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苯二氮卓类药物的协同增效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22327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7 18: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苯二氮卓类药物的协同增效剂。该技术方案基于实验手段筛选了对苯二氮卓受体具有潜在影响的成分,并探究了各成分与苯二氮卓类药物的相互作用及协同关系。实验意外的发现,当利巴韦林、ZSTK474、兰索拉唑、赤藓糖醇、溴苯酰苯呋喃、甲巯咪唑、烟酸、木犀草素以特定比例联用时,能对包括奥沙西泮在内的多种苯二氮卓类药物起到协同增效作用。基于以上有益的发现,本发明专利技术以上述成分构建了协同增效剂配方,并设计了该协同增效剂与苯二氮卓类药物的联用方案。该方案将二者以极低剂量复配,实验发现其神经镇静疗效并未出现明显下降,而得益于极低的用药剂量,显著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发展程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苯二氮卓类药物的协同增效剂
本专利技术涉及药物化学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苯二氮卓类药物的协同增效剂。
技术介绍
苯二氮卓类药物是一类苯并芘二氮卓的衍生物,主要包括地两泮,氟两泮,氯硝西泮,奥沙西泮,氯氮卓和三唑仑等。该类药物为苯二氮卓受体激动剂,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在中枢神经系统,主要在大脑皮层中有特殊的苯二氮卓受体存在。苯二氮卓受体是GABAA受体-氯离子通道复合物的一个膜内成分。当GABA受体激动时,氯离子通道开放数目增多,氯离子进入细胞内的数量增加,从而产生超极化抑制突触后电位,减少中枢内的某些重要神经元的放电,从而起到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当苯二氮卓药物占据苯二氮卓受体时,则GABA更容易打开氯离子通道,导致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惊厥和中枢性肌松等药理作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具有良好的抗焦虑作用;作用发生快,能显著改善患者恐惧、紧张、忧虑、不安、激动和烦躁等焦虑症状。随着剂量加大,可起到镇静催眠作用;对人的镇静作用温和,能缩短诱导睡眠时间,减少夜间觉醒次数,延长睡眠持续时间。苯二氮卓类药物对快波睡眠影响较小,因而停药后多梦现象较巴比妥类药物少见。同时,苯二氮卓类药物有抗惊厥作用,其中地西泮和三唑仑的作用尤为明显,临床用于辅助治疗破伤风、子痫、小儿高热惊厥和药物中毒性惊厥。地西泮是目前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此外,苯二氮卓类药物临床表现具有较强的肌松作用和降低肌张力作用,能够缓解大脑麻痹患者的肌肉强直症状。尽管在长期的临床应用中证明其具有较为可靠的疗效,但苯二氮卓类药物普遍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治疗量连续用药可出现头昏、嗜睡、乏力等反应,长效类尤易发生;大剂量偶致共济失调;过量急性中毒可致昏迷和呼吸抑制;长期用药可产生一定耐受性;久服可发生依赖性和成瘾。在这种情况下,目前临床上对此类药物的应用非常谨慎。为克服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降低剂量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然而,随着剂量的降低,药效及有效时间均随之下降。那么,如果能在降低苯二氮卓类药物剂量的同时,维持其药效水平,则有望克服不良反应问题。然而,现有技术中尚未见此类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针对现有技术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用于苯二氮卓类药物的协同增效剂,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当以缓解不良反应为H的而降低苯二氮卓类药物剂量时,其疗效随之下降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是,如何在维持治疗效果的基础上,适当降低苯二氮卓类药物的剂量。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再一技术问题是,如何对苯二氮卓类药物实现增效作用。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苯二氮卓类药物的协同增效剂,该协同增效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成分:利巴韦林6份,ZSTK4742份,兰索拉唑3份,赤藓糖醇5份,溴苯酰苯呋喃0.2份,甲巯咪唑0.5份,烟酸0.8份,木犀草素1份;该协同增效剂与所述苯二氮卓类药物的重量比为0.2∶1。作为优选,该协同增效剂还包括0.2重量份的白杨素。作为优选,该协同增效剂还包括0.4重量份的发菜多糖。作为优选,该协同增效剂还包括0.7重量份的PR-957。作为优选,该协同增效剂还包括0.05重量份的羟苯磺酸钙。作为优选,该协同增效剂由以下中重量份的成分组成:利巴韦林6份,ZSTK4742份,兰索拉唑3份,赤藓糖醇5份,溴苯酰苯呋喃0.2份,甲巯咪唑0.5份,烟酸0.8份,木犀草素1份,白杨素0.2份,发菜多糖0.4份,PR-9570.7份,羟苯磺酸钙0.05份。作为优选,所述苯二氮卓类药物选自以下成分的其中一种或其中若干种:地西泮,氟西泮,氯氮卓,奥沙西泮,氯硝西泮,劳拉西泮,阿普唑仑,艾司唑仑,三唑仑,咪达唑仑,唑吡坦。作为优选,所述苯二氮卓类药物为奥沙西泮;所述协同增效剂与奥沙西泮的每日剂量分别为0.2mg和1mg。