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腰型截面蓄冰盘管及带有该蓄冰盘管的蓄冰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9828897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01 18:01
一种腰型截面蓄冰盘管,其设置于蓄冰槽内。蓄冰槽内设置有一用于承放冷却水的内腔。蓄冰盘管的截面为腰型且包括均由蓄冰槽顶端引出的制冷二次冷媒入口、与制冷二次冷媒入口连通的制冷二次冷媒出口、释冰二次冷媒入口以及与释冰二次冷媒入口连通的释冰二次冷媒出口。蓄冰盘管沿蓄冰槽的顶端至底端方向来回延伸,且在平行与垂直于蓄冰槽底壁的两个方向上均匀分布。本发明专利技术中蓄冰盘管为腰型截面,结冰与蓄冰盘管管壁由现有的线接触变为面接触,增大两者的接触面,提高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腰型截面蓄冰盘管,其设置于蓄冰槽内。蓄冰槽内设置有一用于承放冷却水的内腔。蓄冰盘管的截面为腰型且包括均由蓄冰槽顶端引出的制冷二次冷媒入口、与制冷二次冷媒入口连通的制冷二次冷媒出口、释冰二次冷媒入口以及与释冰二次冷媒入口连通的释冰二次冷媒出口。蓄冰盘管沿蓄冰槽的顶端至底端方向来回延伸,且在平行与垂直于蓄冰槽底壁的两个方向上均匀分布。本专利技术中蓄冰盘管为腰型截面,结冰与蓄冰盘管管壁由现有的线接触变为面接触,增大两者的接触面,提高换热效率。【专利说明】一种腰型截面蓄冰盘管及带有该蓄冰盘管的蓄冰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腰型截面蓄冰盘管,特别涉及一种带有腰型截面蓄冰盘管的蓄冰系统。
技术介绍
在典型的全畜能系统中,制冷系统在夜间电力低谷期制冰,在白天电力闻峰期,制冷系统关闭,夜间蓄存的冰融化,为空调制冷设备提供冷量。目前普遍的两种融冰方式为内融冰和外融冰。内融冰模式最适合应用在融冰周期开始时有较小负荷,融冰周期后期有较大负荷的场合。外融冰模式最适合应用在融冰周期开始时有较大的负荷,融冰后期有较小负荷的场合。请参看图4与图5,在完全冻结式内融冰系统中,目前蓄冰盘管多采用圆形和椭圆形。在融冰周期前期和中期,换热盘管与冰的接触为线接触,盘管内液体与盘管外的冰有大部分是隔着一层水进行热交换融冰,换热效果低。因此,在冰层破裂前,释冷温度较高且前后温差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旨在于提供一种提高热交换效率的腰型截面蓄冰盘管。还有必要提供一种带有该腰型截面蓄冰盘管的蓄冰系统。为实现上述目的一,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腰型截面蓄冰盘管,其截面为腰型且包括均由蓄冰槽顶端引出的制冷二次冷媒入口、与制冷二次冷媒入口连通的制冷二次冷媒出口、释冰二次冷媒入口以及与释冰二次冷媒入口连通的释冰二次冷媒出口。蓄冰盘管沿蓄冰槽的顶端至底端方向来回延伸,且在平行与垂直于蓄冰槽底壁的两个方向上均勻分布。蓄冰盘管腰型截面相对的上下两面为直平面结构,相对两侧面为半圆柱面结构。 蓄冰盘管上下两平直面与水平方向平行。在垂直于蓄冰槽底壁方向上相邻两段蓄冰盘管之间预留一定间隔。蓄冰槽内设置有空气搅动装置。蓄冰盘管的管壁上设置有结冰厚度控制器。为实现上述目的二,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蓄冰系统,其包括蓄冰槽及设置于蓄冰槽内的蓄冰盘管。该蓄冰盘管的截面为腰型且包括均由蓄冰槽顶端引出的制冷二次冷媒入口、与制冷二次冷媒入口连通的制冷二次冷媒出口、释冰二次冷媒入口以及与释冰二次冷媒入口连通的释冰二次冷媒出口。蓄冰盘管沿蓄冰槽的顶端至底端方向来回延伸,且在平行与垂直于蓄冰槽底壁的两个方向上均匀分布。蓄冰盘管腰型截面相对的上下两面为直平面结构,相对两侧面为半圆柱面结构。蓄冰盘管上下两平直面与水平方向平行。在垂直于蓄冰槽底壁方向上相邻两段蓄冰盘管之间预留一定间隔。蓄冰槽内设置有空气搅动装置。蓄冰盘管的管壁上设置有结冰厚度控制器。本专利技术中蓄冰盘管为腰型截面,结冰与蓄冰盘管管壁由现有的线接触变为面接触,增大两者的接触面,提高换热效率。【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带有腰型截面蓄冰盘管的蓄冰系统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腰型截面蓄冰盘管截面图。图3为图1所示腰型截面蓄冰盘管结冰状态图。图4为现有圆形截面蓄冰盘管结冰状态图。图5为现有椭圆形截面蓄冰盘管结冰状态图 其中:100、蓄冰系统;10、蓄冰槽;11、内腔;30、蓄冰盘管;31、制冷二次冷媒入口 ;32、制冷二次冷媒出口 ;33、释冰二次冷媒入口 ;34、释冰二次冷媒出口 ;50、空气搅动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描述: 请参见图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蓄冰系统100,其包括蓄冰槽10、设置于蓄冰槽10内的蓄冰盘管30与空气搅动装置50。