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铸铁散热器,由进水联箱、出水联箱、横水道和竖向翼片组成,其特征在于:进水联箱由进水腔(1)和进水竖水道(2)构成,在进水腔(1)的两个侧面上设有进水口(3),出水联箱由出水竖水道(5)和出水腔(6)构成,在出水腔(6)的两个侧面上设有出水口(7),进水竖水道(2)和出水竖水道(5)由横水道(9)相连通,在横水道(9)的外侧设置有竖向翼片(10)。(*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供暖散热器。为了强化散热器的散热效果,提高散热器的金属热强度,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在散热器的基本换热表面上附加扩展换热表面,以提高室内空气侧的热交换性能。如CN2204411Y公开的中国技术“多翼型散热器”由上联箱、下联箱、三个立水道和翼片组成,立水道外侧设有通长的主翼片,侧面有侧翼,上、下联箱处有圆形或矩形翼片。又如CN2173386公开的中国技术“翼管型散热器”由上、下联箱加多根立管组成,立管腹腔外围加工有竖向翼片。由于这些散热器的基本换热表面主要是立管,而扩展换热表面主要是比较高的竖向翼片,由传热学理论可知,它们在散热时与室内空气之间的换热形式都属于高度比较高的垂直平壁和垂直圆筒自然对流换热。根据传热学理论,在垂直平壁和垂直圆筒上,当高度X小于某一高度时,其自然对流换热是以层流状态进行,当高度X大于某一高度后,其自然对流换热转变为紊流状态。如对于以95℃/70℃热水为工作物质的散热器,当室内温度为18℃时,这一高度X为0.54米左右。对于层流自然对流换热,自然对流局部放热系数αx与X之间的关系近似为αX∝X-1/4,也就是说,层流自然对流局部放热系数αX与垂直平壁和垂直圆筒的高度X成反比。在垂直平壁和垂直圆筒的进口导边处,即X=0时,层流自然对流局部放热系数αX为无限大,随着X的增加,αX逐渐减小,当自然对流换热转变为紊流状态后,αX趋于常数,如当垂直平壁或垂直圆筒的高度从0.6米减小为0.05米时,其平均自然对流放热系数约增加一倍。因此,对于散热表面(包括基本换热表面和扩展换热表面)是以垂直平壁和垂直圆筒为主的散热器,当垂直平壁和垂直圆筒的高度较高时,就降低了其平均自然对流放热系数。另外,根据传热学理论,当管径较小时,横水道具有较高的平均自然对流放热系数,而上述散热器都基本未设置横水道。上述原因使得这些散热器总的散热性能较低,致使散热器的金属热强度较低。这是上述散热器存在的主要缺点。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缺点,提供一种金属热强度较高的铸铁散热器。为达到此目的,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铸铁散热器;该散热器由进水联箱、出水联箱、横水道和竖向翼片组成;进水联箱由进水腔和进水竖水道构成,在进水腔的两个侧面上设有进水口,出水联箱由出水竖水道和出水腔构成,在出水腔的两个侧面上设有出水口,进水竖水道和出水竖水道由横水道相连通,在横水道外侧设置有竖向翼片。由于本技术的任意两个相邻的横水道将设置在其外侧的竖向翼片分隔为高度较小的竖向翼片,同时也将进水竖水道和出水竖水道的一部分换热表面分隔为高度较小的垂直圆筒,与竖向翼片、进水竖水道及出水竖水道的外表面进行层流自然对流热交换的室内空气在经过横水道时,自然对流热交换由掠过垂直平壁和垂直圆筒变成横掠水平圆筒,横水道破坏了原来的边界层,因而进一步提高了室内空气与这些换热表面进行自然对流热交换时的换热效果,使散热器具有较高的散热性能,提高了散热器的金属热强度。为了将两片或多片的散热器并联连接,进水口设有内丝扣和平整密封端面,出水口也设有内丝扣和平整密封端面;进水竖水道与出水竖水道的外径相等,其外径最好为15mm—30mm,中心距最好为80mm—140mm;横水道的外径不大于进水竖水道或出水竖水道的外径,其外径最好为15mm—30mm,相邻两个横水道之间的中心距最好为40mm—80mm;竖向翼片的宽度可以与横水道的外径相等,也可以略大于横水道的外径,但其宽度不大于40mm,相邻两个竖向翼片之间的净距离最好为13mm—25mm。