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体化智能交通综合机柜的内部散热循环系统结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918596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基于一体化智能交通综合机柜的内部散热循环系统结构,该结构包括侧柜门、中间隔板及侧隔板,所述侧柜门上设有空调机、控制器,所述中间隔板上设有第一风扇模组、第二风扇模组及第一温度感应器,所述侧隔板上设有第三风扇模组、第四风扇模组、第二温度感应器,所述第一温度感应器、第二温度感应器、空调机、第一风扇模组、第二风扇模组、第三风扇模组、第四风扇模组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内部散热循环系统结构通过感应器来感应内部温度的变化,并通过设置空调机及风扇模组来促进内部冷热空气的循环,从而加快机柜内部热量的散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一体化智能交通综合机柜的内部散热循环系统结构
本技术涉及交通综合机柜散热
,具体的说涉及基于一体化智能交通综合机柜的内部散热循环系统结构。
技术介绍
一体化智能交通综合机柜内部装有工控机、UPS电源、电子警察、信号机等设备,各设备在工作时发热量较大,且柜体内部分隔有多个仓位,导致内部空气循环不流畅,现有的强制风冷已经不能尽快将热量排出,而机柜热量不能及时排出会导致内部热量的积累,严重影响各设备的稳定运行与器件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了基于一体化智能交通综合机柜的内部散热循环系统结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以下方案来实现:基于一体化智能交通综合机柜的内部散热循环系统结构,该结构包括侧柜门、中间隔板及侧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柜门上设有空调机、控制器,所述中间隔板上设有第一风扇模组、第二风扇模组及第一温度感应器,所述侧隔板上设有第三风扇模组、第四风扇模组、第二温度感应器,所述第一温度感应器、第二温度感应器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空调机、第一风扇模组、第二风扇模组、第三风扇模组、第四风扇模组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与外部电源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空调机上设有空调进风口和空调出风口。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风扇模组、第二风扇模组均由一对排气方向相同的风扇组成,且第一风扇模组、第二风扇模组的排气方向相反,所述第一风扇模组设置在中间隔板的下端,所述第二风扇模组设置在中间隔板的上端。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温度感应器设有3个,分别设置在中间隔板的上中下部位。进一步的,所述第三风扇模组、第四风扇模组均由一对排气方向相同的风扇组成,且第三风扇模组、第四风扇模组的排气方向相反,所述第三风扇模组设置在侧隔板的下端,所述第四风扇模组设置在侧隔板的上端。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温度感应器设有3个,分别设置在侧隔板的上中下部位。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风扇模组、第三风扇模组的排气方向相同,所述第二风扇模组、第四风扇模组的排气方向相同。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内部散热循环系统结构通过多个风扇模组将热风排入空调机进风口,空调机从出风口排出冷风经风扇模组的作用在机柜内循环,从而实现对机柜内设备的降温,采用空调机给机柜设备散热,使得冷却效果受外界影响小,机柜内部温湿度不受外界的影响,采用风扇模组加速了冷热空气的循环,加快了机柜内部热量的散发。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散热循环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控制器的控制原理框图;图3为本技术散热循环系统空气流向示意图;附图中:1、侧柜门,2、中间隔板,3、侧隔板,4、空调机,5、控制器,6、第一风扇模组,7、第二风扇模组,8、第一温度感应器,9、第三风扇模组,10、第二温度感应器,11、第二温度感应器,41、空调进风口,42、空调出风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参照附图1,本技术的基于一体化智能交通综合机柜的内部散热循环系统结构,该结构包括侧柜门1、中间隔板2及侧隔板3,所述侧柜门1上设有空调机4、控制器5,所述中间隔板2上设有第一风扇模组6、第二风扇模组7及第一温度感应器8,所述侧隔板3上设有第三风扇模组9、第四风扇模组10、第二温度感应器11,所述第一温度感应器8、第二温度感应器11与控制器5电性连接,所述空调机4、第一风扇模组6、第二风扇模组7、第三风扇模组9、第四风扇模组10与控制器5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5与外部电源连接。