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改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18593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散热改良结构,主要包括:单体机架散热件、第一导热管件、第二导热管件、底座及底盖,其中单体机架散热件形成至少一位于单体机架散热件内部的安装空间,第一导热管件设置于安装空间并接触单体机架散热件,第二导热管件设置于单体机架散热件底部并接触,底座设置于单体机架散热件底部,底盖设置于底座并屏蔽第一导热管件及第二导热管件,借此可供单体机架散热件(高度为44毫米,宽度为480毫米)得到极佳的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散热改良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散热结构,尤指一种散热改良结构。
技术介绍
服务器通常以网络作为媒介,既可以通过局域网络对内提供服务,也可以通过广域网络对外提供服务。服务器的最大特点就是其强大的运算能力,即使是一部简单的服务器系统,通常也至少也要有两颗处理器以构成对称多处理架构,使其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工作,并为大量用户提供服务。由此可知,服务器必须具备有高效能的散热设备,目前散热设备的统称为机架单位,机架单位是以美国电子工业联盟(EIA)用来标定服务器、网络交换机等机房设备的单位。一个机架单位实际上为高度1.75英寸(44毫米),宽度为主流的19英寸(480毫米)及较少用的23英寸(580毫米)。而一个机架单位一般叫做"1U",2个机架单位则称之为"2U",如此类推。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为习知单体机架散热件的立体示意图及习知单体机架散热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目前的机架单位本技术称之为单体机架散热件10,对于1U的单体机架散热件10上所安装的散热管12主要是设置在单体机架散热件10底部且水平紧贴,而后依序对单体机架散热件10底部安装底座14及底盖16以供遮蔽散热管12与固定单体机架散热件10,如此一来才能达到对单体机架散热件10进行热交换散热的效果,然而,此种方式散热管12能接触到的只有在单体机架散热件10一的面上,因此散热效果有限,所以对于只能安装尺寸为1U的单体机架散热件10的服务器,其对散热效果则无法达到预期。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技术的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申请专利范围及图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轻易地理解本技术相关的目的及优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改良结构,针对尺寸为高度为44毫米,宽度为480毫米的单体机架散热件,将第一导热管件设置于单体机架散热件内的安装空间并接触单体机架散热件,同时将第二导热管件设置于单体机架散热件底部并接触,借此可供得到极佳的散热效果。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散热改良结构,其包括:一单体机架散热件,其形成至少一位于该单体机架散热件内部的安装空间;至少一第一导热管件,其设置于该安装空间并接触该单体机架散热件;至少一第二导热管件,其设置于该单体机架散热件底部并接触;一底座,其设置于该单体机架散热件底部;及一底盖,其设置于该底座并屏蔽该第一导热管件及该第二导热管件。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其中该单体机架散热件高度为44毫米,宽度为480毫米。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其中该底座设有一供该第一导热管件及该第二导热管件设置且部分裸透的安装部。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其中该第一导热管件设有多个导管及多个连接各该导管的U型导管,且各该导管不同于一水平位置。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其中该第二导热管件设有多个导管及多个连接各该导管的U型导管,且各该导管为一水平位置。采用上技术手段后,本技术将第一导热管件设置于单体机架散热件内的安装空间并接触单体机架散热件,同时将第二导热管件设置于单体机架散热件底部并接触,借此可供得到极佳的散热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习知单体机架散热件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习知单体机架散热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符号说明】习知组件第一导热管件21单体机架散热件10导管210散热管12U型导管212底座14第二导热管件22底盖16导管220本技术组件U型导管222散热结构2底座23单体机架散热件20安装部230安装空间200底盖24。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借由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它优点及功效。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本领域技术人员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一”、“两”、“上”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请参阅图3及图4所示,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及立体分解示意图。本技术是一种散热改良结构,散热结构2主要包括:单体机架散热件20、第一导热管件21、第二导热管件22、底座23及底盖24,其中单体机架散热件20形成至少一位于单体机架散热件20内部的安装空间200,第一导热管件21设置于安装空间200并接触单体机架散热件20,第二导热管件22设置于单体机架散热件20底部并接触,底座23设置于单体机架散热件20底部,底盖24设置于底座23并屏蔽第一导热管件21及第二导热管件22,借此可供单体机架散热件20(高度为44毫米,宽度为480毫米)得到极佳的散热效果。其中底座23设有有安装部230,安装部230主要供第一导热管件21及第二导热管件22设置且部分裸透,再通过底盖24遮盖住裸露的部位。另外,第一导热管件21设有多个导管210及多个连接各导管210的U型导管212,且各导管210不同于一水平位置,也因此第一导热管件21可深入于单体机架散热件20内部并固定于安装空间200,借此能增加第一导热管件21对单体机架散热件20内部的接触面积,而不局限于单体机架散热件20外表面。再者,第二导热管件22设有多个导管220及多个连接各导管220的U型导管222,且各导管220为一水平位置。此方式则是贴合在单体机架散热件20外表面,以增加整体散热面积。本技术主要是针对尺寸为高度为44毫米,宽度为480毫米的单体机架散热件20,将第一导热管件21设置于单体机架散热件20内的安装空间200并接触单体机架散热件20,同时将第二导热管件22设置于单体机架散热件20底部并接触,借此可供得到极佳的散热效果。上述实施例仅为例示性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技术。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均可在不违背本技术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改。因此本技术的权利保护范围,应如权利要求范围所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散热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一单体机架散热件,其形成至少一位于该单体机架散热件内部的安装空间;/n至少一第一导热管件,其设置于该安装空间并接触该单体机架散热件;/n至少一第二导热管件,其设置于该单体机架散热件底部并接触;/n一底座,其设置于该单体机架散热件底部;及/n一底盖,其设置于该底座并屏蔽该第一导热管件及该第二导热管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单体机架散热件,其形成至少一位于该单体机架散热件内部的安装空间;
至少一第一导热管件,其设置于该安装空间并接触该单体机架散热件;
至少一第二导热管件,其设置于该单体机架散热件底部并接触;
一底座,其设置于该单体机架散热件底部;及
一底盖,其设置于该底座并屏蔽该第一导热管件及该第二导热管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单体机架散热件高度为44毫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柏青
申请(专利权)人:久虹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