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贴合装置及贴补强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918350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贴合装置及贴补强设备,贴补强设备包括贴料系统、连接贴料系统的主机系统,贴料系统包括贴头移动组件、连接贴头移动组件的贴合装置。贴合装置包括安装基座、离安装基座底面一定距离的贴头组件,以及连接在安装基座和贴头组件之间的导向组件、压力感应组件和真空吸附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实时监测贴头组件的受压数据,并做出及时调整,使贴合装置与电子元器件之间始终保持在合适的压力范围之内,从而可根据不同电子元器件的大小高度相应地做出调整,实现精确的贴合,并可避免伤害电子元器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贴合装置及贴补强设备
本技术涉及柔性材料的覆盖膜自动贴合
,尤其涉及一种贴合装置及贴补强设备。
技术介绍
在FPC柔性电路板生产制造行业中,FPC柔性电路板上贴合电子元器件后,需要在电子元器件区域再贴合一层屏蔽膜,以保护电子元器件。在贴合保护性屏蔽膜时,为了避免贴头伤害到已经贴合的元器件,就要求FPC贴补强设备的贴头在贴合时压力可以依据产品要求的不同而改变,同时能够实现贴合压力大小的监测,以确保贴合压力在要求的压力范围之内,不会伤害已经贴合的电子元器件。但是,目前行业内的FPC贴补强设备的贴头无法监测压力大小,不能根据电子元器件的大小实现精确的贴合,同时避免伤害电子元器件。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全新的贴合装置,以实现实时监测辅料贴合压力,并做出及时调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贴合装置及贴补强设备,其可实时监测贴合压力数据。为解决本技术的技术问题,本技术公开一种贴合装置,包括安装基座、离所述安装基座底面一定距离的贴头组件,以及连接在所述安装基座和贴头组件之间的导向组件、压力感应组件和真空吸附组件;所述安装基座上设有固定所述导向组件的导向孔,容纳所述压力感应组件的第一容纳槽,以及连接所述真空吸附组件的出气通道;所述贴头组件可沿所述导向组件的轴向移动,设有连接所述导向组件的固定孔,容纳所述压力感应组件的第二容纳槽,以及连接所述真空吸附组件的吸气通道;所述导向组件底端伸出所述导向孔一定距离,且顶端不超出导向孔;所述压力感应组件包括可沿所述贴头组件移动方向伸缩的弹性组件,和连接所述弹性组件的压力传感器;所述真空吸附组件包括连接所述出气通道的出气管接头,连接所述吸气通道的吸气管接头,和连接所述出气管接头和吸气管接头的气管。其中,所述贴头组件包括连接所述导向组件和真空吸附组件的安装板、和固定在所述安装板底面上的浮动吸头;所述固定孔和第二容纳槽设于所述安装板上;所述吸气通道包括设于安装板底面的通气槽,接通所述吸气管接头和所述通气槽的通气口、以及设于所述浮动吸头上并与所述通气槽相通的吸气口。其中,所述吸气口包括在所述浮动吸头上表面开槽的吸气槽和从所述吸气槽上开口并贯通浮动吸头下表面的吸气孔。其中,所述导向组件包括放置在所述导向孔内且中空的导向套和放置在所述导向套内的导向柱组件;所述导向柱组件顶端置于导向孔内并位于所述导向套上方,导向柱组件底端伸出所述导向孔一定距离,并与所述固定孔连接。其中,所述导向柱组件包括置于所述导向孔内并位于所述导向套上方的挡块,以及顶端连接所述挡块、底端连接所述贴头组件并置于所述导向套内的导向柱。其中,所述弹性组件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二容纳槽上的压簧,连接在所述压力传感器和所述压簧之间的压簧导柱。其中,所述出气通道包括在所述安装基座顶面开口的出气槽,以及设于安装基座内部并连通所述出气槽和所述出气管接头的输气通道。其中,所述贴合装置包括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所述导向组件,每组包括两个呈对角线对齐的导向组件。为解决本技术的技术问题,本技术还公开一种贴补强设备,包括贴料系统、连接所述贴料系统的主机系统,所述贴料系统包括贴头移动组件、连接所述贴头移动组件的上述贴合装置。其中,所述压力传感器通数据线向所述主机系统传输实时压力数据;所述主机系统根据所述实时压力数据控制所述贴头移动组件的移动幅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实时监测贴头组件的受压数据,并做出及时调整,使贴合装置与电子元器件之间始终保持在合适的压力范围之内,从而可根据不同电子元器件的大小高度相应地做出调整,实现精确的贴合,并可避免伤害电子元器件。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贴合装置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附图中的上、下、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部件轮廓的内、外。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及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按技术描述的实施例以外的其他顺序实施。