盘管(1)外径的八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细杆(2)的间距最好为盘管(1)外径的2~10倍。在蓄冷过程中,盘管(1)外侧结冰蓄冷,由于细杆(2)与盘管(1)的外侧相连,在蓄冷过程结束时,细杆(2)一部分被盘管(1)外侧的冰包裹,由于导热作用,其余距离连接点较远部分细杆(2)的表面也结有较少量的冰。在进行融冰放冷时,温度较高的载冷剂进入盘管(1)内侧边流动边被盘管(1)外侧的冰冷却降温,盘管(1)外侧的冰则因吸收热量而融化,由于导热作用,与细杆(2)表面接触的冰也同时融化放热,只是强度较低,因而在盘管(1)外侧壁面与包裹冰的内表面之间以及在细杆(2)表面与其包裹冰的内表面之间形成基本封闭的水层,随着冰的继续融化,所形成的水层越来越厚,当距离连接点较远部分细杆(2)表面的较少量冰完全融化后,在细杆(2)周围的水层就形成一个通道,将盘管(1)外侧壁面与包裹冰的内表面之间的水层和包裹冰外侧的水相连通,打破了在盘管(1)外侧壁面与包裹冰的内表面之间以及在细杆(2)表面与其包裹冰的内表面之间所形成的基本封闭的水层的封闭性,使包裹冰内、外侧的所有的水连成一个整体,在盘管(1)外表面、水和包裹冰内、外表面之间进行的是较大空间的自然对流换热,。由于自然对流的作用,包裹冰内侧和外侧的水会经过细杆(2)周围的通道流动并混合,使融冰在包裹冰的内、外表面同时进行。本技术的实施例二由图3和图4给出。图3中,盘管(1)为圆形盘管,细杆(2)连接在盘管(1)的外侧壁面,细杆(2)的中心线与盘管(1)管子中心线的切线方向垂直,细杆(2)可以使用金属材料或非金属材料制作,细杆(2)的直径最好为盘管(1)外径的八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细杆(2)的间距最好为盘管(1)外径的2~10倍。在蓄冷过程中,盘管(1)外侧结冰蓄冷,由于细杆(2)与盘管(1)的外侧相连,在蓄冷过程结束时,细杆(2)一部分被盘管(1)外侧的冰包裹,由于导热作用,其余距离连接点较远部分细杆(2)的表面也结有少量的冰。在进行融冰放冷时,温度较高的载冷剂进入盘管(1)内侧边流动边被盘管(1)外侧的冰冷却降温,盘管(1)外侧的冰则因吸收热量而融化,由于导热作用,与细杆(2)表面接触的冰也同时融化放热,只是强度较低,因而在盘管(1)外侧壁面与包裹冰的内表面之间以及在细杆(2)表面与其包裹冰的内表面之间形成基本封闭的水层,随着冰的继续融化,所形成的水层越来越厚,当距离连接点较远部分细杆(2)表面的较少量冰完全融化后,在细杆(2)周围的水层就形成一个通道,将盘管(1)外侧壁面与包裹冰的内表面之间的水层和包裹冰外侧的水相连通,打破了在盘管(1)外侧壁面与包裹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利军
申请(专利权)人:王利军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