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厚根专利>正文

双翅片换热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2559 阅读:1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双翅片换热管,它主要包括换热管本体,设置在本体内外壁上的翅片组成,特征在于:环形外翅片均布在换热管本体外壁的径向上;直板式内翅片呈辐射状均布焊接在换热管本体内壁的轴向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换热管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不受管径大小,管子长短,翅片的高低及数量的限制,几乎不产生接触热阻,故其传热效率可大幅度提高。例如,当外翅化比为8,内翅化比为4时,其传热量为相同尺寸光管的5. 25倍。(*该技术在200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为一种双翅片换热管,它主要包括换热管本体,设置在本体内外壁上的翅片组成。中国专利CN2058975v公开了一种双翅片换热管,该双翅片换热管的翅片的横截面为W或U字形,通过钎焊的方式与换热管本体结为一体。上述技术的翅片若采用W形翅片,则必然在换热管本体与翅片之间形成一空腔,这一空腔的存在势必会影响到传热效果。若采用U形翅片,则必然增加换热管本体的壁厚,也势必会影响到传热效果。再加之该翅片还需预先加工成W或U字形后,在与换热管本体钎焊在一起,工艺较为复杂,同时翅片的数量也受限制。另外,由于工艺、结构所限,很难生产出直径在60mm以下的产品。由于该专利技术所存在的上述不足,使其在工业上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制造工艺简单、传热效率高的双翅片换热管。本技术的目的可采用以下措施来实现本技术主要包括换热管本体,设置在本体内外壁上的环形外翅片和直板式内翅片组成;环形外翅片均布在换热管本体外壁的径向上;直板式内翅片呈幅射状均布焊接在换热管本体内壁的轴向上。本技术的换热管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不受管径大小,管子长短,翅片的高低及数量的限制,内翅片与换热管内壁几乎不产生接触热阻,故其传热效率可大幅度提高。例如,当外翅化比为8,内翅化比为4时,其传热量为相同尺寸光管的5.25倍。另外,由于本技术翅片与换热管本体系采用常规的高频焊接工艺制造而成,所以其制造工艺也较现有技术简单。不仅可大规模生产,并可广泛地应用在工业上。附图的图面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的主视图。图2A-A剖视图。本技术以下将结合实施例(附图)作以详细的描述如图1、2所示,本技术的双翅片换热管,主要由换热管本体,设置在本体内外壁上的环形外翅片和直板式内翅片组成,环形外翅片(3)均布在换热管本体(1)外壁的径向上;直板式内翅片(2)呈幅射状均布在换热管本体内壁的轴向上,通过高频焊接的方式与换热管本体内壁结合在一起。权利要求1.一种双翅片换热管,它主要包括换热管本体,设置在本体内外壁上的翅片组成,本技术的特征在于环形外翅片(3)均布在换热管本体(1)外壁的径向上;直板式内翅片(2)呈幅射状均布焊接在换热管本体内壁的轴向上。专利摘要一种双翅片换热管,它主要包括换热管本体,设置在本体内外壁上的翅片组成,特征在于环形外翅片均布在换热管本体外壁的径向上;直板式内翅片呈辐射状均布焊接在换热管本体内壁的轴向上。本技术的换热管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不受管径大小,管子长短,翅片的高低及数量的限制,几乎不产生接触热阻,故其传热效率可大幅度提高。例如,当外翅化比为8,内翅化比为4时,其传热量为相同尺寸光管的5.25倍。文档编号F28D1/04GK2170491SQ93200810公开日1994年6月29日 申请日期1993年1月14日 优先权日1993年1月14日专利技术者吴厚根, 付伯钦 申请人:吴厚根, 付伯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翅片换热管,它主要包括换热管本体,设置在本体内外壁上的翅片组成,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环形外翅片(3)均布在换热管本体(1)外壁的径向上;直板式内翅片(2)呈幅射状均布焊接在换热管本体内壁的轴向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厚根付伯钦
申请(专利权)人:吴厚根付伯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1[中国|河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