在以上技术方案中,利巴韦林原用于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肺炎与支气管炎,皮肤疱疹病毒感染;ZSTK474为PI3K抑制剂,可抑制I型P13K亚型,目前主要用于肿瘤的治疗;兰索拉唑可抑制基础胃酸分泌以及刺激状态下的胃酸分泌,从而对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等胃肠道疾病起到治疗作用;赤藓糖醇是一种4碳糖醇,目前主要作为甜味剂用于食品工业,尚未见其具有神经调节作用或镇静作用;溴苯酰苯呋喃为苯骈呋喃衍生物,具有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再吸收作用因而降低血中尿酸浓度,H前主要用于通风的治疗;甲巯咪唑是咪唑类抗甲状腺药物,用于抑制甲状腺内过氧化物酶,从而阻碍吸聚以甲状腺内碘化物的氧化及络氨酸的偶联,进而使抑制性T细胞功能恢复正常;烟酸属于维生素B3,在体内转化为尼可酰胺,包含于脱氢酶的辅酶分子中,是NAD和NADP的成分,具有可逆的加氢和脱氢特性,故在氧化还原过程中起传递氢的作用;木犀草素是一种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消炎、抗过敏、降尿酸等药理活性,临床上主要用于炎症、肿瘤等疾病的治疗。由此可见,本专利技术协同增效剂中的成分,在目前的认知范围内并不具有镇静作用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而且,其相互之间未表现出协同效应,甚至分别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而本专利技术意外的发现,将上述成分以特定比例配伍后,能对包括奥沙西泮在内的多种苯二氮卓类药物起到协同增效作用,使其以极低剂量即可达到常规疗效,从而在保证镇静效果的前提下降低了苯二氮卓类药物的用量,对缓解苯二氮卓类药物的成瘾性及不良效果具有积极意义。经试验验证表明,本专利技术协同增效剂与苯二氮卓类药物的复配方案确切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而且,由于该协同增效剂本身用量较低,因此其中各成分的含量显著低于其各自的治疗量,因而不会造成代谢负担。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苯二氮卓类药物的协同增效剂。该技术方案基于实验手段筛选了对苯二氮卓受体具有潜在影响的成分,并探究了各成分与苯二氮卓类药物的相互作用及协同关系。实验意外的发现,当利巴韦林、ZSTK474、兰索拉唑、赤藓糖醇、溴苯酰苯呋喃、甲巯咪唑、烟酸、木犀草素以特定比例联用时,能对包括奥沙西泮在内的多种苯二氮卓类药物起到协同增效作用。基于以上有益的发现,本专利技术以上述成分构建了协同增效剂配方,并设计了该协同增效剂与苯二氮卓类药物的联用方案。该方案将二者以极低剂量复配,实验发现其神经镇静疗效并未出现明显下降,而得益于极低的用药剂量,显著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发展程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促睡眠实验的实验结果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抗焦虑实验的实验结果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对不良反应的统计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为了避免过多不必要的细节,在以下实施例中对属于公知的结构或功能将不进行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近似性语言可用于定量表述,表明在不改变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可允许数量有一定的变动。除有定义外,以下实施例中所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专利技术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普遍理解的相同含义。实施例1一种用于苯二氮卓类药物的协同增效剂,该协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苯二氮卓类药物的协同增效剂,其特征在于,该协同增效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成分:利巴韦林6份,ZSTK474 2份,兰索拉唑3份,赤藓糖醇5份,溴苯酰苯呋喃0.2份,甲巯咪唑0.5份,烟酸0.8份,木犀草素1份;该协同增效剂与所述苯二氮卓类药物的重量比为0.2∶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苯二氮卓类药物的协同增效剂,其特征在于,该协同增效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成分:利巴韦林6份,ZSTK4742份,兰索拉唑3份,赤藓糖醇5份,溴苯酰苯呋喃0.2份,甲巯咪唑0.5份,烟酸0.8份,木犀草素1份;该协同增效剂与所述苯二氮卓类药物的重量比为0.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苯二氮卓类药物的协同增效剂,其特征在于,该协同增效剂还包括0.2重量份的白杨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苯二氮卓类药物的协同增效剂,其特征在于,该协同增效剂还包括0.4重量份的发菜多糖。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苯二氮卓类药物的协同增效剂,其特征在于,该协同增效剂还包括0.7重量份的PR-957。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苯二氮卓类药物的协同增效剂,其特征在于,该协同增效剂还包括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颜晓萍房英娟李立曾文娟
申请(专利权)人:漳州卫生职业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