蓄冰槽10内设置有用于承装冷却水的内腔11。请一并参看图2与图3,蓄冰盘管30沿蓄冰槽10的顶端至底端方向来回延伸,且在平行与垂直于蓄冰槽10底壁的两个方向上均匀分布。蓄冰盘管30的截面为腰型(即跑道形),其相对上下两面为直平面结构,相对两侧面为半圆柱面结构。其中,蓄冰盘管30的两平直面与水平方向平行,冰柱生成在蓄冰盘管30的外管壁上并与蓄冰盘管30保持面接触。蓄冰盘管30的结构允许在水平方向上产生冰桥,在竖直方向上冰与冰之间留有极小的间隙,以便在融冰过程中结在蓄冰盘管30周围的冰存在少量的上下活动空间,使得蓄冰盘管30的外管壁与冰始终存在有直接接触的部位。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腰型截面的两平直面可变为与竖直方向平行。蓄冰盘管30包括制冷二次冷媒入口 31、制冷二次冷媒出口 32、释冰二次冷媒入口33、释冰二次冷媒出口 34以及结冰厚度控制器(图未示)。其中,制冷二次冷媒入口 31与释冰二次冷媒入口 33设置于蓄冰盘管30的一端,制冷二次冷媒出口 32与释冰二次冷媒出口 34设置于蓄冰盘管30的另一端。结冰厚度控制器套装于蓄冰盘管30的管壁外。本实施例中,二次冷媒为乙二醇。在电力低谷时段中,蓄冰系统100内的制冷机组制冷,低温的乙二醇(二次冷媒)由制冷二次冷媒入口 31进入蓄冰盘管30内。乙二醇于蓄冰盘管30内连续流动并通过蓄冰盘管30管壁的热传递吸收管外冷却水的热量,使经乙二醇冷却后的冷却水在蓄冰盘管30的外表面冻结形成冰层。吸热后的乙二醇由制冷二次冷媒出口 32离开蓄冰槽10进入制冷机内进行下一次循环。在蓄冰初期空气搅动装置50搅动蓄冰槽10内的冷却水,使蓄冰槽10内各处冷却水温度趋于相等。在用电高峰期,制冷机组关闭,从空调负荷端流回的温度较高的乙二醇水溶液由释冰二次冷媒入口 33进入蓄冰盘管30内,将结于蓄冰盘管30外管壁的冰融化。乙二醇水溶液的温度下降,再经释冰二次冷媒出口 34流出并被抽回到空调负荷端使用。在整个融冰过程中,蓄冰盘管30外管壁的上表面与溶冰上表面保持面接触,换热效果好。本专利技术中,蓄冰盘管30为腰型截面,结冰与蓄冰盘管30管壁由现有的线接触变为面接触,增大两者的接触面。如此,在整个融冰过程中,蓄冰盘管30外管壁的上表面与冰内表面保持面接触,换热效果好,使流出蓄冰槽10的二次冷媒温度可始终保持在3° C左右,并使冰几乎全部被融化来供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变形,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变形都应该属于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腰型截面蓄冰盘管,其设置于蓄冰槽内,该蓄冰槽内设置有一用于承放冷却水的内腔;其特征在于:该蓄冰盘管的截面为腰型且包括均由蓄冰槽顶端引出的制冷二次冷媒入口、与制冷二次冷媒入口连通的制冷二次冷媒出口、释冰二次冷媒入口以及与释冰二次冷媒入口连通的释冰二次冷媒出口 ;该蓄冰盘管沿蓄冰槽的顶端至底端方向来回延伸,且在平行与垂直于蓄冰槽底壁的两个方向上均匀分布。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型截面蓄冰盘管,其特征在于:蓄冰盘管腰型截面相对的上下两面为直平面结构,相对两侧面为半圆柱面结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腰型截面蓄冰盘管,其特征在于:蓄冰盘管上下两平直面与水平方向平行。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型截面蓄冰盘管,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蓄冰槽底壁方向上相邻两段蓄冰盘管之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腰型截面蓄冰盘管,其设置于蓄冰槽内,该蓄冰槽内设置有一用于承放冷却水的内腔;其特征在于:该蓄冰盘管的截面为腰型且包括均由蓄冰槽顶端引出的制冷二次冷媒入口、与制冷二次冷媒入口连通的制冷二次冷媒出口、释冰二次冷媒入口以及与释冰二次冷媒入口连通的释冰二次冷媒出口;该蓄冰盘管沿蓄冰槽的顶端至底端方向来回延伸,且在平行与垂直于蓄冰槽底壁的两个方向上均匀分布。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颂钧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览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