本技术的优点是,由于结构上采用竖水道、横水道和竖向翼片相结合的形式,外形比较美观;由于具有较高的散热性能和金属热强度,与现有散热器相比,在散出相同热量时,外形尺寸较小,占用建筑面积较少,能比较好地与建筑装修配合与协调,而且耗费金属量较少,制造成本较低,产品生产的利润较高。本技术的实施例如附图所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侧视半剖图;图3为图1的局部剖视图。以下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具体描述。由图1、图2和图3可知,本实施例中进水联箱由进水腔(1)和进水竖水道(2)构成,在进水腔(1)的两个侧面上设置有进水口(3),出水联箱由出水竖水道(5)和出水腔(6)构成,在出水腔(6)的两个侧面上设置有出水口(7),进水竖水道(2)和出水竖水道(5)由横水道(9)相连通,在横水道(9)的外侧设置有竖向翼片(10)。进水竖水道(2)与出水竖水道(5)的外径相等,其外径最好为15mm—30mm,中心距最好为80mm—140mm;横水道(9)的外径不大于进水竖水道(2)或出水竖水道(5)的外径,其外径最好为15mm—30mm,相邻两个横水道(9)之间的中心距最好为40mm—80mm;竖向翼片(10)的宽度可以与横水道(9)的外径相等,也可以大于横水道(9)的外径,但其宽度不大于40mm,相邻两个竖向翼片(10)之间的净距离最好为13mm—25mm。为了将两片或多片的散热器并联连接,进水口(3)设有内丝扣(11)和平整密封端面(4),出水口(7)也设有内丝扣(12)和平整密封端面(8)。本技术在进行采暖时,工作物质(采暖热水或蒸汽)由设在进水腔(1)的两个侧面上的进水口(3)进入进水联箱并被进水竖水道(2)均匀分配给每个横水道(9),工作物质流过横水道(9)进入出水竖水道(5),从设在出水腔(6)的两个侧面上的出水口(7)流出出水联箱,工作物质在流动的同时与所流过的换热表面进行热交换。横水道(9)外侧的竖向翼片(10)强化了室内空气侧的热交换,相邻的两个横水道(9)将设置在其外侧的竖向翼片(10)分隔成高度较小的竖向翼片,同时也将进水竖水道(2)和出水竖水道(5)的一部分换热表面分隔成高度较小的垂直圆筒,室内空气与这些换热表面进行自然对流热交换过程中,当经过横水道(9)时,自然对流热交换由掠过垂直平壁和垂直圆筒变成横掠水平圆筒,横水道(9)破坏了原来的边界层,因而进一步提高了室内空气与这些换热表面进行自然对流热交换时的换热效果,使散热器具有较高的散热性能,提高了散热器的金属热强度。本技术可以使用散热器对丝将两片或多片的散热器并联使用,以满足对较大散热量的要求。权利要求1.一种铸铁散热器,由进水联箱、出水联箱、横水道和竖向翼片组成,其特征在于进水联箱由进水腔(1)和进水竖水道(2)构成,在进水腔(1)的两个侧面上设有进水口(3),出水联箱由出水竖水道(5)和出水腔(6)构成,在出水腔(6)的两个侧面上设有出水口(7),进水竖水道(2)和出水竖水道(5)由横水道(9)相连通,在横水道(9)的外侧设置有竖向翼片(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进水口(3)设有内丝扣(11)和平整密封端面(4),出水口(7)设有内丝扣(12)和平整密封端面(8)。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进水竖水道(2)与出水竖水道(5)的外径相等,其外径最好为15mm—30mm,中心距最好为80mm—140mm。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横水道(9)的外径不大于进水竖水道(2)或出水竖水道(5)的外径,其外径最好为15mm—30mm,相邻两个横水道(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利军,
申请(专利权)人:王利军,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