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全龄专利>正文

高效满液式耦合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0633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高效满液式耦合换热器,具有一壳体,在壳体内由管板将换热管束竖置固定于壳体内并将壳体分隔成上、下两管程腔和一壳程腔,与管程腔相配置有蒸发侧制冷剂液体进口和气体出口,与壳程腔相配置有冷凝侧制冷剂气体入口和冷凝液出口,对应于上管程腔内的制冷剂液面设置有回油口、视液镜和液位控制器;其换热管由基管及与基管一体成型的高度在基管外径的0.2~0.8倍的轴向外肋片组成;其换热管设有与基管一体成型的轴向内肋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于解决了蒸发侧回路的压缩机回油问题,使蒸发侧可采用满液式换热结构和运行方式,并通过使用高肋化系数的换热管进行高效换热,从而使换热器的能效比大幅度提高。(*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热交换设备,具体涉及一种高效满液式耦合换热器
技术介绍
目前的蒸发冷凝换热器具有多种类型,其中的壳管式换热器,大多 由一个外壳体与置于壳体内的管束组成供两独立循环回路工质分别通过 的壳程和管程,用于两独立循环工质之间的热交换。该壳管式蒸发冷凝 换热器用于两级热泵回路的耦合时,其低温级热泵回路中的制冷剂通过 热交换器的冷凝侧进行放热,高温级热泵回路中的制冷剂通过换热器的 蒸发侧进行吸热,完成两级热泵回路中制冷剂间的热交换。由于在换热 器的蒸发侧存在压縮机回油问题,所以多采用干式蒸发器结构及制冷剂 循环方式,限制了其热交换效率的提高。并且由于组成换热器的换热管一般为表面光滑或轧制有螺旋形低肋(肋高为1.5mm左右)管体,其换 热面积小,肋化系数低,换热效率难以提高。上述原因直接导致换热器 的体积增大,效率低,造价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作效率高的高效满液式耦合换 热器。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高效满液式耦合换热器,它包括有壳体和换热管,其在壳体内于上部和下部位置分别设置有将换热管竖置 固定于壳体内且将壳体分隔成经换热管相连通的上、下两管程腔和置于其 间的一个壳程腔的上、下管板,连接于下管程腔有蒸发侧制冷剂液体进口, 连接于上管程腔有蒸发侧制冷剂气体出口 ,于壳程腔的上部设置有冷凝侧 制冷剂气体入口,于壳程腔的下部设置有冷凝侧制冷剂冷凝液出口,对应 于上管程腔内的制冷剂液面于壳体上设置有回油口和视液镜及液位控制 器;其所述的换热管由基管及与基管一体成型的成辐射状均布设置于基管外表面上高度在基管外径的0.2 0.8倍的轴向外肋片组成。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换热管的外肋片为曲面形肋 片;在所述换热管的基管内表面均布有与基管一体成型的轴向内肋片。本技术由于解决了蒸发侧回路的压縮机回油问题,使换热器蒸 发侧可采用满液式换热结构和运行方式,并通过使用设置有高肋化系数 的换热管进行高效换热,从而使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大幅度提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高效满液式耦合换热器结构示意图2是本换热器换热管结构截面示意图3是本换热器换热管的一种实施例结构截面示意图4是本换热器曲面型肋片换热管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5是基管内设置有换热肋片的换热管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附图1,本换热器具有一个竖置的罐型壳体l,在壳体内于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将换热管2竖置固定于壳体内且将壳体分隔成经换热管 束相连通的上、下两管程腔和置于其间的一个壳程腔的上、下管板3, 连接于下管程腔有蒸发侧制冷剂液体进口 4,连接于上管程腔有蒸发侧 制冷剂气体出口 5,于壳程腔的上部设置有冷凝侧制冷剂气体入口 6,于 壳程腔的下部设置有冷凝侧制冷剂冷凝液出口 7,对应于上管程腔内的 制冷剂液面于壳体上设置有回油口 8和视液镜9及液位控制器10。