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贴补强设备,包括贴料系统、连接贴料系统的主机系统。其中,贴料系统包括贴头移动组件、连接贴头移动组件的贴合装置。贴料系统用于将物料吸取后移动到电子元器件上方,并向下压将物料贴敷在电子元器件上,同时监测压力数据并发送给主机系统。主机系统用于根据贴料系统监测到的实时压力数据,控制贴合装置上下移动的幅度,使贴合装置更精确地贴合物料,同时也可避免伤害电子元器件。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贴头移动组件可直接采用现有技术,无需改动设计。为实现实时监测压力数据的功能,本技术是将贴合装置进行改进,具体的,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贴合装置包括安装基座1、离安装基座1底面一定距离的贴头组件27,以及连接在安装基座1和贴头组件27之间的导向组件26、压力感应组件28和真空吸附组件30。其中,安装基座1上设有固定导向组件26的导向孔32,容纳压力感应组件28的第一容纳槽19,以及连接真空吸附组件30的出气通道31。贴头组件27可沿所述导向组件的轴向移动,设有连接导向组件26的固定孔17,容纳压力感应组件28的第二容纳槽18,以及连接真空吸附组件30的吸气通道29。导向组件26底端伸出导向孔32一定距离,顶端不超出导向孔32;压力感应组件28包括可沿贴头组件移动方向伸缩的弹性组件,和连接弹性组件的压力传感器10。真空吸附组件30包括连接出气通道31的出气管接头14,连接吸气通道29的吸气管接头13,和连接出气管接头14和吸气管接头13的气管15。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基座1整体呈方块状,连接贴补强设备上的贴头移动组件,可通过螺纹等方式连接。导向孔32由安装基座1的顶面向底面方向垂直设置,顶面开口直径大于底面的开口直径,使导向套5可放置在导向孔32内。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导向孔设置成其他方向,都不影响本技术的实施。第一容纳槽19从安装基座1底面开口,并与贴头组件27的第二容纳槽18轴心对齐,使压力感应组件28可放置在第一容纳槽19和第二容纳槽18内。出气通道31包括在安装基座1顶面开口的出气槽24,以及设于安装基座1内部并连通出气槽31和出气管接头14的输气通道25。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真空吸附组件30共有四组,分别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进行真空抽取。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将真空吸附组件设置成其他个数和其他方向,都不影响本技术的实施。相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基座、离所述安装基座底面一定距离的贴头组件,以及连接在所述安装基座和贴头组件之间的导向组件、压力感应组件和真空吸附组件;/n所述安装基座上设有固定所述导向组件的导向孔,容纳所述压力感应组件的第一容纳槽,以及连接所述真空吸附组件的出气通道;/n所述贴头组件可沿所述导向组件的轴向移动,设有连接所述导向组件的固定孔,容纳所述压力感应组件的第二容纳槽,以及连接所述真空吸附组件的吸气通道;/n所述导向组件底端伸出所述导向孔一定距离,且顶端不超出导向孔;/n所述压力感应组件包括可沿所述贴头组件移动方向伸缩的弹性组件,和连接所述弹性组件的压力传感器;/n所述真空吸附组件包括连接所述出气通道的出气管接头,连接所述吸气通道的吸气管接头,和连接所述出气管接头和吸气管接头的气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基座、离所述安装基座底面一定距离的贴头组件,以及连接在所述安装基座和贴头组件之间的导向组件、压力感应组件和真空吸附组件;
所述安装基座上设有固定所述导向组件的导向孔,容纳所述压力感应组件的第一容纳槽,以及连接所述真空吸附组件的出气通道;
所述贴头组件可沿所述导向组件的轴向移动,设有连接所述导向组件的固定孔,容纳所述压力感应组件的第二容纳槽,以及连接所述真空吸附组件的吸气通道;
所述导向组件底端伸出所述导向孔一定距离,且顶端不超出导向孔;
所述压力感应组件包括可沿所述贴头组件移动方向伸缩的弹性组件,和连接所述弹性组件的压力传感器;
所述真空吸附组件包括连接所述出气通道的出气管接头,连接所述吸气通道的吸气管接头,和连接所述出气管接头和吸气管接头的气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头组件包括连接所述导向组件和真空吸附组件的安装板、和固定在所述安装板底面上的浮动吸头;
所述固定孔和第二容纳槽设于所述安装板上;所述吸气通道包括设于安装板底面的通气槽,接通所述吸气管接头和所述通气槽的通气口、以及设于所述浮动吸头上并与所述通气槽相通的吸气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气口包括在所述浮动吸头上表面开槽的吸气槽和从所述吸气槽上开口并贯通浮动吸头下表面的吸气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大治金生辉夏士坤周杨邓彪英李万林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欣中大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