具体的,所述空调机4上设有空调进风口41和空调出风口42,空调进风口41、空调出风口42均为内部风口,空调进风口41用于吸入热风,空调出风口42用于排出冷风。具体的,所述第一风扇模组6、第二风扇模组7均由一对排气方向相同的风扇组成,且第一风扇模组6顺时针旋转,第二风扇模组7逆时针旋转,所述第一风扇模组6设置在中间隔板2的下端,所述第二风扇模组7设置在中间隔板2的上端。具体的,所述第三风扇模组9、第四风扇模组10均由一对排气方向相同的风扇组成,且第三风扇模组9顺时针旋转,第四风扇模组10逆时针旋转,所述第三风扇模组9设置在侧隔板3的下端,所述第四风扇模组10设置在侧隔板3的上端。具体的,所述第一温度感应器8设有3个,分别设置在中间隔板2的上中下部位;所述第二温度感应器11设有3个,分别设置在侧隔板3的上中下部位。需要说明的是,每个风扇模组的两个风扇沿机柜深度方向排列,确保机柜内的空气均参与循环。中间隔板2及侧隔板3上均设有3个上中下布置的感应器,多方位、多位置检测机柜内的温度。参照附图2,本技术的控制器5通过设置预设温度来控制空调机、风扇模组的开启与关闭,当第一温度感应器8、第二温度感应器11中任一个感应器感应到的温度超过预设值时,控制器5控制控制空调机4、第一风扇模组6、第二风扇模组7、第三风扇模组9、第四风扇模组10开启,当感应到的温度低于预设值时,控制器5控制控制空调机4、第一风扇模组6、第二风扇模组7、第三风扇模组9、第四风扇模组10关闭。参照附图3,当空调机4、各风扇模组开启后,空调机4从空调出风口42排出冷风,第一风扇模组6、第三风扇模组9将空气(冷风)排向与空调相反的一侧,使机柜内顶部聚集热空气,第二风扇模组7、第四风扇模组10将空气(热风)排向空调一侧,再由空调进风口41吸入使其冷却,整个气流形成一个完整的内部散热循环,每个风扇模组配有两个风扇,使得柜体深度方向的空气均参与了内部循环,柜体内部各设备产生的热量最终经过空调室内机与室外机热交换,排出至外界。本技术的内部散热循环系统结构通过感应器来感应内部温度的变化,并通过设置空调机及风扇模组来促进内部冷热空气的循环,空调机排出的冷空气在机柜内循环冷却设备后,最终吸入到空调机内,完成一次空气的循环,从而加快机柜内部热量的散发。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基于一体化智能交通综合机柜的内部散热循环系统结构,该结构包括侧柜门(1)、中间隔板(2)及侧隔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柜门(1)上设有空调机(4)、控制器(5),所述中间隔板(2)上设有第一风扇模组(6)、第二风扇模组(7)及第一温度感应器(8),所述侧隔板(3)上设有第三风扇模组(9)、第四风扇模组(10)、第二温度感应器(11),所述第一温度感应器(8)、第二温度感应器(11)与控制器(5)电性连接,所述空调机(4)、第一风扇模组(6)、第二风扇模组(7)、第三风扇模组(9)、第四风扇模组(10)与控制器(5)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5)与外部电源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一体化智能交通综合机柜的内部散热循环系统结构,该结构包括侧柜门(1)、中间隔板(2)及侧隔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柜门(1)上设有空调机(4)、控制器(5),所述中间隔板(2)上设有第一风扇模组(6)、第二风扇模组(7)及第一温度感应器(8),所述侧隔板(3)上设有第三风扇模组(9)、第四风扇模组(10)、第二温度感应器(11),所述第一温度感应器(8)、第二温度感应器(11)与控制器(5)电性连接,所述空调机(4)、第一风扇模组(6)、第二风扇模组(7)、第三风扇模组(9)、第四风扇模组(10)与控制器(5)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5)与外部电源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一体化智能交通综合机柜的内部散热循环系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机(4)上设有空调进风口(41)和空调出风口(4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一体化智能交通综合机柜的内部散热循环系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扇模组(6)、第二风扇模组(7)均由一对排气方向相同的风扇组成,且第一风扇模组(6)、第二风扇模组(7)的排气方向相反,所述第一风扇模组(6)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晓槟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格林威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