具体 实施时,其视液镜可采用液位计式视液镜,液位控制器可采用干簧管式 或光电式、电子式等液位控制器。如附图2、附图3、附图4,本耦合换热器的换热管2为由基管11 与肋片12—体成型的高肋片换热管,肋高为基管外径的0.2 0.8倍,肋 片为成辐射状均布于基管外表面的轴向肋片。如附图2、附图3,其肋片可设置成顶部和根部光滑过渡相连的矩形、三角形截面形式,亦可如附 图4,设置成表面由弧面、圆弧面光滑过渡相连的曲面型肋片。如附图5,其换热管2在具有高外肋片的同时,可在基管ll内表面均布设置与基管一体成型的轴向内肋片13。附图2、附图3、附图4、附图5的换热管相比较,附图2、附图3 结构的换热管防结垢性能好,附图4结构的换热管相对于附图2、附图3 结构的换热管具有相对大的换热面积,而附图5结构的换热管由于设置 有内肋片,其换热面积更大。本技术的换热管2适合采用铝合金材料经模具挤拉工艺成型。权利要求1、一种高效满液式耦合换热器,包括有壳体(1)和换热管(2),其特征是在壳体(1)内于上部和下部位置分别设置有将换热管(2)竖置于壳体内且将壳体分隔成经换热管相连通的上、下两管程腔和置于其间的一个壳程腔的上、下管板(3),连接于下管程腔有蒸发侧制冷剂液体进口(4),连接于上管程腔有蒸发侧制冷剂气体出口(5),于壳程腔的上部设置有冷凝侧制冷剂气体入口(6),于壳程腔的下部设置有冷凝侧制冷剂冷凝液出口(7),对应于上管程腔内的制冷剂液面于壳体上设置有回油口(8)和视液镜(9)及液位控制器(10);其所述的换热管(2)由基管(11)及与基管一体成型的成辐射状均布设置于基管外表面上高度在基管外径的0.2~0.8倍的轴向外肋片(12)组成。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满液式耦合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 换热管(2)的外肋片(12)为曲面形肋片。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效满液式耦合换热器,其特征是 在所述换热管(2)的基管(11)内表面均布有与基管一体成型的轴向内肋 片(13)。专利摘要一种高效满液式耦合换热器,具有一壳体,在壳体内由管板将换热管束竖置固定于壳体内并将壳体分隔成上、下两管程腔和一壳程腔,与管程腔相配置有蒸发侧制冷剂液体进口和气体出口,与壳程腔相配置有冷凝侧制冷剂气体入口和冷凝液出口,对应于上管程腔内的制冷剂液面设置有回油口、视液镜和液位控制器;其换热管由基管及与基管一体成型的高度在基管外径的0.2~0.8倍的轴向外肋片组成;其换热管设有与基管一体成型的轴向内肋片。本技术由于解决了蒸发侧回路的压缩机回油问题,使蒸发侧可采用满液式换热结构和运行方式,并通过使用高肋化系数的换热管进行高效换热,从而使换热器的能效比大幅度提高。文档编号F28D7/10GK201184762SQ200820076039公开日2009年1月21日 申请日期2008年1月8日 优先权日2008年1月8日专利技术者王全龄 申请人:王全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效满液式耦合换热器,包括有壳体(1)和换热管(2),其特征是:在壳体(1)内于上部和下部位置分别设置有将换热管(2)竖置于壳体内且将壳体分隔成经换热管相连通的上、下两管程腔和置于其间的一个壳程腔的上、下管板(3),连接于下管程腔有蒸发侧制冷剂液体进口(4),连接于上管程腔有蒸发侧制冷剂气体出口(5),于壳程腔的上部设置有冷凝侧制冷剂气体入口(6),于壳程腔的上部设置有冷凝侧制冷剂冷凝液出口(7),对应于上管程腔内的制冷剂液面于壳体上设置有回油口(8)和视液镜(9)及液位控制器(10);其所述的换热管(2)由基管(11)及与基管一体成型的成辐射状均布设置于基管外表面上高度在基管外径的0.2~0.8倍的轴向外肋片(12)组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全龄
申请(专利权)人:王全龄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3[中国|河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